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人眼眶已经湿了。 是啊,这是我们的国家,凭什么别的国家来充老大。 凭什么在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能挺胸抬头。 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都知道的道理啊。 这个时候,许多之前还排斥这本新小说的人已经对它改观了,而他们接着看下去,就不只是改观,而是直接黑转粉了。 “刚去的时候我还是很快活的,住在一起的一个哥哥会唱山歌,他教我们唱,有时候我就躲起来偷偷唱,一想到也许等到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我的儿子,女儿,他们能大大方方的在地里干活唱山歌,我就更高兴了。” “晚上我看月亮,亮亮的大大的,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模一样,我就在想,是不是月亮一直都会是这样,一直什么都看得见呢?那它是不是有一天能看到那些人被我们赶出华国,想着想着,我就开心的睡着了。” “受伤是真的很疼,我其实不小了,我们营里比我小的多的是,有一次一个十六岁的兵受伤了,一直在哭,晚上我听到他在小声喊娘,第二天才发现尸体都凉了,他说过他爹娘都被小鬼子杀了,也许昨晚上是他娘来接他了吧,也挺好的,他一直可想他爹娘了。” 小小的篇幅,却看得人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尤其是想到,这样一个活泼,乐观,喜欢憧憬美好未来,用着轻快语调说着这些话的十八岁少年已经死了,冰冷冷的死在了战场上,就更加让人想哭了。 即使东流先生一开始就标明了纯属虚构,可这个十八岁少年描写的实在是太真了。 好像真的有这样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不忍父母得知噩耗叫做大牛的年轻人,为了护住这个国家而上战场,又最后孤零零的死在了那儿。 看完之后,一些人开始为自己之前鄙视排斥东柳先生而感到羞愧。 “东柳先生写的不比慎泽先生差,慎泽先生的看了就让人高兴,东柳先生的却更加触动人心。” “大牛也太可怜了,不知他家乡在何处,若是可以,我想替他奉养父母,让他不用去世了都要挂念家人。” 也有买了《修仙回忆录》全本书,早早的看完了的,他自己是看爽了,追完了新书就开口感叹:“若是能全版面都是《大牛的故事》就好了,真想多看一些,东柳先生别的不说,文笔方面可比慎泽先生厉害多了。” 这话立刻引来了慎泽粉的不满。 “你这是什么意思?慎泽先生写的那样好看,区区一个新人,怎么就能压过他了。” 有路过的刚看完《大牛的故事》的人恰好听到这话,插了一嘴:“话可不能这么说,慎泽先生在写《修仙回忆录》之前不也是新人吗?照我看,同是新人,东流先生更强一筹。” “胡言乱语,慎泽先生明明写的更好。” “你不觉得东柳先生写的更加能让人沉浸其中吗?” “分明是慎泽先生写的更深入人心一些。” “东柳先生将战场写的那样详细,身临其境。” “慎泽先生就不是了吗?就连大西北那边的事慎泽先生都知道,东柳先生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小院子里,他能写吗?” “写文章的是东柳先生,待在小院子里的可未必是他,你没看见先生说那是虚构吗?” “慎泽先生不照样写了虚构,可他写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真的!” 大街上开了这么个话题,想在关可就关不住了。 慎泽粉和东柳粉开始还能平心气和的你一句我一句,后来说的激烈,就变成吵作一团了。 也得亏都要面子,没当街打起来,但即使是这样,也足够他们闹腾了。 刘庆如路过的时候看到这一幕,扶额。 这些读者真是可怜又可爱啊。 完全不知道,他们粉的和黑的,压根就是一个人。 第130章 民国写文(8) 刘庆如走了一路, 至少碰见了三波因为“小说版面到底要给慎泽先生还是东柳先生”这个话题跑去告诉了纪长泽,试图让这个小师弟能够良心一痛,重新做人。 