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例,笑道:“我记得有一先例,朝廷借钱给百姓,一两银的月息是在十二文到三十六文不止,视使用的途径而定,像你们是为了耕种要借贷,那我就给你定一个最少的十二文如何?” 满宝心里算盘打起来,一两是十二文,那三两就是三十六文,最晚等到秋收地里就有收成,到时候他们平分地里的利润,三千二百一十六钱她还是拿得出来的。 满宝立即点头,“好,我要买一头。” 白善宝立即道:“我们也要买一头,地多,光靠三头牛还是有些少了。” 这么便宜的利息,不占便宜实在是心痒啊。 杨和书却笑眯眯的道:“你们的情况不符合,这些牛只赊欠给贫户。” 他怀疑的看着满宝,“你家是贫户吧?” 满宝肯定点头,“那是当然,我家可穷可穷了。” “贫户的女孩也能读书?” 满宝立即道:“我读书不要钱,先生见我聪明伶俐,就收我为徒,不仅束脩不要,我的书还是先生给我抄的呢,还有最开始的笔墨纸砚都是先生送的。” 杨和书更怀疑了,“你们先生这么好?” 满宝点头,“我们先生好,当然,也是因为我很聪明,我以前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小孩儿。” 杨和书闻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乐着问道:“以前是,那现在不是了吗?” 满宝就瞥了一眼白善宝,道:“很快就又会是了。” 白善宝挺足了胸膛。 杨和书看着乐得不行,差点笑出眼泪来,他道:“行吧,那你带我去找村民们聊聊天,还不能告诉他们我的身份,如果真像你说的,我就答应给你报名,把第一头牛赊欠给你,不过除此外你还得答应我一个条件,你能做家里的主吗?” “还有条件呀,什么条件?”满宝道:“不涉及钱的事我基本都能做主。” 这条件…… 杨和书忍不住道:“那你这跟不能做主一样啊,你赊欠了牛,回头能把钱给还上吗?” “你放心,一定可以还上的!” 就算地里的粮食不好,或者又遭灾了,那还有姜块的收入呢。 满宝想到这里,悄悄和白善宝道:“我们再在地里种一些姜,到时候晒干了卖给药铺好不好?” 白善宝也觉得姜块很挣钱,比粮食挣得还要多,点头。 杨和书听不到两个孩子说的悄悄话,笑眯眯的看着满宝。 得了白善宝的认可,满宝便道:“你说吧,什么条件?” “我要你家腾出至少三亩的地来种桑叶,明年养蚕,能做到吗?”之所以选择满宝家,一是因为她读书,这说明她家人比较开明,她接受知识也更快;二是刚才听她的话头,她上头至少有五个哥哥,这说明他们家人丁多。 看看地里的情况,这些农民做这些事恐怕一年到头都不能休息,哪儿还能抽出时间来养蚕? 除非能让他们看到养蚕的巨大收益,不然恐怕就是他下令他们种桑养蚕,他们也不会太尽心。 满宝纠结道:“可我家没桑树呀。” “衙门送你。” “没钱。” 杨和书:“白送!” 满宝眼睛一亮,“那蚕种呢?” 杨和书想了想道:“也白送,不过织出来的锦缎要卖给县衙。” 满宝一呆,“我家不会织锦。” 这下换杨和书呆了,他纠结的问道:“男耕女织,一般织布女子不都会吗?” “有这样天生就会的人?那她们比我还厉害啊。” 白善宝哈哈大笑起来,乐道:“你是仙子转世,那她们就是仙尊转世。” 白二郎也跟着乐起来,满宝自己都乐了。 杨和书显然不能领会他们的笑话,所以静静地看着。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问到的村民似乎都认定了满宝是天尊老爷的座下仙子转世。 杨和书一开始还懵懂,不知道天尊老爷是哪位,问了三个孩子才知道,天尊老爷就是太上老君,只是大家念道号的时候总是会来一句“无量天尊”,于是村民们就特喜欢称天尊老爷,似乎觉得叫老爷就能缩短一下两者的距离,让双方显得更亲近些。 钱氏现在的身体变好了,虽然还比不上正当壮年的小钱氏等人,但跟同龄人相比,她的情况似乎还要更好一些。 村里都知道,那时候钱氏没怎么出过门,甚至药方都没有变,突然变得这么好,那不是天尊老爷保佑还是啥? 加上她念叨了半年,村民们都深信不疑了。 主要是她还找出了许多佐证,比如他们老周家本来因为老四赌钱眼看着就要败落了,但莫名其妙的日子又变好了。 不错,女贞子、茯苓这些东西都是老周自家人知道,外人可不知道,倒是老周家的姜块卖了不少钱他们是知道的。 但那姜块据说一开始也是满宝要种,就连周四郎开的荒地都是满宝提议的。 这就更加证明了满宝是带着福气的仙子转世。 虽然老周家拒绝他们拜满宝,以防将她的福气给夺走,但村民们还是很喜欢和满宝说话。 万一天尊老爷刚好从天上往下看了一眼,正好看到他们跟满宝说话,记住了他们,顺便也给他们投点福气呢? 所以看到满宝领着人到地头来,地里不少的村民都停了一下动作,抬手和满宝招呼。 当然,也要和白家的两位少爷打招呼,这可是他们村最富有的人。 满宝就招呼他们过去说话,还和他们介绍杨和书,“他是顶厉害的读书人,来找你们说说话。” 拉犁的人正好累得不行,干脆停下,一屁股坐在地埂上,问道:“说什么话呢?” 杨和书就蹲在地埂边问他,“老乡家里有几口人?” “除了家里的老娘,剩下的人都在这里了。” 杨和书看他身后的妻子,和后头四个最大八九岁,最小三岁左右的孩子默然不语,良久才问道:“那能耕种多少亩地?” “我家如今也只有四十亩,大部分种了麦子和大豆,田基本上是拿来种水稻的。” “能种完吗?” “还好,先把好地都种上,精细些,那些贫地犁一遍洒下豆子就行,好歹能收回种子不是?” ☆.