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推文

漫漫推文>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 第139章

第139章

长得好看是因为像她爹,老周家孩子都长得好看,以后阿咏的孩子也会好看的,等新媳妇进门就让她和阿咏搬到县城去,抓紧给家里生个孩子。” 关咏脸色通红,关大郎媳妇高兴的应下,关二郎媳妇却觉得这话题搬起来似乎砸了自己的脚。 哪有新媳妇一进门就搬到县城的? 不过老周家的颜值的确是没人怀疑的,老周头年轻时就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看,他的子孙将这份好看又更进了两步。 大丫以前年纪小,吃得不好,又经常下地,所以又黑又瘦看不出什么来。 但这几年她先是在学堂里读过一年书,后来又去县城铺子里干活儿,家里日子虽时好时坏,但吃上却没短过。 所以她现在身材匀称,又白了许多,乌黑的头发一散下,只是坐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美好感觉。 周立君估计预料到了大姐要出嫁,因此也托满宝带回来了礼物。 是她和邱培走街串巷买的胭脂,听说京城好多小姑娘都喜欢用。 一大早,大丫醒来后便开始洗漱用早饭,然后就开始穿家里早就备好的嫁衣,等坐在梳妆台前,一家人就对着几盒胭脂犯难。 最后还是满宝跑去白家把郑氏拉过来帮忙。 农户家的女孩儿出嫁会修眉、绞面、盘发和在嘴唇上点一点胭脂,再多的就没有了。 便是修眉和盘发也是那几种样式,很少会有人去钻研。 郑氏自己就会化妆,除了绞面不会,她全都会。 所以等大丫绞面完毕,郑氏就给她修眉毛,一边修一边教她以后怎么给自己修,然后给她打胭脂。 至于盘发,郑氏没有来,而是小声道:“这得有福气的人来做才好,我就不插手了。” 七里村里最有福气的人是谁? 以前人选挺多的,但现在,公认的最有福气的,除了河对岸的白太太,那就是钱氏了。 钱氏也不去请人,笑着上前,在郑氏的指点下给大丫盘了一个别致的发型,然后将给她准备的金银头饰小心的扎在头上。 满宝掂着脚尖站在人群后面看,因为围着大丫的人太多,她只能勉强看到一些。 郑氏退出来看到她掂着脚尖的模样,忍不住一乐,伸手牵了她出去,“现在人多,等她打扮好人少了你再进去吧。” 的确,这会儿屋里好多人,不仅她娘和嫂子们在里面,舅母她们也都来了,还有村里好多婶子和嫂子,还带了些孩子来摸一摸大丫的裙摆沾福气和送福。 以前周喜出嫁可没有这么热闹,甚至她几个哥哥结亲也都没这么隆重的。 外头已经逐渐来的亲朋也看到了老周家喜事的变化,有机敏的便悄悄道:“老周家日子还真是越过越好了。” “前两月不是还说为了满宝把家底都掏空了吗?” “谁知道呢,听说满宝现在可厉害了,在京城能进宫看到皇帝呢,还给宫里的贵人看病,贵人一高兴,就赏了她好多东西。” “都有什么东西?” “那可多了,说不来,说不来。” “切,你是不知道吧?” “谁说我不知道的,昨天老周家杀猪我过来帮忙了,周四和我说的,皇宫里的贵人特别大方,什么金饼银盆,绫罗绸缎,随便满宝拿。” “真的呀?” “那还有假?反正听说老周家现在不差钱,对了,昨天周四还说京城的贵人就喜欢我们这儿的苦茶,还想收一些送到京城去,这样大家一起挣钱呢。” 挣钱的话题大家显然更感兴趣,闻言立即道:“真的假的?就山上那些苦叶子?除了我们,还有人喝?” “外头的茶不是比我们的好喝吗,怎么和我们买苦茶?” “谁知道呢,周四说贵人们的口味不一样,比如外头的贵人就不爱吃肉,整天喊着要多吃菜蔬,这不是笑话吗,这菜蔬能有肉好吃?” “就是,吃肉才能长膘,那些贵人有钱,偏希望往穷了的讲究。” “哎呀,我是说那苦茶他打算怎么收?” “这个不知道,周四郎只说想收,他也没说一定要收呀。再说了,我家也没有呀。” 往年吃茶,想喝的时候上山揪一些下来炒一炒就够用好几个月的了,没有就不喝呗,所以家里积存的还真没有。 “你个憨子,开春之后那些茶树就冒芽了,不到清明就能采一拨,你就不会多问一句?” “这两年周四在外头人脉很广呀,村里多出来的姜还都是他带着周二郎销出去的。” 那边在议论纷纷,这边大丫屋里的客人总算是散了一些,满宝和三丫总算是可以进去了。 满宝看到打扮一新的大丫,惊叹不已,“大丫,你可真好看。” 大丫低头抿嘴一笑,有些不好意思,擦了胭脂的脸越发红了。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1341章 嫁娶二 三丫也觉着好看,她从怀里掏出一朵珠花给大丫,“大姐,这是我送你的。” 和几个哥哥姐姐老早就开始挣钱不同,三丫是很穷的,她值钱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小姑送的。 所以她只能转送这些东西。 大丫知道这是她的心意,伸手接过,红着脸点头。 三人正在屋里说话,四头从外面跑进来叫道:“小姑,白善少爷他们来了,问他们能不能进来。” 白善他们大了,又是外男,自然不好进来,满宝跑出去见他们。 白善看到她出来便笑着把手里的书递给她道:“这有两本书和我记的一本经义,送给你侄女,算是我给的添妆。” 白二郎也给她两本书,“这上面也有我的注解呢。” 满宝高兴的接过,代大丫谢过,将书拿进去交给大丫。 满宝看着这书若有所思起来,“书于你们来说的确重要,我们应该记在嫁妆单子上才是。” 三丫点头,“对,一本书可贵着呢。” 满宝就去找她大哥,要来嫁妆单子将书给添了上去。 三丫帮大丫把书放进箱子,她刚放好,外面便远远的传来了鞭炮声,四头又从外面跑进来汇报,“新郎官进村了……” 话音才落,小钱氏从外面进来陪大丫,让满宝他们跟着去看热闹了。 关家请了喜轿,七里村的村民还是第一次看见喜轿进村迎新人的,孩子们都很好奇,跟着前后欢呼,簇拥着迎娶的队伍到了老周家门口。 二头被顶在了最前面,满宝是长辈,不好上前,便把白善和白二郎推上前去,在后面给他们出主意为难关咏。 关咏似乎知道老周家会为难他,特意请了他两个同窗来帮忙,但还是做了三首诗,又被刁难了好多话才被放进去。 老周头和钱氏已经坐在高堂上,小钱氏扶着大丫进堂屋,关咏偷偷抬眼看了一下周立信,对上她羞怯的目光,也忍不住脸一红,微微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去。 两个新人站在一起,先跪下拜别了祖父母,这才转身面向坐在侧首的周大郎和小钱氏,也跪下拜别。 周大郎便是早已有准备,也不由激动的红了眼眶,这可是他第一个成亲的孩子呢。 小钱氏照例叮嘱了大丫一些话,便帮她把盖头放下,然后让二头背出去了。 大头不在,二头虽是堂弟,却比三头大好几岁,所以最后决定由他把大丫背出门,然后他还要带着三头去送嫁呢。 满宝对送嫁很感兴趣,可惜她辈分大,不能去,只能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远。 白善和白二郎也很感兴趣,但满宝不去,他们又不是周家的亲属,总不好跟着去。 因此只能和满宝一起站在大门口看着他们吹吹打打的走远,一脸的惋惜。 和二头他们一起送嫁的人还有村里的青年,他们负责抬着大丫的嫁妆,也是六台,正合关家送来的聘礼数。 