结果纪长泽一把掏出了他的马甲备用纸。 “既然如此, 是时候让他们见见西墙先生了。” 刘庆如:“……” 他眯着眼看了两秒,满脸的一言难尽:“……你那上面什么时候添了一个南通先生??你是打算凑成东南西??” 纪长泽笑着将马甲纸递给他: “是东南西北。” “看,北城先生。” 刘庆如:“……” 他算是看清楚了,这小师弟是想凑一副麻将牌啊。 《柔安日报》最近可是大出风头, 一位慎泽先生, 一位东柳先生, 就两个人,直接撑起了整个报社, 原本报社虽然不说过得多苦逼吧,城内报社多的是,他们想竞争上去难得很。 如今可不一样了,不管是喜欢慎泽先生的, 还是喜欢东柳先生的,那不都要买他们《柔安日报》的报纸吗?就算不买报纸直接买书,书的利润不也有他们报社的份吗? 也正是因为这书在城内的销量火爆,让城里的大老板信心大增。 他琢磨着,城内就算大家都买他们家的报纸和慎泽先生的书, 人也只有这么多, 市场就这么大,想赚的更多就不能只在一个地方, 于是想出了一个往外卖的法子。 当然了,他们之前谈合作的时候和纪长泽说好的是在城内卖,要是再往外面,这个分成就得再协商一下了, 毕竟在本地卖他们只需要把书印出来然后找书商合作就行。 但若是去外地,首先运输费用总要有的,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到了地方想做生意总要打点一下地头蛇,人家外地的书商未必知晓《修仙回忆录》的厉害,谈合作也要耗费精力,自己卖也要租铺子,总之一大堆的麻烦事。 这不,刘庆如上门就是为了谈这个事。 自家师弟,他自然是向着的,说出来的话也都是掏心掏肺真心实意:“你别看着着分到手的钱比以前少,咱们这儿虽说繁荣,但也到底只是一座城,国家这么大,认字爱看书的人可多了去了,只要将书推出去,日后的钱只有多的。” 纪长泽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了,实际上《柔安日报》给出的条件还是很可观的,大老板他虽然爱钱,但他不缺钱啊,人家老爹才是真正的大大老板,他只想搞大报社,对快速收割利益倒是没太大野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将这位慎泽先生(他还不知道慎泽和东柳是一个人)定为报社的摇钱树后,大老板大方极了。 钱!给你! 只要你以后也能写出好作品,在我们报社好好待下去,这些铜臭就都是你的! 当然了,刘庆如没这么说自家老板,但不妨碍纪长泽理解出这个意思。 他立刻快速的同意下来。 而刘庆如也照例告诉了纪父这件事。 纪父一听说大儿子思考都没多久就同意了,不免充满父爱的在心底叹息一声,诶,长泽啊,虽说现在看着好像是挖掘出了写东西天赋,但这孩子没经历过什么风风雨雨,想事情还是太简单,居然也不好好想一下就答应下来。 也还好有他这个当爹的看着。 这样想着,纪父打起精神,让刘庆如将大老板给的条件跟自己说一遍。 等到听完了,才略有感叹的发现,大老板居然还真的是诚意满满,完全没有让他提意见的余地啊。 看来长泽果然运气好,碰上的合作者都这么有诚意。 在纪家父子都同意下来后,刘庆如第二天就告诉了大老板这个消息,大老板乐呵呵的开始到处找人牵线,印书,打算实打实的大干一场。 他背后站着的亲爹对儿子这种事业有成的状态也十分满足。 可以想见,大老板都不缺钱了,身为大老板的大靠山,亲爹自然也不差钱,如今谁手上有兵谁就是老大,想要钱还不简单,《柔安日报》最近风头这么盛都没人敢起什么歪心思,可不就是背后有这位大佬吗? 大佬也想为儿子的事业添砖加瓦,对着底下吩咐了几句,于是,报社出城的一路上就有了人护送,到了地,护送的人还带着大佬的信去了当地大佬那。 人家拜托你帮着照顾一下儿子生意,能不照顾吗? 于是乎,别的做生意的想外拓,那一路上得战战兢兢,到了地方要求爷爷告奶奶,柔安日报的人就不用,路上有人护着,到了地地头蛇也对他们以礼相待,接下来就是卖书找书铺子了。 不过一路顺风顺水的也不太可能,在谈合作的时候,不少书商都对这本听都没听过的书表示了质疑。 毕竟如今消息不发达,纪长泽写的书就算火遍了全城,也不可能这么短短时间内其他城的人都知道。 报社的人是嘴皮子都磨破了,开书店的人大多也都是谨慎的打算再考虑考虑。 