第三百七十八章 跟着满宝走 杨和书沉吟问:“如果有一头牛,能不能顶一个劳力?” “哎呦,先生可说笑了,一头牛可不是顶一个劳力,那是顶三个劳力,像我这样的人,走上三行就要停下歇一歇了,牛只要喂养得好,一口气能走十行八行的,那牛的耐力可比人厉害多了。” 杨和书没想到牛的作用这么大,连忙问道:“那要是衙门愿意给你赊欠牛,你愿意去赊吗?” 满宝忍不住坐直了,刚才的事他们还没商量妥呢,杨县令这是要抛弃她,另寻新欢吗? “这可不行,这牛是我们这样的人家买得起的?” 对方显然没有满宝的胆量,也没那么魄力,他甚至当这是一个笑话来听,他笑道:“衙门能那么好?赊欠肯定是要利息的,到时候还不上,房子、田地都得被收走,那多冤的慌?” “利息不贵,一两银一个月只要十二文钱。” 村民啧啧摇头道:“一头牛好贵的,衙门这是坐着就能挣钱,我才不赊呢。” 杨和书:…… 他看向满宝,满宝正眼睛亮晶晶的看着他,道:“你看我,我就很信任县衙,真的!” 杨和书收回视线,转开话题,又问了一些农事,便要起身离开。 正巧时间不早了,村民的妻子见他们坐在说话不干活儿,干脆拿出午食,招呼孩子们过来吃东西。 他们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多少,是用麸皮磨碎后和面粉做成的黑馒头,带来的竹篮里有一盆已经凉了的菜。 他们招呼满宝他们一起用饭。 满宝他们推辞了,他们也不硬拉,现在各家的粮食都不怎么够吃,这不过是客气客气。 和满宝他们客气的人不少,正是吃午食的时候,各家都走上田埂,随便找了块宽一些的草地坐下就打开竹篮用饭。 满宝他们都走过,村民们都招呼一声,满宝们一拒绝便不再相邀。 杨和书对他们的午食很感兴趣,看了一路过去,面上还算平静,心里却很不好受。 这些东西别说吃,在来罗江县前,他见都没见过的。 杨和书是不会吃的,因为现在他们吃的东西,这两天他便在不少农家里吃过的,实在是很不好吃。 他一路上又找了好几家说话,同样问起县衙愿意赊牛与他们的事,但出乎杨和书的意料,被问到的人没有一个愿意的。 杨和书都怀疑满宝是故意的了。 满宝就看着他道:“村长家有牛,他们家肯定不会买,周虎哥家现在穷得很,你要去看看吗?” 周虎一个人没法犁地,所以他今年开春还是和老周家搭伙儿,虽然是在一块儿干活儿,却是各吃各的。 老周家是习惯回家去吃,因为中午还要休息一下,周虎却不回去,自己带着两儿子在低头吃午食,打算一会儿去自家地里看一看。 看到满宝们过来,他就扬起笑脸和他们招手,“你们吃午食了吗?没吃过来和哥吃一些?” 满宝婉拒道:“我们吃过啦,周虎哥,这是杨先生,来问问题的。” 周虎好奇的看了一眼杨和书,问道:“问什么问题?” 满宝嫌弃杨和书每次说话都要铺垫一大堆,直接在他前面开口道:“他想问你,要是县衙愿意赊一头牛给你,你要不要?” 周虎犹豫道:“要钱吗?” “要吧,”满宝不确定的道:“刘奶奶说,一头牛得三千二百钱以上,不过,哎呀,杨先生,你是赊给我银子,还是铜钱?” “我赊给你牛。” “牛也是用钱买的,”满宝坚持道:“假如一头牛要三两二百文,那二百文我出得起,只要跟你赊三两就行,这样算利息也好算,所以你要赊给我们银子,还是铜钱?” “既然是要三两,那自然是赊银子了。” “你能先把银子给我吗?然后我再拿着钱去跟县衙买牛,和你们县衙签的是借银的单据。”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她,“何必如此麻烦,直接赊牛不好吗?你要赊多少钱,直接说明,签下借据,再把多余的那部分交了就是。” “不要,这样好乱,我觉得还是单签的好,先赊银子,再去买牛,两者分开来。” 周虎听着俩人一来一往的商量,忍不住问道:“满宝,你家要赊牛?” “嗯,”满宝点头,“用人拉犁太累了,一头牛的用处很大的,最少能抵两个劳力,好的牛,三个劳力也抵得。” 周虎便垂下眼眸想了想,抬头问杨和书,“这位先生,若是一年后我还不上钱,能否把牛卖了还钱?” 杨和书一呆,显然没想到这一点,他皱着眉头想了想道:“按理来说是可以的,只是买卖得经过县衙,必须要保证耕牛是落在农户手中,用作耕地。” 这是怕他们拿去宰杀。 这种事很常有,杨家就经常干这样的事,不然他们家是怎么吃得上牛肉的? “那行,我也赊银子买牛,一个月的利息多少钱?” 杨和书没料到他这么痛快,主要是一路走来,大家似乎都不是很信任这个政策。 更不太相信县衙。 周虎没看杨和书,而是看着满宝感叹道:“满宝是仙子转世,跟着她走总不会吃亏的吧?” 杨和书:…… 满宝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心虚道:“也,也不一定的……” 虽然她也有点儿相信娘亲说的仙子说法了,但她内心深处又明白科科说得对,怪力乱神是不对的。 白善宝却对周虎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周虎哥,你这决定是对的,要不是因为我家不够穷,我都想多赊几头呢。” 周虎立即道:“我只要赊一头就好了。” 于是,周虎和满宝一起眼巴巴的看着杨和书,“杨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赊银子买牛?” 