为怕二头年纪小不经事,钱家那边的表哥们也跟着去了一堆,他们会观礼,用完晚食才回来。 新娘子一送走,老周家这边便摆下桌子用饭,白老爷和白太太也过来祝贺,更别说一向与他们走得近的刘老夫人和郑氏了。 新娘子一走,刘老夫人便对一脸感慨的钱氏笑道:“你孙子辈都开始嫁娶了,这可是大福气,今日得讨你一杯水酒喝。” 钱氏自然谦虚一两句,觉得她的福气还是比不上刘老夫人。 他们是坐在堂屋里的主桌上用饭,刘老夫人便笑着提起白善的婚事,“……他也就比你这大孙女小三两岁,也算大了,我正愁他的婚事呢。” 她笑道:“我记着满宝就比善宝小一岁吧?” 钱氏心中一动,看着笑眯眯的刘老夫人点头,笑道:“是啊,两个孩子就差一岁。” 她往外看了一眼,见满宝和白善他们坐在一桌上,正端着碗一起吃饭呢,俩人也不知道说了什么,都齐齐眯着眼睛笑起来,眉眼弯弯的,似乎很高兴的样子。 她心中急转,面色却没变,只是和刘老夫人笑道:“只是老夫人也知道我们满宝的身世,家里不免多宠她两分,所以现在还跟个孩子似的,她爹怕是也不舍得她那么早就嫁出去。” 刘老夫人点头,“是啊,善宝要读书,怕也得好几年才好娶亲,只是现在好孩子难得,所以想着先给他定下个合适的,以后性子稳重些了再娶亲。” 钱氏连连点头,笑道:“是这个道理。” 双方点到即止,都没有就这个话题多说,一旁的白太太听了全场,一下就知道了。 晚上回去就忍不住和白老爷道:“婶婶这是想替白善求娶周满吗?” 白老爷早知道了,应了一声。 白太太还有些惋惜,“其实我们二郎也不错的。” 白老爷差点从床上摔下去,他扭头看向白太太,问道:“你想什么呢?现在他们三个一起读书,你儿子都被欺负成什么样了?” 白太太不以为意,“二郎调皮,本来就需要一个压得住他的媳妇,这样日子才能过得好。” 白老爷惊奇得不行,“你不是素来最疼儿子的吗?” 白太太点头道:“是啊,所以二郎得娶个能干的,这样他才能想玩就玩。” 白老爷:…… 他翻了一个身道:“别想了,周满看不上你儿子。” 白太太不甘愿了,嘟囔道:“二郎有什么不好的?” 白老爷毫不客气的翻了一个白眼,“他再好,能有白善好吗?” 白太太赌气道:“我也没说就去说这门亲事,你急什么,难道我还能去和婶婶抢吗?” 白老爷知道再说下去就要吵架了,于是沉默不语。 但今天这件事显然勾起了白太太的心思,她推了推白老爷道:“二郎年纪也到了,你看白善都说亲了,他是不是也要开始准备了?” 白老爷思索起来,“就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呀。” “你看我娘家那边的……” “别,”白老爷立即道:“大郎这边已经拒绝了,总不能就紧接说二郎吧?” “有什么不可以的,你说大郎要走仕途,想娶个官宦家的小姐,我认了,但二郎为什么不行?” 白老爷就幽幽地道:“你是不是忘了,现在二郎还是太学的学生呢,比大郎在的四门学还厉害些。” 白太太一怔,她还真忘了。 她拍了拍脑袋,嘟囔道:“他这学上的太容易了,我总不太有感觉。” 白老爷:……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42章 说亲一 钱氏也在和老周头说满宝和白善,她低声把今天刘老夫人说的话说了,道:“听老夫人的意思,是想和我们家结这门亲。” 老周头皱眉找茬,“他们家人丁太单薄了吧?” 钱氏瞥了他一眼道:“我想明日问一下满宝的意思,你要论家世,还是我们家比不上他们家呢,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是师姐弟,又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非同一般,刘老夫人和白夫人又喜欢满宝……” 其实刘老夫人提的时候,钱氏心里已经有八分愿意了。 她就是做人媳妇的,她太知道一个女子嫁到一个陌生的家里有多艰难了。 而白善和满宝是师姐弟,俩人从小一块儿长大,再是熟悉不过。白家那边也不用说,她也熟得很。 而刘老夫人和郑氏也喜欢满宝,她进门便先解决了两大难题——和丈夫不熟,和婆婆不熟。 老周头却也有自己的心思,他迟疑道:“白家,也太富贵了,他们能愿意让出一个孩子姓夏吗?” 钱氏高高的挑眉,问道:“不是姓周吗?” 老周头就从床上坐起来,挠了挠脑袋后叹气道:“这段时间,我看着家里这么多人,也想明白了,老二夫妻就埋在爹娘隔壁,将来我们死了也要埋在那块儿,我和老大他们提过了,将来把那块地买下来专门做我们家的墓地。” 他道:“到时候我们家人都埋在那里,左不过是清明扫祭,不缺人做。但夏家那边却是绝户了,老二当年既然是入赘,我们总不能断了人香火。” 这下轮到钱氏惊讶了,“你不是死活不愿意满宝改姓吗?” 老周头道:“满宝当然不能改姓了,这可是我们给老二养大的,她必须得姓周,但咱也不能断了夏家的香火不是?不然以后老二在地底下见着他岳父岳母可怎么交代呢?我将来下地也不好去见他。” 也是这一次满宝出远门老周头才能想明白,现在周银已经洗刷冤屈,他可以光明正大的给人上坟,也不怕提起以前的事儿了。 这两个月他陆续去看过他们夫妻的坟,渐渐回过味儿来。 满宝并不在家中,周银夫妻的祭扫一直是他们来,所以,只要光明正大了,老周家这边是完全不缺人做这些的。 既然香火可以不断,对满宝的孩子是否姓周,他也就没什么执念了,所以他便有心思考起其他的事儿来。 钱氏也明白了。 说白了,老周头就是舍不得满宝改姓,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哪怕在后一代的事上想通了,在满宝的事上他还是没想通。 但他又怕周银失信,在地下不能安宁,他将来也不好去见周银,所以想让满宝匀出一个孩子来姓夏,这样什么事儿都解决了。 钱氏看着他问,“那你的意思?” “还是选个家里弱一些的吧,”老周头道:“咱也好提这事。” 白家地位摆在那里,老周头不太有底气。 钱氏也不是很有底气,不过她没直接下定论,而是道:“明日问过满宝再说吧。” 死人重要,但活人也重要,她总觉得白家会对满宝很好,有些不太舍得。 再选,谁知道那个人家能不能这么好呢? 老周头也不再说话,躺下睡觉,只是一晚上都睡得不太安稳,他梦见了周银,不是成年后衣锦还乡的周银,也不是浑身是血的周银,而是十三四岁,因为饥饿满脸苍白的周银。 他勒了勒裤腰带,站在大门前和他道:“大哥,咱得守信,我说了把粮食带回来就回去给老爷当差,那就得回去,我答应了入赘,那就得把夏家的香火传下去,你说会让满宝的孩子姓夏的……” 说着,说着,周银身上开始出现血迹,人一下子就变成了当年抬回来的模样,身上全是血和刀痕,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女子,同样一身是血的看着老周头。 老周头蹬了一下腿,一下就惊醒过来了。 他呼呼的呼气,爬起来一看,天已经亮了,睡在里侧的钱氏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他抹了一下额头上的薄汗,觉着一定是昨天喝酒喝多了,这才做了这样的梦。 但老周头是很迷信的一个人,哪怕心里在安慰自己,他爬起来后还是到天尊老爷的画像前拜了拜,默默在心里表白,他不会忘的。 