今儿一家书店的老板回家吃饭时,就在饭桌上说出了这个消息,家里的大儿子一听书名,眼睛立刻就亮了,赶忙问道:“爹,真的是修仙回忆录吗?是慎泽先生写的吗?” 老板想了想:“好像是慎泽写的,怎么,你知道这本书?” 大儿子脸上的神情更加兴奋了一层:“我的同学父亲给他带回来过一本,就是慎泽先生写的《修仙回忆录》,我也借来看过,当真是好看极了,听闻在我同学父亲家乡卖的供不应求呢,父亲,若是您要进《修仙回忆录》,可一定要多进一些,这本书好看的很,定然能卖的火爆。” 老板听得半信半疑。 但自家儿子从小在书店里长大,看过无数本书,也不太可能被一本普通书糊弄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下来。 第二日,老板到了地方先拿了一本《修仙回忆录》看,越看越兴奋,最后一咬牙,定下了原本想好数量的三倍之多,有认识的同行用着诧异的视线看他,那眼神仿佛是觉得他疯魔了,居然买了这么多毫无名气(在他们这里)的书回去,若是卖不完岂不是要砸在手里。 好歹也是当地老大牵线,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太感兴趣,但还是多多少少带了一些书回去。 本来都做好压箱底的准备了,没想到第二日一大早,各大书店门口就有人敲门,见着门开了,就有人急吼吼的问着:“慎泽先生的《修仙回忆录》可有卖的?” “对啊,有卖的吗?” “我也是要买,你们这里有吗?” 老板被弄得一愣愣的,但生意送上门了怎么可能不做,拉开门就卖起了书,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波走了,另一波又来了。 路人瞧见书店门口这么热闹,好奇的凑过来打听这是什么个情况,当即有热心肠的来买书的人好好的科普了一下《修仙回忆录》。 “听闻是一位修行人写的,里面写的是他都去往了哪里。” “我表哥有一本,我借来看过,好看极了,你看看。” 还有人站在了街边,大声的朗诵给同行人听,路人原本只是无意听到,结果听着听着就入了神。 再加上这么多抢购的人都在各种吹捧,抢到了的欢天喜地,没抢到的唉声叹气,惹得手里头不差钱的人也想着买来一本瞧瞧到底写的是什么。 东西是什么样的不重要,人家都有了,自己没有可不行。 只一天,形势逆转,各大书店卖到脱销,而被外派出来的刘庆如则是手拿着钱,挨个分给那些扮演抢购者的群演们。 这套路是挺老的,但是招不在老,管用就行。 书是好书,他只开个头,后面的台子就绝对垮不了。 刘庆如预测的不错,一天之内,《修仙回忆录》和慎泽先生的名字传遍了全城,买到书的称赞不已,没买到的眼馋心底发痒,他们不差钱,想买,可没用,书店没进那么多货。 于是,本来的五分想要,在买不到后,立刻提升到了八分。 他们抓心挠肺的难受,书店老板们又何尝不是,之前还对这书不屑一顾的老板们只能肉疼的望着一批批顾客来询问,得到卖完了的答案后再失望离去。 唯有那位听了家里大儿子话的老板赚的盆满钵,一直到卖完最后一本,数数今天卖的钱,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此时此刻,不管是赚到钱的还是没赚到钱的,所有的书店老板们都在想一件事。 这位慎泽先生到底是何人,竟有这么大的影响。 第131章 民国写文(9) 慎泽先生的书卖疯了。 刚开始卖还需要一点套路, 等到书卖火了,不用刘庆如上套路,刚到了附近的城落脚, 书商们就已经迫不及待满脸期待的找上门来了。 当初走的时候,报社的人连带着护送的人是一大长串,回来的时候居然变成了两大长串。 纪长泽最近在陪着纪父四处走走逛逛,正好撞见了这个回归现场, 刘庆如一眼就瞧见精神奕奕的老师和站在风中飘逸俊俏的小师弟, 身体的疲惫立刻被打散。 老师刚刚病好, 小师弟每天那样繁忙,居然还能特地来迎接他。 感动, 好感动。 刘庆如赶忙拍了拍身上,确定没灰了之后才巴巴上前,开始阐述自己对两人特意来迎接的行为有多么的感动。 只是出来溜达溜达的纪父:“……” 眼见着儿子张嘴要说话,他快速的截过了话题, 拉住学生的手,含蓄笑道:“也没什么,你我师生,我来迎你也是理所应当。” 刘庆如更加感动了。 自古只有学生迎接老师,哪有老师迎接学生的。 