杨和书犹豫着想,虽然步骤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杨和书在思考了一会儿后道:“可以是可以,但你们得保证赊的银子一定要用于和县衙买牛,不然我是要罚款的。” “是是是,一定听杨先生的,对了杨先生是县里的主管什么的?” 满宝乐了,看着杨和书怎么回答。 杨和书就笑道:“现在管的就是农桑之事,所以才想让你们买牛,好多耕种一些田地。” 周虎就不吝夸奖,“好官呀。” ※※※※※※※※※※※※※※※※※※※※ 作家的话 下午两点还有一章 ☆.第三百七十九章 真的穷 周虎和杨和书说话,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等老周家的人来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忘了正事,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眼他家地里的情况呢。 杨和书也看到了领着一串人过来的老周头,满宝老远着就挥手叫爹娘了,所以他想不知道他们是谁都不行。 杨和书看过去,发现满宝家的人是真多呀。 然而满宝还开口问,“爹,二哥三哥和四哥呢?” “他们去另一块地上犁地了,这样速度快点儿,你们怎么过来了,吃了午食没有?你大嫂也不知道有没有给你留吃的。” 满宝刚和白善宝白二郎吃了不少的点心,并不觉得饿,因此道:“我不饿。” 老周头好奇的看向杨和书,和他说话。 周大郎等人已经鱼贯着进地里开始劳作了,他和周虎拉犁,周五郎则扶犁,他现在已经学会了扶犁,老周头不想扶犁的时候基本上就交给他。 当然,他现在也要跟着周大郎和周虎轮着拉犁。 杨和书就问道:“两个人拉犁比较省力吧?” “可不是,一个人拉,一天下来,那肩膀就没几块好肉了,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可不敢太拼命。先生也是教书的?” 杨和书笑眯眯的道:“也教书。” 老周头对教书先生天生有好感,笑眯眯的道:“教书好呀,能教书的都是有大本事的人。” 杨和书就笑问,“老丈家里读书的人多吗?” “多,”老周头特别骄傲的指着地里的大小孙子及孙女道:“喏,连最小的孙子都读书了。”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诧异的去看满宝,这样的家境还穷? 当他没见过穷人吗? 满宝张嘴就要说话,杨和书就笑眯眯的抢先在她之前问,“先生是谁,不知道学堂离得远不远,一年的束脩是多少?” “啊?”老周头反应过来,一张老脸都笑得跟菊花一样,乐呵呵的道:“不要钱,不要钱,是我闺女教的。” 被老周头指着的满宝挺了挺胸膛,骄傲的看着杨和书。 老周头有些惋惜的道:“我们家就我这闺女聪明一点儿,她学东西可快了,她几个哥哥和底下的侄子侄女都比不上她,要很久才能学会两个字,好在他们读书不要钱,就占一些时间。” 杨和书显然没想到,诧异的问,“那书籍和笔墨纸砚总要钱的,老丈肯在这上面花销也很不错了。” 他一路走来,别说家境一般和贫穷的,就是富裕一些的农户也是不敢轻易送孩子去上学的。 他问过他们的想法,都说读书难,认字难,家里有点钱就送孩子去念书,万一念个一两年家里支撑不住了又接回来,字没学几个,一转头又可能忘了,这不是浪费钱吗? 要知道,对普通百姓来说,书籍和笔墨纸砚的花销也是很大的,两年的时间已经能认不少字了,基本上一些最简单的书籍也能断断续续的读下来,可如果不能持续买书和继续练字,过一段时间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要知道少年人学东西比较快,但忘东西也比较快。 杨和书数了一下老周家那群孩子的人头,暗暗点头,要买这么多书和笔墨纸砚,看来老周家的花销也大呀。 但同理,他们家肯定不是很穷。 谁知道念头才闪过,老周头就哈哈大笑起来,乐道:“先生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家里都有书了,要买啥书呀。” 老周头把闺女拉到了身边,和杨和书夸赞道:“我闺女的先生是好人,每次要上新课本了都会给她抄一本,满宝学会了,自个回家一边练字一边又抄一两本,那抄得不好的就给家里的孩子们看了,抄得好的可以还回去给先生,下次学堂里有学生不想花高价从书铺里买书,那就花一些笔墨纸费从先生那里拿一本。”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 “我也没指望他们以后去当先生啥的,其实我觉着乡下人家学会种地,再会算些数,再会写自个的名字就行了,以后家里要缴纳的税可以自己算,不用去找里正帮忙,画押也可以签上名字就成,不用再画个圈。”这还真是老周头的真实想法,“不过我家老婆子和闺女都说读书好,既然好,那就读吧,反正他们在家里也是出去玩儿,还不如蹲在院子里拿着棍条学写字呢。” 杨和书:“……所以也没有笔墨纸砚吗?” “哎呦,那东西可贵着呢,我闺女跟她哥哥们出去卖糖赚了不少钱,钱基本都花在笔墨纸砚上了,偶尔家里还得给她出一些,一盒墨够买好几斤肉了。” 满宝分辨,“就三斤。” “三斤还不多啊,够吃三次了。” 