屋外,老周家的大人们都起了,大家正在收拾昨天的残局,哪怕昨天已经大体收拾过了,今天也有不少事要做。 要把收好的碗筷清洗出来,还回各家去,还有桌椅板凳也要还回去,剩下的菜昨天能分的大体都分了,但也还剩下一些,也要整理…… 钱氏此时正坐在满宝的房间里,一边给她梳头,一边和她说话。 钱氏很久没给满宝梳过头了,她给她换个发型,从她的盒子里挑了两朵珠花插上,笑道:“我们家满宝真的长大了。” 满宝笑,回头看母亲,“娘,你有什么事和我说吗?” 不然也不会一大早来找她了。 钱氏本来不知道怎么开口,但对上她清透的目光,她准备了一晚上的旁敲侧击便没了用处。 她笑了笑,拉过一张椅子坐在她对面,摸了摸她的脑袋道:“满宝,昨天刘老夫人和我提了一下你和白善。” 满宝疑惑的眨眼。 钱氏道:“她说,你们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想替白善求你。” 满宝一下反应过来,脸色微红。 钱氏看着她脸上的反应,心中已有了计较,但还是问,“你是什么意思呢?” 满宝刚想说听爹娘的,但见钱氏脸色郑重,她便不由问道:“娘的意思呢?” 钱氏笑道:“白家自然是好的,我们两家知根知底,你亲生父母和白善的父亲还有那样的渊源,你和白善又从小一块儿长大,只是……” 她顿了顿后道:“只是你爹觉得白家人丁单薄,你外祖家也没个后人,他是断舍不得你改姓的,只想让你的孩子随外祖姓一个,也算全了你爹娘的愿望和信义。” 满宝愣愣的:“我爹还想我招赘呀?” “倒不必招赘,就跟你六哥似的,生下的孩子有一个随姓就行。” 老周头能有这个想法,而不是坚持招赘,也是因为周六郎的事儿。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PS:起点书评区有一个月票活动,手上还有月票的同学可以先到“活动贴”下留言,随便说点儿什么,祝我越来越漂亮也可以,然后再去投月票,有起点币,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哟 ☆.第1343章 谁做主 满宝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点头道:“行吧,那我和白善商量商量?” 钱氏本来只是在感慨,顺便打探一下她对白善的想法,谁知她竟回了这么一句。 她吓了一跳,问道:“你说什么?” 满宝脸色虽红,却还是道:“我问问白善,看他愿不愿意,我觉着应该不难,他又不是迂腐之人……” 钱氏半响无语,她问道:“你就确定白善愿意娶你了?” 满宝扭捏了一下后道:“应该是愿意的吧……” 要是不愿意,满宝嘟了嘟嘴,心中哼了一声道:那她以后就不理他了,或许一年不理他算了? 钱氏便明白了,这孩子是对人家有情呢,她叹了一口气,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这事不用你操心,我和你爹去说。” 满宝抬头看着她娘,钱氏便道:“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你和白善才多大?这子嗣的大事儿还得大人来提。” 满宝要说话,钱氏就堵住她的嘴道:“别和娘犟,知道你聪明,可这婆媳之间相处从来都不是聪明就可以处好的,这种事情得大人们一开始说好了才行。” 满宝似懂非懂的点头。 但是,她还是没忍住和白善说,当然是悄悄的说了。 白善昨天晚上就从祖母那里知道提亲的事了,因此这一大早的看到满宝还有些脸红呢。 听满宝说起她爹的要求和顾虑,他想也不想就道:“那将来就让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姓夏就是了。” 满宝问,“这个你能做主吗?” “我们要是成亲了,那家里就是我当家做主,不然怎么叫成家立业呢?”白善道:“既是我当家做主,我当然可以做主了。” 满宝便瞥了他一眼道:“我们家我爹都听我娘的。” 白善便顿了一下后道:“我堂伯家里都是听我堂伯的,书上也说了,男主外,女主内。” 满宝坚持,“我家的钱都是我娘管着的,而且我也能挣钱。” 白善:“挣钱我也会。” “你挣的没我多。” 白善:…… 白善受到了大打击,一时说不出话来。 白二郎买好了东西,一回头发现俩人还站在那儿不动,便提了东西找过来,“你们说什么话这么久还没说完?” 俩人一起扭头看他,都没好气的道:“关你什么事?” 白二郎瞪圆了眼睛,不可置信的问,“我招惹你们了?” 那倒没有,白善略一思索便为迁怒他的事道歉。 白二郎却不想接受,哼了一声扭头便走。 满宝也冲白善哼了一声,转身跟着白二郎走了。 白善:…… 白二郎听到了这一声哼,顿时不生满宝的气了,只生白善的。他伸手将才买的几包点心递两包给满宝,问道:“你们吵什么呢?” 满宝道:“大人的事儿你别管。” 白二郎一时惊得停下了脚步,他不可置信的看向满宝,“你,你说什么?” 白善跟在后面听到了,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 要知道,白二郎比他们两个都大一点儿的。 满宝停下脚步回头看他们两个,“还走不走了,先生还在家里等着我们呢。” 白二郎运了运气,来回看了俩人一眼,大约猜出来他们刚才在谈什么话题了,于是开始在俩人耳边不停的来回念叨:“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白善和满宝:…… 到了巷子外,大吉牵着马车在那等着了,而庄大郎则坐在车上,他从车窗那里看到三人,便摇了摇头放下帘子。 家里明明有点心,非得从外面买,说什么家里的点心常吃,先生也吃腻了的,所以还是要买外面新鲜有趣的才好做礼。 明明就是自己想去玩儿的。 三人到了也不上车,直接提了新买的点心进巷子。 大吉牵了马跟在后面。 敲开门,庄大嫂特别热情的把他们迎进去。 庄先生正在教孙子读书,庄大郎共有三子,除了庄纪安外,其他两个年纪都不大。 所以主要还是教庄纪安,看到满宝他们进来,便笑着放下书起身走出来,“你们来了?” 三人将手中的点心包交给庄大嫂,庄大郎便带着他们上前和先生行礼,大吉则把马车上带的东西抱下来。 那上面是三家准备的礼盒,因为满宝给的两匹绸缎是宫里出来的,所以今年看着她的礼最重。 好在她是大师姐,底下两个师弟不越过她也是常事。 庄大嫂看到这么多东西,笑容越发好,让二儿子赶紧去给他们泡茶。 满宝从一个盒子里翻出三包茶叶给庄先生,道:“先生,这是山上的道和送给我们的茶叶,他师叔炒的,有点儿苦,你要不要试试看?” 庄先生接过看了一会儿,笑着点头,“闻着味儿还不错,那就泡一壶吧。” 他让孙子去烧水,并不用他来泡。 庄大嫂热情的请他们中午在这里用饭。 四人应下了。 庄先生泡了茶后让他们一起在书房坐下说话,见孙子们在院子里探头探脑的,他便去取了两包点心来,顺便将孩子们带进书房,拆了点心给他们吃,也让他们坐着听说话。 白大郎几个虽然从小与庄先生读书,但与庄家这边却不是很熟。 他们隐隐知道庄先生和庄师兄的关系不是特别好,但庄师兄看着也还挺孝顺的,只是庄先生不常回家,而庄师兄更不常去七里村见先生。 庄先生挑了两块点心给两个小孙子,这才看向白大郎,温声道:“我听人说你病了,如今是病好了?” 