果然, 老师是将他放在了心里的。 刘庆如是这次出差小分队的头儿, 见他迟迟不回来,后面开始叫人, 他不得不回身做安排,跟两人打了招呼后离去。 纪父笑眯眯的见着学生走了,才转身望向儿子,笑道:“长泽啊, 你师兄辛苦一趟回来见着我们高兴,就让他继续高兴着吧。” 不说出真相,一来师生情更浓厚,二来也能让刘庆如高兴许久,划算。 本来就想说“是的没错师兄我们就是在等你”的纪长泽点头:“还是爹想的周到”。 见此,纪父满意笑笑,心底还挺得意。 那可不,要不怎么他是爹长泽是儿子呢。 等着刘庆如安排好车队进城了,才又回来,一直等到安顿好了,去了纪家,才告诉了他们为什么比走的时候人多了一圈。 “长泽的书卖的太好了,换回来的银元有许多,太多了,我怕路上不安全,这才又雇了一批人,老师您不知道,这一路上我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做梦都是有人抢了这笔钱,这么一大笔钱啊,之前我就知晓卖书挣钱,可也没想到居然这么挣。” 纪父抿了一口茶,扫了一眼学生,轻描淡写道:“年纪轻就是沉不住气,钱多一些便把你吓着了,还是要多历练。” 刘庆如连忙恭敬应下:“是,老师说的对。” 他转身掏出账本:“老师,您看看,这是账本,正好我在这儿,我们能提前算一下这一次长泽会分到多少。” 纪父还是不以为意。 他如今已经习惯了儿子写书挣钱了,但那笔钱也许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很多,对于曾经也算得上是有家业的他来说,到底还是没那么夸张。 但学生一番好意,也不好表现出什么,便笑着道:“那便辛苦你了。” 说完,他一边抬起茶杯要喝一口,视线一边往账本上放。 旁边坐着的纪长泽一个利落伸手将纪父都快递到嘴边的茶杯拿了下来,面不改色道:“茶凉了,我帮爹倒杯新的。” 纪父没当回事,伸手翻开账本。 然后他就喷了。 哦不对,他没有喝茶水,嘴里没东西,喷不了。 他只是,略有些呆滞罢了。 这么多钱???? 这是卖书去了还是抢金库去了??? 这笔钱就算是以前的他看见了,也要掂量着办的,结果这些居然是卖长泽书的钱??? 他脑子里下意识的就开始转动起了儿子能分到的钱。 就算是去掉报社拿到的部分,剩下的数字也足够惊人了。 纪父惊呆了。 纪长泽也瞥了一眼账本,和纪父不同,他算的是这么多钱大概有多少人买了书。 果然和他预料的差不多,看来慎泽这个马甲可以多用用,毕竟观众基础都培养起来了。 钱肯定是不能缺了,那就有空闲去给大伯挖坑,啊不是,是帮助大伯忏悔人生,领悟人生真谛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了。 他都想好了,纪父还是久久没动静(懵住了),于是纪长泽赞叹一声:“爹不愧是爹,看到这么多钱都面不改色毫不动容,我和师兄果然还是要多学学。” 刘庆如一听这话,也跟着吹彩虹屁:“就是,我还是要多学学老师的眼界啊。” 实际上是看呆了的纪父:“……咳,嗯,是,你们啊,还是要多学学,哪怕有我一半沉得住气呢,别见着点什么就大惊小怪。” 呼。 还好长泽这孩子好哄,阴差阳错给了他个台阶下。 看来儿子被养的太天真好骗也未必不是一件坏事。 第132章 民国写文(10) 有时候名声这个东西, 他是可以双向来加持的。 比如说这一次,之前慎泽先生的书在他们城里买的好,报社的人就拿出去宣传, 现在在外面卖得好了,报社里的人又开始拿出来宣传。 这下子两边的人都觉得慎泽先生的书在哪里都很受欢迎了,自然卖的比之前还要更好。 纪长泽现在倒是不怎么在乎自己的书卖的怎么样了,现在这笔钱已经够他们全家人不工作也能好好生活一百年了, 当然, 如果一百年后这些钱还能用的话。 现在他每天的日子就是写书, 然后看看自己的小弟,最后再去那边听纪父的复兴大业。 是的, 现在手里头有了本钱,纪父打算重整旗鼓了。 他一直都不瞒着纪长泽,什么话都告诉这个大儿子,纪父的计划实在是完美无缺, 就算是纪长泽也找不出什么漏洞来,知道了纪父不是猪队友而是神队友,他放心的不再关注这些书,有的时候在纪父跟他的那些商业伙伴开会的时候,他就在一边写写画画。 纪父不知道纪长泽是因为什么都知道所以才不感兴趣, 还以为自己的大儿子对商业不感兴趣, 他有些遗憾,但因为纪长泽写小说的天赋, 这些遗憾就淡了一些。