杨和书这下明白了,合着老周家这么多人读书根本没花多少钱,基本上只要负担满宝的笔墨纸砚费用就行。 他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目光从老周家的人身上一一扫过,这才发现,除了满宝穿着半旧的棉麻衣服外,其他老周家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打了不少补丁,他还看到那个叫周五郎的咯吱窝那里破了一块,还没有缝上。 还真像满宝说的,他们家很穷。 可是,杨和书看看满宝,又看一眼地里正在施肥和撒种子的一群孩子,总算觉得哪儿不对了。 他笑着问老周头,“我看别的人家都是送男孩去读书,怎么老丈家正好相反呢?” 老周头想也不想的道:“那先生也看不上我家其他孩子啊,他就看上了满宝。而且我那几个孙子哪有我闺女聪明哟,我闺女背书老厉害了,读上三四遍就能背下来了,那几个小子背着手读了大半天,一把书合上,头一句是啥就记不住了。他们去跟先生读书,回来也不能教其他人啊。” 杨和书点了点头,再次看了骄傲的满宝一眼,忍不住会心一笑,这还真是方圆百里内第一,哦,不,是第二聪明的人不成? 他好奇的问满宝,“你说你以前是方圆百里第一聪明的人,这话是谁告诉你的?” ※※※※※※※※※※※※※※※※※※※※ 作家的话 下午五点有一章 ☆.第三百八十章 潜移默化 “是天尊老爷说的,”一直留意着这边,就在附近撒肥的钱氏放下了簸箕肯定道:“满宝刚周岁时,我就做了个梦,天尊老爷说我们家满宝是方圆百里内最聪明的人,不过这话我们只在自个家里说,可不敢往外说。” 隔壁一块地还坐着休息的村民闻言哈哈大笑起来,乐道:“钱婶儿,满宝可没听你的,我记得早几年我就听她说起过了,哈哈哈哈,她还说是她朋友说的呢,原来是婶儿说的!” 钱氏不动声色的道:“她也没说错,她说她要跟所有人都做朋友,不过这孩子一定是怕传到我耳朵里被我揍才这么说的。” “那婶儿要不要现在揍满宝一顿?” “滚你的,”村民的婆娘忍不住推了他一把,道:“满宝可是仙子转世,你敢鼓动婶子打满宝,看晚上天尊老爷找不找你算账。” 杨和书:…… 满宝:…… 白善宝和白二郎:…… 他们至今,包括满宝在内,都还不够相信这一点儿。 杨和书没啥问的了,他觉得他不能和老周家的人待太久,不然他也会忍不住受影响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可不觉得老子真成仙在天上看着他们,还收了一个座下仙子。 嗯,倒是听说佛家的菩萨有座下仙子,太上老君也有吗? 杨和书甩了甩脑袋,将脑海中奇怪的想法剔除,这才笑着和满宝道:“不知可否带我进村子里走一走?” “好啊。” 满宝看了一下时辰,觉得肚子也有些饿了,于是大方的邀请他,“你要不要去我家吃午食?” 她冲着地里喊了一声,“大嫂,你有没有给我留饭?” “没有,”小钱氏道:“不过你三嫂和四嫂都在家,你肚子饿了回去让她们给你做些。” 钱氏也挥手道:“回去吧。” 满宝不想吃三嫂和四嫂做的东西,于是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更不想了,他觉得她们的手艺还没家里厨娘的好,于是道:“那回我家吃好啦。” 杨和书也忍不住连连点头,就是啊,就是啊,你家里都穷,还请什么客呀,这不是有大户吗? 大家看见他不断的点头,纷纷看向他。 杨和书就轻咳一声道:“早听闻白老爷在乡里素有善名,正好顺道拜访一番。” 白二郎道:“那是我爹,不是他爹。” 杨和书:“……去你家也行。” 一行人走回白家。 走大村口那条河时,杨和书忍不住停了一下脚步,感叹道:“你们这条河好啊,有了河,灌溉就要方便许多。” “是呀,里正说过,虽然我们村穷,但我们村有河,有河就饿不死,饿死也会比别人晚几天。” 杨和书:“……你们这儿的人说话都这么犀利吗?” 他左右看了看,问道:“没有修水渠通到那边去吗?” 指的是最大的一片田地,望眼望去,除了零星的几座山外,那一片都是望不尽的田地。 “有呀,有两条。” “才两条?” 满宝道:“两条不错啦,去年大家要省粮食,所以不服劳役,也不修村里的水利,往年县衙都是要征役,没时间修村里的水利。” “你们村的水利不在县衙的劳役范围内吗?” 满宝道:“我爹说我们这里偏僻,大人们想不起来。” “才不是呢,”白二郎反驳道:“我爹说,是因为我们家住在这儿,县里的大人们想让我爹出钱出人免费修,这样县衙就不用花钱了。” 白善宝显然也听白老爷这么说过,声援白二郎,“堂伯说,村里好几条大水渠都是他出钱修的,有时候村里的人不凑手,或是不想出力,他还得拿出钱来给大家买粮食。” 白二郎点头,“我爹可心疼了。” 杨和书不知是该夸白老爷心善,还是夸他抠门,因此只能回以微笑。 白老爷在和庄先生下棋。 庄先生现在只有三个弟子,教课要更轻松些,甚至都不用照着以前的进度来。 满宝和白善宝的课程可以一起,只是课外阅读的侧重点会有些不一样,这一点儿难不倒庄先生。 白二郎的课程更容易,这孩子学得慢,上课要放慢速度,但或许是庄先生现在更迎合他的速度,他学得倒比以前在学堂里的还要好。 如今他只早上指导一下他们写字,傍晚再给他们上一下课,中间便用大把空闲的时间出来。 庄先生偶尔也会去地里看几个弟子农庄情况,但更多的是在小院里自己看书,或是来找白老爷下下棋,喝喝酒,说说话。 