白大郎看了一眼满宝后道:“已经好了,只是还要再调养调养。” 满宝道:“先生,他不能吃油腻的东西,今天估计只能吃些青菜和啃白馒头了。” 白大郎:…… 以前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但现在他真觉得忌口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庄先生便知道外面传的话是真的,白大郎的病还真是满宝给治好的。 他对白大郎笑道:“去病如抽丝,你再忍忍。” 白二郎和白善深以为然的点头。 庄先生问过四个孩子以后,这才指了庄纪安和白大郎道:“这是纪安,我的大孙子。” 白大郎不明白先生为何特特与他介绍,但还是起身和庄纪安行了一礼,他没有行过拜师礼,因此不必揪着辈分论,所以平辈唤他。 庄纪安也只叫他白大少爷,客气得很。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1344章 说亲二 庄大郎回来看到白善他们,便笑着取了钱给庄纪安,让他去买些新鲜的肉回来。 “快些去,今天是大年三十,摊会散得很早。” 庄纪安拿了钱后便往外跑,他们家离肉摊并不是很远,因此没多久便回来了。 庄大郎和白大郎还熟些,但他们也没多少话说,更多的是说一些日常。 不过他这次特地关心了一下他们年后启程的日期,显然庄先生已经告诉他,年后他依旧会随他们上京去。 庄大郎着重拜托了一下白善三人照顾庄先生,他知道,白善他们三个和白大郎不一样,他们三个是磕头拜师的。 白善三人认真的应下了,然后双方又无话可说了。 正巧庄纪安回来了,庄大郎笑着起身要去厨房帮忙,庄先生突然抬头问庄纪安,“纪安,你可愿和祖父去京城看一看?” 庄大郎一下停住脚步,皱眉回身,“父亲,翻过年我便要带纪安在身边历练,张老爷也说了,将来纪安可以接我的位置,京城太远了。” 庄先生没理庄大郎,只看着庄纪安。 庄纪安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父亲后还是拒绝了,“祖父,我想留在家里。” 庄先生心底有些失望,许久后他才叹息一声,点头道:“好吧。” 他微抖着手从纸袋里取一块点心给坐在一旁的孙子庄纪然。 庄纪然高兴的接过,庄大郎看到了,顿了一下后道:“纪然,快去厨房里帮你娘烧火。” 庄纪然往嘴里塞了一块点心,蹬蹬的跑了。 庄先生身边瞬间只剩下一个小孙子了。 庄先生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也笑着给他递了一块点心。 不知道为什么,满宝和白善白二郎突然觉得先生在伤心,就是白大郎都觉得气氛不太对,四人对视一眼,立即找了话题转开庄先生的注意力。 满宝道:“先生,我四哥想在县里买些茶叶,您知道哪儿有茶叶卖吗?” 庄先生想了一下道:“罗江县只有些散茶,并没有大的茶山,要买茶得去遂州那边吧?” 庄先生开始想他有没有认识和遂州比较熟的朋友,这么一想,还真有两个。 庄先生笑道:“等过了初三,让你四哥有空进一趟城,我介绍两个朋友与他认识。” 满宝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还真有,她惊喜起来,立即应下了。 年纪还小的庄纪思抬头看了看满宝,又看了看祖父,问道:“祖父,是要出去吃好吃的吗?” 庄先生笑起来,颔首问道:“你要去吗?” 庄纪思立即点头,“想去。” “那祖父带你去。” 满宝觉得他很可爱,便也捡了一块点心给他吃,庄先生却拦了下来,笑道:“过不了多久就吃午食了,可不能再吃了。” 庄纪思就眼巴巴的看着。 庄先生笑道:“祖父给你收着,晚上可以再吃两块,其他的留着慢慢吃。” 庄纪思这才高兴起来。 小孩子都坐不住,庄纪思也一样,更何况祖父和几个哥哥姐姐说的话他还全都听不懂,所以吃完点心他就挪动着小屁股想往外跑。 庄先生也不拘着他,拍了拍他的小脑袋道:“出去玩吧。” 庄纪思便跑了。 等他走了,白善这才问道:“先生是想带纪安去京城吗?” 庄先生浅笑道:“他父母舍不得他,算了。” 他看向白大郎,笑道:“本来还想着或许他愿意进县学里读书,到时候托大郎还在县学里的同窗照顾一二的。” 白大郎闻言惊讶,“纪安既然能考进县学,那庄师兄怎么不愿意他继续读书,反而要带在身边?” 庄先生摇头道:“他读书一般,考不进去,但我认识几个朋友,拿出些许钱财还是能进县学旁听的。” 只是这种买进去的旁听生有可能会遭到县学里学生的排挤,所以他才想托白大郎帮忙照顾。 毕竟,他认识的是先生,但先生往往不会管到底下学生之间的事。 白二郎小声嘀咕道:“先生你的学识比县学里那些先生也都不差呀……” 庄先生便悠长的叹息一声,许久没说话。 他看着门外,从这儿正好可以看到对面的厨房,许久之后他才轻声道:“人各有志,儿孙只要平安就可以了。” 虽如此,他心底还是有些怅惘的。 本来,他早已死心了,再没想着让家里的孩子走入仕这一条路,毕竟,他前半辈子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大郎也不愿意。 可再次往京城走了一遭,他觉得自己似乎也没那么遭,这才又起了培养后辈的心思。 但庄大郎是不愿意的,知子莫若父,同样的,知父莫若子,他既了解他儿子,也了解他的父亲。 在他看来,他父亲已经足够聪明,也足够厉害了,却一遭被人陷害,把日子过成了那样。 他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多苦呀,他一点儿也不想他以后的子孙再过那样的日子。 他不及他父亲聪明,而他儿子也不及,且他自己知道,他们都吃不了读书的那个苦。 那不如就老老实实地,在这罗江县里,他们虽不至于富贵,却也吃穿不愁,安稳自在,在他看来,这就足够了。 庄大嫂也不愿孩子跟公公走,孩子那么小呢,这就不在父母跟前了,那怎么行? 见丈夫臭着脸进厨房,她便往外看了一眼,小声问道:“怎么,公爹又提起让纪安去京城的事了?” 庄大郎应了一声。 庄大嫂便道:“我可提前说好了,我不答应纪安去京城的事儿,他还小呢。” 庄大郎点头,“知道了,我没答应。” 庄大嫂就松了一口气,一边剁肉,一边往外看了一眼,小声道:“我刚才看过了,今年周家送的礼贵重好多,那绸缎上的花色特别好看,我摸着倒比白家送的还要好许多。” 庄大郎道:“那就收好了,回头你剪一些来给丫头和你做身新衣裳。” 庄大嫂喜滋滋的应下,小声道:“大半年不见,周满出落的越发好看了,我们纪安年纪也到了,你看说她怎么样?” 庄大郎皱眉,“不好吧,差着辈分呢。” 庄大嫂不在意,“这是什么辈分呀,那纪安小时候也跟着公爹开蒙过呢,不一样是公爹的学生吗?他们家要是讲究这个,那就让纪安也拜公爹做先生就是了。” 庄大郎没说话,读书人还真不计较这个,父子同为师兄弟的比比皆是,可是…… 庄大郎皱了皱眉道:“等下午我和爹谈一谈。” 他也觉得周满不错,主要是她识字,知礼。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45章 庄先生番外 白善他们留下用了午饭,又陪着先生喝了一盏茶,这才告辞离开。 今天是年三十,晚食肯定用得早,便是家里没有需要他们忙碌的,他们也不好晚回,所以庄先生没有多留他们,将人送到门口看他们离开后便回身了。 