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大儿子的确是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惊喜。 当初纪家倒下的时候,他想了很多,就是没有想到最后拯救纪家的人竟然是他的大儿子。 之前还有人觉得他傻, 替自己的大哥养孩子,结果现在,长泽的表现简直可以在他们脸上完美的扇一巴掌。 也就是现在他们还不知道慎泽先生是谁,要是知道了,哼哼,他们一定能大吃一惊。 经历了这一场大病之后,纪父还是保持着表面上的沉稳,只是心底却比之前多了几分孩子心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之前家里病重某些人落井下石让他不爽,非常迫切的想要看到这些人知道他纪家重新崛起。 纪父干的这些事没有瞒着人,很快,城里人就知道了他已经准备着重新整理家业。 和纪父关系好的人高兴,和他关系差的人不爽。 最不爽的,自然就是当初跟别人一起下套,弄倒了亲弟弟的纪大老爷。 之前他春风得意,结果还没高兴一段时间,就因为纪长泽的举动名声受损,不管他怎么解释自己以为纪长泽是想要回来认亲,都会被认为是他在故意狡辩。 就算是有人相信了他的话,也开始觉得他太过冷血了。 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和亲弟弟,如今他们遭难,纪大老爷竟然是连伸手都不愿意。 而且最让人不齿的是,他自己干出这样的事情也就算了,居然还狠心把所有的事都推到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身上,让这个只有十八岁的青年去替他承担骂名。 心狠啊! 纪大老爷是想要抢救的,要不然直接也不会派人去送钱,只是在知道纪长泽不光严词拒绝还倒打一耙后,他决定不抢救了。 反正他名声都这个样子了,再坏还能坏到哪里去。 当时那个情况,纪大老爷还是可以抢救的,说送钱的话会让他们被盯上,那派人去看着不就行了,但他不想这么干。 明明他是送钱,是去给这个好弟弟解除烦恼的,结果现在搞得好像是他在求着他们一样,他可吃不住这个委屈。 好啊,不是清高吗?不是不要钱吗? 那就不要好了,他就不去送钱,就要让他们感受一下肚子都吃不饱,生病了没钱看病是怎么样的苦楚,到时候再回忆起曾经他这位仁善的纪大老爷送钱过来却被他们亲手推掉,那感觉,一定酸爽。 纪大老爷怀揣着这样的心情等啊等,等啊等。 结果等了这么长时间,没有等到那边穷困潦倒,反而等来了弟弟东山再起的消息。 开玩笑的吧。 东山再起?? 他哪里来的本钱。 要是没钱的话,谁愿意和他合作。 他的那些学生不都在外地吗?唯一留在本地的刘庆如还是个没什么钱的,纪家哪来的钱?? 纪大老爷又气又恼,派人出去查探却查探不出个什么,只知道纪父的确是用钱打动了往日曾经合作过的老板,最近已经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纪大老爷气愤却做不了什么,之前那个机会可不是每天都能有的,现在纪家两兄弟不和,纪大老爷甚至污蔑自己的亲儿子,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风雨雨的,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他要是这个时候出手,十有八九会翻车。 不过气恼了一阵之后,他又不着急了。 纪父沉寂这么长时间,做的又是面向大众的生意,就算是生意开起来了,谁会买? 之前他生意做的起来那都是积攒的老客户,现在倒闭这么长时间,谁还知道他。 这么一想,纪大老爷又开始沉稳下来,抽着旱烟哼着歌,安排下属注意着,等到纪父开了门,一定要把当时是个什么情况,生意有多么萧条告诉他。 等了一段时间,下属期期艾艾的来了。 纪大老爷抽着旱烟;“进来了就说,愣着不说话,你还想要本老爷给你个座是吧?” “不不不,小的不敢,小的不敢。” 那下属赶忙请罪,小心的抬眼看了一眼纪老爷,才小心翼翼的道:“二老爷那边的确是开业了,就在今天早晨,小的一大早就去了。” 