杨和书对俩人早有耳闻,特地走到七里村来就是为了见一见白老爷,嗯,连庄先生都是顺带的。 不过他在见过庄先生的三个弟子后,觉得以后庄先生都不能顺带看了。 白老爷是白马关镇里最有名的地主,也是最大的地主,杨和书当初来县城是悄悄的来,来了以后除了和县城里的乡绅吃了一顿饭外,还没来得及和乡下的乡绅们认识。 白善宝会帮杨和书隐瞒村民们,却不会隐瞒白老爷和庄先生,因此还没到门口,他就附耳在白二郎耳边说了几句话。 白二郎懒得理他,他便知道他牛脾气又犯了,便看向满宝。 满宝就轻咳一声,板着脸道:“师弟,你不听师兄的话吗?” 满宝从兜里掏出两颗糖给他,挥手道:“去吧。” 白二郎接了糖,拔腿就往家里跑,才跑到院子里就大声喊道:“爹——杨县令来咱家看你来啦!” 杨和书:…… 他侧头看了一眼目不斜视的俩孩子一眼,沉默着没说话。 白老爷和庄先生便放下棋子从门里迎出来,远远的便拱手道:“贵客来临,白某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近前一看,见杨和书很年轻,忍不住愣了一下。 庄先生的眼神比白老爷的还不好,到了跟前才看清杨和书的脸,这样年轻的县令,不是家世很好,就是很有才华,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两者都占有。 因此庄先生也很高兴的拱手作揖,“庄某见过县令大人。” 杨和书连忙扶住两个人的手,又团团回了一礼,笑道:“白老爷和庄先生客气了,是杨某不请自来,两位不要介意才更好。” ☆.第三百八十一章 呛住(给书友“萍水相逢”的打赏加更) 满宝卷着面吃,又夹了一些菜,偶尔才抬头看向白老爷他们的方向。 白老爷他们没让三个孩子在跟前吃饭,而是把人打发回屋里,他们则在院子的桃树下喝酒吃饭,顺便聊天。 杨和书只知道七里村有一个白家,却不知道何时又多了一个白家,所以很好奇的问了一声。 白老爷便笑道:“我堂弟白启曾在益州辖下任县令,只是英年早逝,留下我婶娘和一对孤儿寡母,因我与堂弟感情深笃,故婶娘带着一家人来此居住,户籍却还在陇州,这权当是他们家的别院而已。” 杨和书一听就明白,这肯定是在宗族里被排斥,说不定还涉及到财产之争,所以才躲到这里来的。 因此他笑道:“两家住得近些也好互相照顾,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杨和书与白老爷庄先生算得上相谈甚欢,来了罗江县这么多天,能和他说得上话的人可不多,更别说这两天下乡见的人了。 便是当地的里正,除了问些农事外,其余的话题他们都不太接得上。 等杨和书酒足饭饱从白家出来时,三人已经言笑晏晏,俨然一副知己的模样了。 他的随从先一步出了白宅,一招手,一辆马车便从旁边拐了出来,白老爷惊诧的道:“不知道杨县令还带了车,我还叫家下人给杨县令准备了马车呢,看来是用不上了。” 杨和书自得的笑道:“这车走在后面,既然是考察乡里,总不好太过张扬。“ 站在后面的满宝忍不住想,既然不好张扬,不应该是骑驴,或是直接坐着牛车出行吗? 一匹马谁养得起呀? 满宝看着杨和书的马羡慕不已,她什么时候才能给科科收录一匹马呢? 白老爷也这么想,不过一看杨县令的脸他便释怀了,一看就是初出茅庐的小子,考虑肯定没这么周到的。 杨和书也没忘了三个小朋友,尤其是满宝和白善宝,他还是很喜欢且欣赏这两个孩子的,因此邀请他们道:“三位小友要是去县城,我请你们来我府邸做客,以酬谢你们今日的招待。” 满宝表示没问题,还悄悄的和白善宝说,“虽然我经常去县衙的后院,但从没进过侧门百步的地方。” 白善宝道:“我更没有。” “下次我们去看看,傅二姐姐说里面的花园很好看。” 白善宝表示怀疑,“比我家的还好看?” 满宝迟疑的道:“应该吧,毕竟你家才建了两年多,但人家县衙建了好久好久了。” 杨和书见两个孩子在搭理了他一下后就自顾自的说起悄悄话来,忍不住僵了笑脸,算了,还是孩子呢,顾得了一,总顾不了二。 一直到杨和书上了马车,两个孩子才反应过来,咦,贵客要走啦。 于是俩人和白二郎一起冲他挥手告别,满宝还叮嘱道:“杨县令,你可一定要记得赊牛的事,要是定下了章程,就叫人通知我一声,我一定第一个进城去支持你。” 杨和书僵笑着道:“行,我会通知你的。” 满宝就特别殷勤的挥手,直到马车过了河才放下手。 白先生好奇的去看满宝,庄先生则是直接问道:“我也听杨县令说了,你想和县衙赊一头牛,只是为何不直接赊牛,而是先赊银,再赊牛呢?” 满宝张嘴就要说,科科在她的脑海中轻咳了一声,满宝就捂住嘴巴道:“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们,知道的人太多会泄密的。” 庄先生便笑道:“行吧,不说就不说,等你把牛牵回来,我们自然就知道了。” 满宝觉得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毕竟调牛也得需要时间不是? 结果他们这里的麦子刚种完,才把工钱都结算给短工们,一夜寒风过后,里正就来通知他们了。 “县衙买了一批牛回来,想着大家伙儿耕种艰难,因此新来的县太爷决定,凡是贫户之家,都可去县衙里赊一头牛回来,短则半年之期,长则三年内还清购牛的钱款及利息。” 满宝站在老爹脚边不远处,老周头听了一遍,觉得这事跟他不相关,就从腰间摸出烟袋来,细细的捻了一些烟丝进烟管里抽起来。 