几天的时间,孙子们又重新和庄先生熟悉起来,年节下也没事可做,于是便一起窝在书房里陪祖父。 其实就是自己玩儿,庄先生也不扰他们,自己拿了一本书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 庄大郎进来,找借口把三个孩子支出去后便从炉子上提起茶壶给父亲泡茶。 庄先生眯了一会儿被茶香熏醒,他抬起头看了儿子一眼,坐好后问道:“有什么事吗?” 庄大郎踌躇了一下才开口,“爹,纪安年纪到了,也要说亲了。” 庄先生点点头,“是不小了,可以准备着了。” 庄大郎开了口,接下来的话就好说了,他在下首坐下,看向父亲道:“您觉得周满怎么样?” 庄先生愣了一下,然后笑道:“满宝自然是极好的,但他们不合适。” 庄大郎眉头微皱,庄先生道:“她的亲事已经有着落了,应该过不了多久就会定下。” 庄大郎闻言心底有些失落,不过还是笑问:“是谁家有这样的福气?” 庄先生道:“就是她师弟白善。” 庄大郎微讶,两家家世差得可有点儿大,白家怎么会愿意? 他看向他父亲,“是父亲做的媒?” 庄先生浅笑道:“若是两家有意,我倒是可以做这个媒人,这也成一段佳话。” 庄大郎就明白了,这是两家有意,自己谈的。 庄先生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垂眸道:“我看过了,纪安读书虽一般,但多读几年,去考算科也不错。” 算科出来可以直接进县衙里办差,要是做得好,升为主簿也是可以的,这可比当账房要好得多。 现在庄大郎在的张家,就是张主簿的本家。 庄大郎道:“罗江县连着二十年的主簿都是张家人,爹,咱家后头没人,纪安入官场好处落不着他,坏处却有可能全落他身上。” 话不是这么说的,人总要有些野望,怎能因为没发生过的事便踌躇不前? 可庄先生张了张嘴,这番道理还是没说出来,在庄纪安刚出生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接白老爷去七里村开学堂的工时父子俩就因此发生过不少的争吵。 这番道理在他少年时他也没少提点过,但庄大郎显然有自己的认知。 就如同庄大郎不能理解他一样,他也一度不能理解他儿子的想法。 但后来老妻告诉他,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不能强逼儿子与他一样,如果不能说服,那就要学着放手让他自己去过。 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 庄先生知道他从小便经历很多,安稳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庄先生的名额被陈福林占去时,庄大郎年纪还太小,才有三岁多,就算他记事早,也记得不多,只知道每天还是挺开心的,母亲很喜欢牵着他从巷子里往外走,回来的时候碰到巷口卖糖葫芦的还会给他买一串。 那应该是他记忆深处,最为安稳的一段时间了。 还是翻过年,庄先生被府学逐出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以前总是在巷子里和他玩的小朋友们不喜欢跟他玩了,还伸手推他打他。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很短,他们很快回乡,只是并没有安稳多久,庄先生对自己很有信心,因此变卖了家里剩下的田产,带着妻儿上京去考学。 那一次,他们是抱着留在京城的想法去的。 庄先生当时就和妻子说,就算是真考不上,他也会在京城找一份活儿留下。 当时一家人都很有信心,包括已经稍稍懂事的庄大郎也很高兴,觉得父亲一定可以。 结果他们是以更狼狈的姿态离开了京城。 庄先生没有带他们回乡,陈福林的根基离绵州太近了,他们回去无异于自动入瓮。 可他们一家的积蓄在京城便花的差不多了,庄先生接连遭受打击,悲愤之下路上就病了。 那段艰难的日子别说庄大郎,就是庄先生都一生难忘,他一直觉得妻子之所以会早早病逝,和那段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显然,庄大郎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时候庄大郎才五岁多,庄先生病倒,一家三口连屋子都租不起,只能在破庙里暂时安顿下来。 庄母便每天出去接洗衣服的活儿,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一家三口的吃食,还要给庄先生买药。 一家人熬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后,庄先生瘦得衣服都快要挂不住了,然后去给人做账房。 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安稳了两年,庄先生又想着东山再起,便辞去了账房的工作。 他当时已那样,想要继续考学或考官都很难,只能给为官的做幕僚,将来或许可由人推荐入仕,便是不入仕,能够洗刷身上的冤屈也行。 平白受冤,要说庄先生心中不怨是不可能的。 可他不沾官儿还好,一沾上官的事,他的运气似乎就很差,辗转做了两个官员的幕僚,到最后一个时,他甚至一手将人从司马扶到了刺史的位置上,结果半途理念不和,他又被驱逐了。 庄家的日子又难过起来。 在庄大郎的记忆里,从他记事起到十四岁那年,他的生活一直不安稳,就算是他父亲给人做幕僚,似乎很受看重的那段时间,私底下他也一直被人排挤。 尤其是他父亲的过往不知被谁宣扬出来之后。 学里,父亲效忠的那位杜大人的长子一直以睥睨的姿态看着他,根本不背人,直接当着他的面和同窗们说,“他父亲因品行不端被府学逐出,听说在京城时还抄袭了同窗的诗句,若不是有人推举,我父亲是万不会用这样的人的,但也不过是打打杂,给他们一碗饭吃罢了。” 庄大郎并没有把这些事告诉父母,但没过半个月,他和对方在学堂里发生冲突,庄先生还是知道了。 他请辞后带着妻儿再次离开,也是那一次之后,庄先生不再想着给人做幕僚,而是带着妻儿回乡,开始接一些做账房和先生的活儿。 庄大郎回顾自己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觉得除了幼年时期那不太明显的时间外,只有他父亲给人做账房的那两年他过得最安稳,也不失快乐。 所以回乡以后,他拒绝了父亲考学的建议,坚持去给人做账房。 他觉得,如果没有根基,那就不要去碰官场。 小富即安,日子过成这样就很可以了。 ※※※※※※※※※※※※※※※※※※※※ 作家的话 本来番外应该结局后才写的,但大家似乎对庄大郎的争议比较大,所以我提前放出来了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六点左右 虽然知道大家此时可能会比较难受,我也难受,但还是求一些月票,为我可怜的庄先生 ☆.第1346章 对比 庄先生捧着茶杯思索,他偏头看向窗外,因为今日阳光不错,虽然冷,但此时正是阳光最好的时候。 因此窗户大开着透风,让阳光透进来,那阳光不歪不斜正好照在庄先生身前的桌子上。 