纪大老爷催促;“是不是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脸绿了吧?” 下属战战兢兢:“去时,许多百姓都在,瞧着……热闹得很。” 说到了最后,他连头都不敢抬了。 纪大老爷僵住。 “怎么可能??他这么长时间没露面,那些人还能记住他??” “何止是以前的人,如今半个城的人都知道二老爷开业了,排着队的去买东西,小的差点没挤进去……” 纪大老爷看了好几下底下跪着的小厮,确定了他说的是真话之后,这下子轮到他的脸绿了。 “他干什么??他们干什么了?!!!” 小厮小心的从怀里掏出一份报纸,小心翼翼递了上去。 纪大老爷一把抢过来,发现这是柔安日报。 “干什么?你给我这个东西干什么?我他娘的是让你告诉我,他们做了什么,居然这么多人去捧场!!” 其实纪长泽也没做什么。 他就是用着慎泽的马甲又开了一本小说,叫《商人》。 主要讲述的还是商人的故事。 商人逐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商人也是人,既然有好人和坏人,自然也就有好商人和坏商人。 纪长泽主要写的是好商人,比如说某个商人辛苦做生意,等到打仗的时候,他将所有的钱都换成了粮食送到了前线。 又比如说某个商人在当初敌人进城的时候,用自己的地道藏起了数百名百姓,敌人拿着枪指着他的头问他到底把人藏在了哪里,他都咬牙不肯说,最后到牺牲都没吐露出一个字。 这期间,敌人也不是没有拿着金银诱惑的,这些钱要是放在平时,他肯定早就让答应什么就答应什么了,但是如今,他却死死咬牙,临死都在说,我是华国人。 纪长泽塑造形象的时候,把这个商人塑造的很抠门,精打细算,爱财,明明家大业大,却还要跟百姓计较那一点蝇头小惠,明明家里有钱,却在别人开玩笑说让他叫两声狗叫就给他一百大洋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叫出了声。 就是这样一个被同行看不起,被百姓鄙夷议论,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爱财如命的商人,却在生命的最后拒绝了金银,抗住了酷刑,硬是护住了一百多人。 他不是抠门的吗?他是的,他不是爱财的吗?他也是的。 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个华国人。 他就是再怎么爱财,再怎么想要钱,也不会拿这些侵略华国国土,杀老人小孩侵犯女人的畜生一分钱。 纪长泽一向是擅长煽情的,三言两语,就让看报纸的人红了眼。 再加上他在这里面写了一些商界的事,潜规则,还有一些行商诀窍,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干货,这个时候可不像是后世那种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人们要是想要行商,要么自己一步步的走上来总结,要么找个师父或者是家传有人带。 可没有像是纪长泽这样,直接大咧咧的写下来,而且写得还都很对。 百姓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新鲜题材,再加上里面写着的各种爱国情怀,自然是放不下,而那些想要行商的人看的就是里面的知识了,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看到最后简直恨不得冲到报社去问出这位慎泽先生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对行商的事这样了解。 商人们也喜欢看。 毕竟商人的名声其实一直都不太好的,所有人都觉得他
相关推荐:
性感寡妇,在线发癫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
危险情人
外婆的援交
林峰林云瑶
以美食之名:街口的关东煮
高门美人
成人爱情故事集|魁首风月谭
Black Hole
一梦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