有心动的人家问,“这贫户之家怎么算?” “简单得很,家里没有牛,恒产中除了房屋便只有永业田的,没有买过田地的都算。” 得,七里村绝大多数的人家都符合。 农户之家有了多余的钱会干啥? 娶媳妇呀,不过这是繁衍的大计,也是生存的基本所需之一,当然不能算有钱。 所以娶了媳妇还有钱则干嘛? 养孩子呗。 嗯,这也是繁衍的大计,同样不能算有钱。 而养了孩子再有余钱,则是各家有各家的打算,但左不过三类,一是买牛;二是买良田;三则是置铺产了。 这是杨和书以前二十年的阅历,再加上这段时间的了解后限定下来的条件。 别说,村里不少人都心动了。 一头牛呢,最起码能抵家里两个壮劳力了,于是有人举手就要报名,但也有人高声问道:“里正,那个利息咋算?” “一两银一月十二文。” 此话一出,举手的人立即把手给缩回去了,然后悄声问身边的人,“一两一月就要十二文,那买一头牛要几两?” 他站得位置离里正不远,里正耳朵还挺灵,听到了,就轻咳一声道:“一头牛嘛,视大小健壮不同,大概在三两二百文到五两之间,你们就取个中间些的数据四两呗。” “那,那里长,四两一个月要多少利息?” 里长伸出手来掰着手指头算,村民们都眼巴巴的等着,兵不嫌弃里正算得慢,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不会算。 老周头抽了一口烟后低头问满宝,“要多少钱?” “四十八文。” 老周头就砸吧嘴道:“四十八文,一个月就要四十八,那半年得要多少钱?而且半年后也不一定能还上,三年以后还的话要多少?” 满宝想了想,沉吟了好一会儿才道:“要一千七百二十八文。” 老周头就被烟给呛住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帮忙 一旁竖着耳朵听的村民也吓住了,半响后有个人叫道:“我滴个乖乖呀,那这要是赊两头牛,三年后的利息就够娶一个媳妇了。” 满宝道:“娶媳妇不是得五两银子吗?这才三千四百多文呢。” “哎呦,你当谁家姑娘都能花五两银子啊,家境差一些的,给个一吊钱的彩礼,剩下的再拿来办酒席,三千四百多文还能省下来许多呢,哎呦,我的乖乖,赊两头牛的利息要三千四百多文呀,县衙这是要抢钱吗?” 满宝:“……三年后是这个数,不过你干嘛要三年后才还,半年后还不就好了?” “今年老天爷赏不赏饭吃还不一定呢,你就敢平白花出去四两银子?”老周头慢悠悠的道:“老天爷要是不赏脸,咱种再多的地也没有,到时候人吃不上饭也就算了,外头还欠着这么一大笔钱,那不得要命啊。“ “是啊,是啊,”村民们应和老周头的话,“可不能这么冒险。” 于是本来还有些心动的人立时偃旗息鼓了,里正就知道会是这种情况,昨天他收到消息的时候就先在大梨村那边说过了,结果没有一家愿意去赊的。 周虎也有些犹豫起来,挤出去找满宝,见满宝已经听完了宣告,正背着小手走在她爹的身后往回走。 一老一小,一个抄着烟枪背着手,一个则仰着脖子背着手。 周虎连忙赶上去,一把拉住她低声问,“满宝,你还赊吗?” 满宝点头,“当然赊啦,我觉得我还得起的。” 周虎犹豫着,他就怕像金叔说的那样,老天爷要是不赏脸,今年他还真还不上。 不,就算是老天爷赏脸,今年也有可能还不上,至少要到明年才能还。 可有一头牛他家要方便许多,别的不用说,他自己就可以犁地,不用再找周家兄弟帮忙。 周虎犹豫着,犹豫着,满宝见他这么纠结,就小声的附在他耳边道:“明天我们进城去看一看,说不定我们有办法把今年的利息给抹消掉。” 周虎惊奇的看着她,“这个怎么抹?” 满宝笑得跟只小狐狸一样,“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说罢跑着去追她爹。 老周头都快回到家了,看见闺女一溜烟的冲回来,就问道:“你跟周虎说什么呢,说这么久?” 满宝想起还没告诉老爹她要赊牛的事呢,于是道:“爹,明天我要去县城,到时候给你拿个大礼回来。” 老周头笑呵呵的问,“什么大礼?” “说了就不惊喜了。” “行,你去吧,”老周头从不拦着她去县城,笑道:“明天你二哥要去县里卖豆腐和竹筐簸箕,让你四哥五哥跟你去,反正天返寒了,他们在家里也没事做。” 满宝应下。 春天菜很稀缺,钱氏和小钱氏刚撒下菜种没多久,也才冒芽呢,因为春寒,她们刚抱了一些稻草小心的覆盖在上面,打算等这一阵春寒过去再把稻草拿开。 所以现在家里除了干菜,腌菜,那就是地里的野菜了。 满宝不是很喜欢吃野菜,总觉得苦苦的。 当然,如果是小钱氏做,那还是可以勉强吃一吃的。 钱氏估摸着城里人现在也没菜吃,所以从大头他们采回来的野菜里捆了好几捆给放到竹筐里,让周二郎明天带去试试看。 “卖得出去就卖,卖不出去就拿回来,我们家自己吃。” 周四郎嫌弃得不行,“就这么几把野菜还拿回来吃呀,地里再找就是了。” “你以为现在野菜好找呀,”钱氏捶了他一下,将他赶走,道:“现在村里不少人家都是野菜多过馍,他们找野菜可狠着呢,也就我们家孩子多,找的才多些。” 老周头也点头,“不错,所以从明儿开始,我们家一日三餐都该吃稀的,又不下地干活了,吃那么多干什么?” 老周头看向小钱氏,叮嘱道:“煮面片汤的时候多放点水,少放点面。” 小钱氏应下。 老周头看了一下院子里正蹲着写字的孙子孙女们,想了想道:“明天豆腐多做些,给家里也多留点儿,这东西不贵,味儿还不错。我们家的豆子不是还有许多吗?” “那我今晚多泡一点豆子。” 