他捧着茶杯的手正好在光柱中,就好似握着阳光一般。 茶香缥缈中,庄先生声音也透着两分缥缈,他道:“你也知道,我如今带着白善和白诚,他们二人,现在一个在国子学,一个在太学,而以他们的家世,出仕是必然的。” 他道:“你不必担心纪安入官场后无人照应,以我们几家的情分,他们必会照看纪安。” 庄先生抬起眼眸看向思索的庄大郎,轻声道:“大郎,为父并不痴迷于做官,也不是有什么大抱负想要孩子去完成,我与你一样,想要他们将来日子过好些。” “你现在张家日子的确过得安稳,但毕竟是依附于人,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见他皱眉,庄先生便点到即止,转而道:“我还是那个意思,你不愿让纪安随我去京城,那不如送他去县学,再读几年书,去考算科,到时候你们父子二人果真不愿进县衙,再去张家也可以。” 他道:“你正当壮年,再做二三十年也没问题,何必急着把纪安带在身边历练呢?” 庄先生这样说,庄大郎总算是静下心来思索了,他踌躇道:“可纪安考不进县学……” “我会想办法让他入学旁听的,不必忧心,该怎么学就怎么学。”庄先生道:“他学别的或许会差些,但算学上不差,他只要跟得上这个课程,学里的先生和学生都不会轻看他的。” 庄大郎迟疑了一下才点头。 庄先生微微松了一口气,觉得要说服儿子比教几个孩子读上一个月的书还要难。 不过这也是个进步了。 庄先生说要送庄纪安进县学便真能送进去。 他回乡后经营多年,一开始的确还有人私下议论他的事,后来就不再有人提起了。 他在罗江县有朋友,绵州的朋友更多,不然当初也不能举荐白大郎去绵州的府学了。 庄先生回来后找过人,只要给一笔钱,便可以让庄纪安进县学旁听。 不过,他还是避着庄大郎把庄纪安叫进书房里叮嘱,“虽说可以进县学旁听,但最好还是自己考进去,你如今能力有限,但再学上一年,明年,不,当是后年了。” 庄先生笑道:“后年春天你可以去试一下考学。” 他将整理好的五本书交给庄纪安,笑道:“这上面我做了注解,你可以看看,不懂的便去请教自己的先生,做学问,就不要怕问,知道吗?” 庄纪安恭敬的应下。 庄先生这才让他离开。 庄大嫂虽然反对儿子跟随公爹离开,却不反对儿子进县学,反而还高兴的很,还悄悄的问庄大郎,“父亲能让纪安进县学,那纪然呢?” 庄大郎:…… 他忍不住白了妻子一眼,“你想什么呢,纪然才多大?而且那县学又不是我们家开的,父亲把纪安塞进去还不知道花了多少人情和钱财呢,你别想了,想让纪然入学,让他好好读书自己考就是了。” 他觉得考不上也没什么,只要读书识字,也知道算术和做账,活儿还是挺容易找到的。 庄大嫂忍不住问,“花很多钱吗?” 庄大郎“嗯”了一声。 庄大嫂就心疼起来,然后靠在庄大郎身上问,“那花了多少钱呀,公爹手上还有多少钱?” 庄大郎看了她一眼后道:“爹回来的时候不是给过五十两银子吗?我这两天找牙行问过了,县周围没人卖田,回头我到别处去看看,远一些也没事,买了田地后找人耕种,家里你多看顾些,让你给父亲做的春裳做得怎么样了……“ 就这样把话题转开了。 庄先生当年进京时把家中的田地都卖了,这些年庄家赚的钱,除了孩子们读书的花销外便是买地了。 庄大郎就算是不耕种,也可以给给佃农种,虽然还不是很多,却也是一份家业。 庄大嫂虽然不满,但也没再说什么,她知道,他们虽收着外头送来的礼,但丈夫不喜欢她问公爹的钱。 庄家没有守年,但老周家却齐刷刷的在堂屋里守年。 家里人太多了,尤其是孩子,吵哄哄的,大人之间说话都快要听不见了。 周大郎一怒,直接挥手让孩子们回自己屋里玩去。 回自己屋是不可能的,孩子们抓糖果便往外跑,跑到小院那边凑堆玩了,满宝年纪也不大,也跟着他们跑了。 本来还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的堂屋一下只剩下大人们,一个孩子也看不见了。 三丫还帮着把最小的八头给抱过去玩了。 满宝的屋子最宽敞,所以大家一起进了她的房间,三头从厨房里拿了一个火盆,直接在屋里烤火。 四头不知道从哪儿拖出一小袋的山药豆来,捡了十几个放在火盆里烤。 他信誓旦旦的告诉满宝,“烤山药豆特别好吃。” 显然他们平时没少偷偷的烤。 虽然刚吃饱没多久,满宝还是咽了一下口水。 五头几个小的从小姑的架子上拿了玩具下来玩,自成一派,满宝几个年纪大的则坐在火盆边上边烤山药豆边说话。 周立威问道:“开春立学要和我们一块儿去京城?” 满宝点头,“我想让立学去京城读书,将来也考国子监。” 他们家这么多孩子,目前看得出来读书比较好的男孩子也就周立学了。 一旁的三丫抬头看向她哥,自得的道:“二哥,我也要和小姑去京城的。” 周立威一呆,这事他还真不知道。 满宝也拍了一下脑袋,“忘了和二哥二嫂说了,明天我去说,三丫你记得提醒我。” 旁边正等着山药豆熟的四头惊住了,看看三哥,又看看三姐,不可置信的问,“那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五头他们不是人吗?” 四头不高兴的道:“他们这么小呢,也不可能跟我一块儿去读书呀。” 四头周立固只比三丫周立如小几个月,俩人从小一块儿长大,读书都是同桌呢。 满宝看了看周立固,又看了看周立学,道:“要不四头也去?” ※※※※※※※※※※※※※※※※※※※※ 作家的话 推荐一本书,紫苏筱筱的《快穿之末世挣命日常》,我觉着还不错,书荒的书友可以去看看,已经很肥了 PS:下一章在晚上八点左右 ☆. 第1347章 高兴 周立威:“……小姑,这么多人去京城吗?” 花销很大的吧? 满宝不以为意,“这有什么,我们家在那边有铺子,挣的钱也不少,京城很大,那里的书比县城可多多了,我们每次去书铺都有上新的书,听说学堂里的先生也很不错,租个宅子住下,吃穿差一些也没什么的,把字练好抄些书也能挣钱,学好了本事,以后多少钱挣不得?” 这也是满宝想带三头出去念书的最重要原因。 县城的书铺,隔上一个月去一趟也未必进两本新书,有时候半年才会有新书出现。 可京城中的书铺不一样,满宝他们隔三差五的过去,问及可否有新书,书铺里不仅有抄录上来没见过的文集,甚至还有雕版出来的杂书等。 更别说大家私下流传的一些文稿和卷子了,白善就因为好奇把他们国子学先生出的一张卷子做好了卖给书铺,赚了好多钱。 读书,读书,书是最重要的,先生也很重要。 满宝对几个侄子侄女一挥手道:“去吧,挣钱就是拿来花的,回头你们也挣钱。” 四头闻言高兴起来,他并没有离家的焦躁,毕竟家里这么多人在京城呢。 而与他们一院之隔的大院里,大人们说的是满宝的亲事。 今天下午钱氏和小钱氏去了一趟白家,提起了周银当年和夏家的渊源,刘老夫人已经答应将来让一个孩子随满宝的母亲姓。 钱氏道:“刘老夫人大度,我们也不扭捏,这门亲事就算是说定了,等大丫回门过后我们两家就正式下定。” 小钱氏是一早就已经知道了,其他人却还是第一次听说,一时还有些恍惚。 周四郎最是不舍,扭捏道:“娘,满宝还小呢,定的是不是太早了?” 钱氏瞥了他一眼道:“两个孩子渐大,中间还跟着白二少爷,定下来满宝出入也方便些,早什么?” 周四郎就恹恹的不说话。 可他觉着妹妹还是小呀。 满宝小时候,带她最多的就是小钱氏,其次就是周四郎了。 可能是因为周四郎调皮,满宝小时候虽然总是嫌弃他赌钱给家里找麻烦,兄妹两个却很要好。 