第113章
管集水再利用,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当下的永宁,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都资金紧张,要科学防治,不现实。 两个人白天踏查,晚上开会。全靠发展经济作物,没基础,不行,何况还有二十亿亩耕地红线划进永宁,不种粮,不行。 钨丝暗黄,灰黑的灯泡下面,桌腿参差摇动。 卫昌说,宁大不是一直在和省里的扶贫办合作实验基地吗,可以争取一下。 他说得郑重,但卫父当时也只在市委,永宁村哪里入得了省级项目的眼。 姚淮撕了几页笔记本在桌下垫了又垫,发现地面根本不平。没用水泥的裸地,几张纸怎么填得平?但裸地也方便,不必拆改,万丈高楼可自足下始。 她放弃垫桌脚,抬起头来,两只眼睛是簇新的灯泡:“我有个主意,要问问我哥。” 前两年,姚江导师的团队以高粱为材料,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和它的作用机制。上次在县城里通话,她知道姚江用这种基因转育的杂交稻,在产量上已经有了突破。姚淮的主意,是想让他从农科院跟省里接触。 可惜没成。他们都还没那个资历。 不过姚江说,宁省邀请他个人进农业局,给永宁开辟试验田提供支持,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条件。 她想了想,片刻后道:哥,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卫昌不知什么时候跟了出来,站在一旁,姚淮不避开,他就静静看那细剑般的眉,一低一扬藏锋敛锐。 姚淮知道姚江不是皓首穷经的人。他做科研,看重那些成果的实际应用。永宁是一张白纸,如果肯耕耘,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研究实现价值。 姚江在那头笑,说:“好。等着。” 两个月后,姚江处理完北京一切,千里奔宁。 姚淮这才知道,他和女朋友分手了。 卫昌习惯了姚淮和自己保持距离,第一次见这姑娘抱着个男的不撒手,哼哼唧唧,说什么“那我没嫂子了怎么办啊”,“你赶紧打电话回去哄哄人家嘛”。 姚江拍了拍她的脑袋,平和地说:“我们想法不同,是该散了。”又捏一下姚淮的脸——都皴了。原本好好一个洋娃娃,现在灰头土脸,倒还闪闪发光。 “姚淮,我不过来,也会有别的事分开我们。”双亲已故,姚淮和他殊途同归,事业和妹妹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姚淮还有些不甘心,姚江的余光远远瞥到卫昌,压低点声音,“你领导在后面。”那男人浑身的衣着派头一看就是哪家的公子哥儿,却出现在这里,脸上有和他妹妹相似的神情。 姚淮站直了,转过身挥手喊:“卫主任。”她把手举得高高的。 这一叫,做上级的反而收了收表情,主动走上来。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握手时,卫昌握得很实,说:“谢谢。” 姚江从小不容易晒黑,学农之后晒黑了也恢复得很快,刚钻了几个月冬季大棚,正是一年里白到反光的时候。村里人没见过这样白净又结实的青年,被雇去平整土地的,总要多打量他两眼。 他的气质和脸孔不大相配,被院里同事笑称“老成”,“一眼能望见三十年后的老专家”。 卫昌带着总体规划回了县上,姚江这边有农业局支持,有条不紊地开垦试验田;姚淮则头疼,为别人好,人家不一定领情。 送上门五百块钱的农具,下回再登门就不见踪影。朱小桓整个寒假都待在村委,成了工作队的编外成员,主动请缨给姚淮当间谍,打听到人家三百块把农具卖了出去,全花在吃喝上。 等扶助,靠救济,占便宜。初见时瞧着木讷淳朴的乡亲,具体开展工作了,竟听见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不是所有的“穷根”都在环境。酗酒的、嗜赌的,或者单一个“懒”字,都能拖累一家子。 春寒料峭,入夜干冷。姚淮睡不着觉,裹着外套沿着田埂散步。永宁基础设施落后,田间还没有机耕道,走出去约莫两公里,踩到一脚湿泥,抬头看见前面有个小标牌,发现是到了姚江的试验田。滞闷的拔足声一响,迎面来了个黑乎乎的人影,姚淮也不害怕,看轮廓就认出来了,纳罕道,“哥?” “大晚上瞎跑。别往前走了。”姚江穿着胶鞋走过来,转个方向蹲下,“来,背你。” 姚淮嘴角一抿,故意跳到他背上。姚江只歪了一下就稳住,往后捞着她的腿弯起身。 “比小时候重不?”她探头笑嘻嘻地问。 小时候她跟姚江上山摘桃子,说要帮他拎,可后来走不动了,姚江只好连人带桃背着下山。 “一样轻。”姚江说,“让你多吃点长高,总不听。” “我都二十三啦,长不高啦。”姚淮勒着他脖子,轻轻晃那只冰凉凉的脚,下巴垫在他头上看天。银河如蛟,从漆黑的深空舞过,洒开漫天银鳞。 过了会儿,她小声说,“欸,听说你今天把人姑娘弄哭啦?怎么回事?” “哭了?”姚江皱眉,“我让她先顾自己家的地,她妈妈都来找两回了,踩坏好几棵苗。” “你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人家干嘛放着自己家地不管非要帮你
相关推荐:
满堂春
认输(ABO)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深海gl (ABO)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我有亿万天赋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