老周头点头,满意了,蹲在一边摸自己的老烟枪。 第二天,满宝吃到了豆腐脑,又吃了蒸鸡蛋,然后吃了小半碗的面片汤。 她现在已经长大了,加上这段时间的锻炼,从七里村到县城完全可以靠自己走着去。 周虎一早就在村口等着了,见到周家兄弟到便跟上,还帮周二郎推着板车。 周二郎才知道周虎也去县城,好奇的问了一声,“嫂子的药完了?” “没有,我进城去问一下赊牛的事。” 他觉得满宝说得对,得进城去看一看,如果真有办法把今年的利息给抵消掉,他更想赊牛了。 周二郎惊讶,“你想赊牛啊。” 周虎更惊奇,“你们家不也要赊吗?” 周二郎推着车子差点给翻到沟里去,他瞪大了眼,第一时间扭头去看满宝。 满宝骄傲的道:“不错,这就是我给家里送的大礼。二哥,等家里有了牛,我们家能多精耕细作多少亩地呀!” 周二郎犹豫着道:“可这事也太大了,你跟爹娘说过吗?” 周四郎已经兴奋的叫道:“说什么呀,告诉爹肯定就赊不成了,我觉得买牛好,有了牛,我们就不用拉犁了,主要是速度还快。要不是家里是爹做主,我都想赊。” 周二郎瞪他,“万一还不上咋办,这可是三四两的银子呢。” 周四郎想了想后对满宝道:“满宝你别怕,大不了等秋冬我地里的姜卖了,四哥给你出一些。” 满宝高兴起来,连忙点头道:“好啊,四哥我可记住了,不过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和善宝说过了,我们也圈出了一块地种姜,就在沟渠边上,地肥,排水好,浇水也方便,足有两亩左右呢,到时候全部种上姜,肯定能卖不少钱。” ※※※※※※※※※※※※※※※※※※※※ 作家的话 下午两点还有一章 ☆.第三百八十三章 才相信 周四郎呆住了,问道:“你哪来这么多的姜种?” 他不记得家里给她留了这么多姜种呀。 “我和大嫂说过了,菜园底下埋的姜块给我一大半,善宝的花圃里也埋了不少,”还有从商城里买一些,不过这一点满宝是不会说的,反正她小手一挥,道:“反正够种了。” 周二郎听了连连点头,“你心里有成算就行。” 他觉得就算今年老天爷不赏脸,姜块能种活,那也能卖不少钱了,周二郎是知道姜有多值钱的。 而且,一亩姜的收成也不少,只看去年老四那五六分的姜地出产就看得出来了。 周虎并不知道姜块到底有多赚钱,他家里前年的时候和老周家要了几块姜种回去种,种了两年,现在也就够自家吃。 尤其是现在妻子身体不好,大夫说可以多用姜块煮些红糖,所以家里的姜都不够用。 不过问钱婶,一般都能拿几块回家。 周虎想了想,决定回去后也在菜园里多种一些姜,至少得保证家里够吃。 周虎正在沉思,周四郎却蹦了起来,叫道:“你种了两亩?那等到秋冬,这么多姜能卖出去吗?价钱还不得压死?” 满宝道:“姜可以做药材,药铺一直收的,我打算晒干了卖给药铺。” 满宝的话音才落,科科突然冒出来道:“宿主,干姜是用生长了两年的老姜做成的,并不是用一年生的鲜姜,所以你要做成干姜,等明年秋天才行。” 满宝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扭头对周四郎道:“四哥,要不今年秋天你别卖姜了,让我卖吧,你的姜留着,待明年秋天再挖,我刚想起来,干姜是用两年生的老姜做的。” 周四郎张大了嘴巴。 满宝道:“其实干姜的价钱也很高的。” 周四郎幽幽地道:“你小侄子就要出生了,你这是打算让他第一年就没新衣裳穿吗?” 满宝,“……” 周二郎不理他们,反正现在县城里种姜最多的一定是他们老周家,不管是四弟,幺妹还是三弟,反正都是自家人,赚的钱也都是进自家的口袋。 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担心。 周虎都不太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更不可能发表意见了。 周五郎一向站在满宝这边,悄悄和满宝道:“告诉爹娘,让爹娘给你撑腰。” 周四郎听到了,直接撸了袖子要揍周五郎,“亏我对你这么好,上次摸了鸟蛋还多分了你两个,你就是这么对我的?” 满宝就叫,“五哥快跑!” 兄弟俩便打闹着跑远了。 周虎羡慕得不行,和周二郎道:“兄弟多就是好,不仅可以互相帮衬,平日也能热闹许多。” 像他家就他一个,家里倒了一个,连帮把手的人都没有。 周二郎抬头对他一笑,“你现在觉得热闹,那是不知道他们闹起来有多讨厌。” 反正老周家最不缺的就是热闹,最缺的是安静。 到了县城,周二郎懒得让他们再跟着,直接挥手让他们自己办自己的事去,他要去摆摊卖东西了。 不过也叮嘱了满宝一句,“要是牛太贵,超过了四两,你可别买。” 周虎也踌躇,“不然我们先去牛市看看行情,万一县衙的牛比牛市的还要贵怎么办?” 满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跟着一起去牛市。 牛市就是一条不太长的街,里面卖有牛马驴骡等比较大的牲畜,嗯,猪也有。 罗江县就这么大,卖牛的人自然不多。 他们从街头走到街尾,只看到三头牛,其中一头还是老得躺在地上,正费力的从主人手里吃一把嫩草。 满宝好奇的蹲下去看,牵着牛绳的人只看一眼她的衣裳便收回了目光,淡淡的道:“这牛太老了,是卖去杀的,可不是拿去耕地的。” “它多少岁了?” 主人叹息一声道:“有十五岁了吧,我买它的时候,卖它的人说是六岁,正值壮年,它来我家九年了。” 