但显然满宝的亲事不是他可以干涉的,钱氏答应,老周头也不反对,连小钱氏都觉得好,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说完最大的一件事,钱氏就问起周四郎买茶叶的事,小钱氏觉着这话题她们不太能插得上口,便去找满宝他们。 冯氏几人还有些恍惚,所以满宝的亲事就这么轻易的定下来? 一眨眼,孩子们都长大了呀。 不过仔细一想,最配满宝的的确是白家,知根知底不说,俩人还青梅竹马的长大。 一家人分两个院子一起守到了子时,周大郎拖出鞭炮亲自点了火,等炮仗烧完了大家便各回各屋睡觉去。 第二天全村都睡懒觉了,老周家自然也不例外。 满宝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撑了一个懒腰,赖了一下床后才起身。 她开门出去一看,发现院子里静悄悄的,她竟是这边小院里第一个起床的。 她拿了自己的木盆过去大院打水,这才发现灶台也是冷的,似乎也没人起床呢。 满宝挠了挠脑袋,抬头看向东边太阳升起的方向,不太放心,她还着重看了一下时间,的确快辰正了。 大嫂怎么也起这么晚? 不过一想,家里从二十八便开始忙起来,大丫二十九出嫁,昨天因为要过年和善后也忙了一天,估计家里的大人都忙坏了。 满宝只能放下木盆,自己打了水进厨房点火烧水。 厨房里已经没有引火的干草了,她转身就去柴房里找干草,她就突然听到大门似乎有动静。 满宝扭头看去,没听见敲门声,便有些好奇。 她边走过去边问科科,“你有没有听到大门有动静?” 科科没回答她,满宝已经走到大门,直接抽掉门栓,打开大门…… 白善抬着手,脸上露着不好意思的笑,似乎正要敲门,他显然也没料到开门的会是满宝,因此也愣了一下。 满宝站在门内笑问,“这么早,你怎么过来了?” 白善放下手,站在门外不好意思的笑道:“起得早,想过来给你拜个早年,就过来了。” 满宝惊叹,“你起得真早,我才起,还没洗漱呢。” 白善盯着她的脸看,半响后道:“我昨晚便没怎么睡。” 满宝眨眨眼。 白善一看便知道她还不知道呢,于是抿嘴一笑道:“昨天晚上祖母与我说了,我们两家已经说定了亲事,等过了初三,祖母就请媒人上门说亲,祖母想请先生,你觉得好不好?” 满宝脸色爆红,站在门内点了点脚尖,微微点头道:“自然好,你,你祖母和母亲答应了?” 白善点头道:“答应了。” 如果当初周银夫妇两个没有遇见白启,或是没有出手相帮,有可能现在已经儿女满群,夏家自然不会有血脉断绝的危险。 所以钱氏一提,刘老夫人就答应了,两家协商的过程中很友好,双方一定下,昨天晚上刘老夫人就告诉白善了。 白善高兴的半个晚上没睡,早上天才蒙蒙亮就醒了,洗漱过后还在院子里读了两篇课文,实在忍不住才跑过来的。 谁知道往日素来热闹的村庄今日竟然这么安静,一大早的一个人也没有。 只要家里有人,又是醒着的,村子里的大门很少有关着的,结果一路走来就没有几家是开着门的。 老周家也没开门。 他便知道他们家人没起来,他在门外徘徊了有两刻钟,中间有两个醒得早的村民路过,他忍不住了才趴在门上听,他似乎听到了一点儿动静,这才想敲门的。 结果手才抬起来门就开了。 此时,把好消息共享给满宝的白善忍不住冲她咧嘴笑,满宝也冲他乐。 俩人一人在门内,一人在门外,就这么呆呆的对着乐了半天。 老周头因为年纪大了觉轻,出来看到,便忍不住重重的咳嗽了两声。 白善瞬间回神,连忙越过满宝和老周头行礼,“伯父早。” 老周头“嗯”了一声,也抬头看了一下东边的小太阳,问道:“来的这么早呀?” 白善脸色通红,感觉耳朵都热起来了,他找借口道:“我来和满宝借一本书。” 老周头心里哼哼两声,小样儿,打量他不知道吗,谁还不是打年轻时候过来的?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48章 说服 院子里一有动静,大院这边的三房都醒了,不一会儿小钱氏和冯氏几个都开门出来。 她们一起,烧水的事自然就轮不到满宝来做了。 一对少年少女站在院子里对上大家了然的目光,瞬间尴尬得不行,俩人全都面色通红。 小钱氏开口道:“满宝,你请善少爷先去屋里坐着,嫂子给你烧水。” 俩人齐齐松了一口气,满宝应了一声后便带着白善去隔壁的小院。 白善脸上发烧,他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见一见满宝而已,这会儿见到了,说完了最紧要的事,他反而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白善挠了挠脑袋,看向她的书架,随手抽了一本书道:“我走了?” 满宝红着脸点头,挥手道:“快走吧。” 白善在老周家大人们意味深长的目光中红着脸溜了,满宝也红着脸去打热水回来洗脸,她决定今天不见白善了。 白善也不好意思再来见满宝,至少今天是不好意思再来了。 于是大家便各自在家里玩儿。 一直在家里等着他们的白二郎迟迟不见人上门,不得不到隔壁找白善,“你在家里干嘛呢?” 白善扬了扬手上的书道:“看书。” 白二郎就看了一眼他手里的书,忍不住又看一眼,确定后问道:“这书不是拿倒了吗?你是在学着怎么看倒过来的字?” 他一头雾水,“学这个有什么用?” 白善面无表情的把书倒回来,然后把书合起来放在一旁,问道:“一大早的,有什么事吗?” 白二郎抬头看天上的太阳,“不早了吧,我们去找满宝拜个早年?” 白善拒绝,“今天还是别去了,明天吧。” 白二郎惊奇不已,“你竟然不去?” 白善轻咳一声,道:“大年初一,还是不出门的好。” 白二郎:…… 白善略有些窘迫的移开脸,转开话题,“你明天要去你舅舅家拜年吗?” “不去了,今年就我爹和我娘过去,”白二郎小声道:“我舅妈想把我表姐许给我哥,我哥这边不答应,他们又想把表妹许给我,所以我和我哥今年都得躲着点儿。” 白善明白,点头道:“那明天再去拜年吧。” 可是这样一来,今天就好无聊啊。 俩人对视一眼,都找不到事情做,不想读书,不想写书…… 白二郎皱眉问白善,“为什么一定要明天才能去找满宝拜年?今天多好的日子呀,明天他们家人很多吧……” 俩人这边闲得很,满宝却很忙。 她先找了大哥,坐在他身边道:“大哥,我和立学(三头)说了要带他去京城读书,你觉着怎么样?” 周大郎一愣,问道:“三头吗?” 满宝点头。 他怀疑的看着满宝,“三头能读好书?他可调皮得很,不怎么坐得住。” “我看过他的功课,比立重立威读书时候可强多了,”满宝道:“村里的学堂已经不怎么适合他了,就算不去京城,他也该去县城里读书了。” 她道:“既然都要离家读书,不如去更好一点的地方,京城的先生和书都比县城多很多。那里聪明人也更多,他见到的都是聪明人,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周大郎:是这样吗? 周大郎就三个孩子,大头周立重今年留在京城看铺子没回来,下次要回来估计得年尾了。 大丫出嫁了,三头再走,他身边可真的没孩子了。 不过周大郎也只犹豫了一下便点头,“行吧,这事得和你大嫂说一声。” 反正他们夫妻俩现在还年轻,父母也都还在,并不用孩子跟在身边孝敬。 满宝就道:“大嫂已经知道了,只要大哥答应就行。” 周大郎:“……你大嫂什么时候知道的,我怎么不知道?” 满宝便笑嘻嘻的撞了撞大哥的肩膀,“这不是大哥没答应,大嫂不好说吗?现在大哥答应了,晚上大嫂会和你说的。” 周大郎:…… 找完了周大郎,满宝转身就去找周二郎,也和他说悄悄话,“二哥,三丫她说她不读书了。” 周二郎不信,“不可能,上次她娘让她回家和你大嫂学厨艺,她还说以后要去县城读书呢。” 周二郎有些头疼,以前三丫挺乖的,胆子也有点儿小,结果每次二丫回来都悄悄的撺掇她,然后她就越来越喜欢读书,人也变得机灵强硬了不少。 这本是好事,但太强硬了就是坏事了。 满宝道:“是真的,所以我要带她在身边,打算教她医术。” 周二郎一愣,问道:“学医术吗?她能学?” “怎么不能,她比三头还聪明呢,读书也比三头厉害,肯定可以学会的。” 周二郎便想也不想的点头道:“行,你带她去吧。” 周二郎都答应了,更别说冯氏了。 她是最想让女儿学会一门手艺的人,学厨艺和做账都很好,但如果可以和小姑学医术,那就更好了。 冯氏高兴的往三丫的红包里多塞了几个铜板。 然后满宝去找周三郎。 周三郎一听说三头和三丫都跟着去京城,便想也不想的点头同意四头跟着去了。 老周头和钱氏是最后知道的。 满宝直接一句话通知他们,“大哥,二哥和三哥他们都答应了。” 老周头:…… 他最先反应过来,问道:“他们花销的钱谁出?” 满宝笑眯眯道:“爹,我出去花销的钱也都是公中出的,那当然还是公中出了。” 别看满宝钱多,似乎不用家里出什么钱,但他们在路上的花销,到京城租住的房子,都是周五郎和白家商量着三家分担,用的都是老周头给的钱。 他们到京城后每个月交给容易做饭做菜的钱也都是周五郎交的,更别说满宝穿的衣服,鞋子之类的,这些都是二丫找人给做的。 钱当然也是周五郎付的了。 他们这一家子在京城的花销也都是从公中出,二丫记账的时候都会记上的。 老周头:…… 钱氏心里暗暗算了一笔账,对老周头道:“没事,京城的铺子应该能负担得起。” 所以,相当于京城铺子赚的钱,分到公中的基本要花光,不可能再给到家里了。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求月票票 ☆.第1349章 吃喝 老周头心疼不已,“不能让他们各房自己出吗?” 钱氏忍不住瞥了他一眼,“行了,我和他们说,孩子们的束脩和吃住都是公中的,但其他的,得他们自己买。” 她并不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反正这些钱挣了也是要分给孩子们的,从公中出也没什么。将来六头他们长大了也这样,等我们死了他们兄弟再想着分家的事吧。” 这么多的钱留在公中,每年还都要分,不然一直积存在公中,年月久了,怎么分也是问题。 还不如现在边挣边花,各房的钱各房自己拿着,怎么花看各人,他们这边只要存着钱给老六和满宝成亲,他们俩这一辈子的大事就算都完成了。 这么想着,钱氏对老周头道:“我和刘老夫人说过了,满宝年纪还小,要多留几年,所以她的嫁妆可以慢慢攒,但这次老六的聘礼得备好送去了。” 满宝其实还有点儿想法的,“爹,娘,要不你们也去京城吧,和人邱家说亲,你们总得去吧?” “有你四哥他们呢,”钱氏道:“既然你和老四老五都说邱家好,那就是好,等下一年过年的时候带回来给我们看看就行。” 她道:“我们年纪大了,就不去了。” 老周头连连点头。 出一趟门得走个十天左右,岂是那么好走的? 别说老周头和钱氏了,就是周大郎都不太乐意出去呢,在他看来,去县城、绵州或益州城是玩儿,但去超过三天路程的地方,那就是遭罪了。 孩子们出去是因为他们年纪小,遭遭罪没什么,他们年纪大了,跟着折腾什么呢? 也就周四郎坐不住,喜欢往外跑。 起床后,吃完了早食,眼看着太阳高升了,直接无视初一不宜出门的习俗,直接跑出去找朋友聚餐去了。 村里和他玩得好的青年们也很乐意招待他。 以前一起混日子的混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了,算起来,周四郎还是他们当中最晚成亲的呢,毕竟他曾受名声拖累晚了两年成亲。 可现在他似乎是最能干的。 众人心中感慨,然后就给他灌酒。 周四郎找他们可不是单纯的喝酒,而是为了收茶的事。 外面的茶叶太贵,所以他想趁着年节下,大家都在家里,先在这十里八村收一拨。 虽然大家家里都是散茶,但积少成多不是? 这么多村子,这么多户人家他当然不可能自己去跑了,那得多累得慌呀。 所以他找上他这些朋友,直接给他们定了价钱,他这次还带了三样茶叶来,都是他们这儿惯常喝的。 他指了给他们道:“炒成这样的,我六十文一斤收了,这样的,五十五文一斤,这样的五十文,至于往外你们收多少钱一斤,看你们各自的本事。” 周四郎搭着他兄弟们的肩膀道:“不过丑话说前头,这些茶都得炒好了,可不能受潮。” 他的兄弟们拍着胸脯保证,“周四你就放心吧,这点子事儿我们还是心里有数的,都知道你这茶是拉到京城卖给贵人的,谁敢糊弄?” 周四郎连连点头,“就是这个理儿。” “那这钱……” 周四郎:“等你们收回来,我家里验过货后当场结算。” 众人迟疑,“那这钱岂不是要我们自己垫上?” “垫什么呀,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们去收的时候说好,等拿了钱再给他们呗,一回生二回熟,你们守信,下次再赊有什么难的?”周四郎也怕有人拿了钱不给乡亲们,于是道:“我跟你们说,这外头和我们这山里不一样。” “我们山里也就夏秋喝茶,外头的人却是一年四季都喝的,所以这茶的生意一年都做得,你们可别坏了规矩,回头你们再不能做这生意可不关我的事。” “瞧你这话说的,我们是那种人吗?” 这事就算说定了,大家又劝起酒来。 但其实并没有多少酒,七里村这两年宽裕了许多,但也没到家里藏有许多酒的地步。 所以酒水并不多,更舍不得一顿全拿出来喝,所以大家喝了一碗,就全剩下吃菜了。 周四郎清醒的来,又清醒的回去,身上只有淡淡的酒香气。 没错,当酒只有那么一点儿时,那就是酒香,喝得多了就变成了酒臭。 就是老周家也没豪富到可以酒臭的地步,所以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酒气,上至老周头,下至周三郎,都对周四郎有些羡慕。 周五郎不爱喝酒,因此没感觉。 但周四郎还不满足,他想下午去一趟舅舅家继续喝,因为买茶这样的事最好带着表兄弟们一起干。 他和钱氏道:“娘,虽然收散茶赚的钱少,但也是钱不是?正好让表哥他们赚一些。” 正有意见的钱氏便皱了皱眉,然后挥手让他去了。 周四郎笑嘻嘻起来,伸手和他娘要去拜年的礼物。 钱氏就拍了一下他的手道:“你提着些糕点就过去,顺便和你舅舅们说一声,明天大丫回门,我们这边就先不过去了,等初三你大哥他们再去拜年。” 周四郎就惋惜的应下了。 方氏给他

相关推荐: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婚里婚外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村夜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交流_御书屋   我的傻白甜老婆   秘密关系_御书屋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