满宝咋舌。 然后旁边站着的是一头小牛犊,牵着绳子的人说它两岁了,可以下地干一些轻省的活了。 还有一头则是正值壮年的犍牛了,六岁左右,但要价也高,周虎问了一声,足要四两两百钱。 四人退出了牛市,周虎的信心大受打击,他小声道:“太贵了。” 满宝则拉着他们朝一家当铺走去,走到柜台前,踮起脚尖也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她问里面的伙计,“现在一两银能换多少铜钱?” 伙计看了她一眼,再看她身后的三个青年,轻咳一声道:“看银的成色,要是好,能换一千三百钱,差的也就一千五十文左右吧。” “官银那样的呢?” “那就是一千二百钱。” 满宝点头,表示明白了,挥手和伙计告别,转身又拉着他们进了一家银楼问了一遍,得到相同的答案后就拉着周虎去县衙。 “我们先去看看县衙的牛,要是好,我们就赊。” 县衙的牛当然不在县衙里,而是在县衙隔壁的一个敞开的草棚里,这本是一块空地,现在被搭了草棚给牛休息,专门供来赊牛的人观看。 草棚里面站了二十多头牛,虽然地方小,却比牛市更像牛市。 满宝眼睛闪闪发亮,从布袋里拿出户籍让周四郎去报名进去看牛,周四郎看着手里的户籍,张大了嘴巴问,“你哪来的?” 这东西不是一直是爹拿着吗? “我让娘给我拿的!” “那娘是知道你要干啥了?” 满宝想了想道:“我没告诉娘,但娘告诉我,家里的钱够还的。” 周四郎一听放心了,但心里还是有些怪怪的,他上下打量满宝,迟疑的道:“满宝,你不会真的是天尊老爷座下的仙子转世吧?” 自从娘的病好以后,他总觉得娘对满宝更宠了。 以前虽然也疼她,却不会这样纵容她。 周五郎却早已经深信不疑,闻言瞥了他一眼道:“当然是了,娘不是说了好多次了吗?满宝要不是仙子转世,天尊老爷怎么会治好娘?” 周四郎一想也是,看一眼憨憨的五弟,他懊恼不已,他竟然直到此刻才想到这点儿,是啊,如果满宝不是仙子转世,娘的病怎么会一夜间就好转了? 现在比常人还要健康些,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 作家的话 下午五点还有一章 ☆.第三百八十四章 赊借 满宝他们不是第一个凑上来的,实际上,此时围在草棚外面看牛的人就不少。 但大多是附近来凑热闹的,要进草棚里看的一个也没有,生怕县衙由此赖上他们,让他们把看的牛给赊回去。 所以周四郎他们掏出户籍来要进去时,搬了一张桌子坐在草棚口的差吏便看了他们这一群人一眼,问道:“都是一家的?” 周虎连忙把自个的户籍拿出来道:“不是,我是另外一家的。” 差吏做了登记,手一挥便道:“行了,进去吧。” 大家立即进去。 草棚里只有牛,还有一个管着牛的牛倌。 见这四人边走边看,一看就是外行人,他便依靠在一头牛的旁边问,“知道怎么看牛吗?” 满宝微微点头,周虎和周家两兄弟则齐齐摇头。 牛倌好奇的看着点头的满宝,问道:“你知道?” 满宝决定要赊牛以后就找农庄里的牛看过,还请教过当时去买牛的白庄头,现在肚子里可装了不少的货呢。 所以满宝骄傲的抬着小下巴道:“当然知道了,看牛要先看牙齿,四岁左右的牛最好,所以要看它是不是长出了水久性牙齿。” 牛倌点头,表示没错。 满宝更骄傲了,继续道:“还要看蹄子,四蹄大而正,蹄质致密坚实的好。” “不错,不错,”牛倌笑道:“那小娘子来挑一挑,看可有看上眼的?” 满宝眨眨眼,看着围在两边,站成两排的牛,她有些抓瞎,嗯,白庄头是那么说的,她也那么记了,当时也看了一眼牛嘴巴里的牙齿,可怎样的牙齿算乳牙,怎样的算脱落后长出来的永久牙来着? 牛倌一看便明白了,他哈哈大笑起来,他就说嘛,一个看着才七八岁的娃娃怎么就会看牛了? “行了,我帮你们挑,要犍牛是吧?这几头都不错。” 满宝顺着他的手看去,发现他指着的那几头牛毛发都油光华亮,牛眼看过来时精精神神的。 满宝看到它们的脖子上挂着竹牌,忍不住上前看了一下,发现上面写着“壹”,她便问道:“这牌子是干什么用的?” “区分牛的质量,价格都是定死的,你们看中哪头,翻过去就是牛的编号,拿了去问价就行,这是第一等的犍牛,价格也是最贵的一批。” 满宝翻过去,果然后面是一串数字。 每一头牛都是有编号的,你要卖出去,得先和县衙报备,牛老了要宰杀,也得和衙门打报告,牛不小心病死了,更要通知县衙。 满宝记下它的编号,问道:“那你知道这头牛多少钱吗:?” 牛倌笑道:“我当然知道了,这里每一头牛的价钱我都记下来了的,这头要四两五百文。” 周虎当然唬了一跳,纷纷向后退了一步。 满宝也没想到这么贵,摸了摸它后问道:“那有没有便宜些,却又好的牛?” “那就是次一等的犍牛了,你想要买四岁的不可能了,买头三岁左右的吧。”因为他们是第一批进来的人,牛倌对他们还算热情。 主要是坐在草棚门口的差吏们不想跟他说话,而草棚里除了他就是牛,可能是平时寂寞惯了,这一开口,说的又是自己最擅长的,他一时滔滔不绝起来。 领着四人将次一等的犍牛都看了一遍,将他们的优劣都列举出来,然后再建议他们可以买的几头…… 满宝和周四郎周五郎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在商量过后,他们一致决定选中编号为“罗398”的次犍牛。 满宝再次抬头和牛倌确定,“这头只要三两五百文吧?” “不错。” 周虎在犹豫过后也选了一头次犍牛,比老周家选的差一点儿,只定价三两二百文。 他拜托满宝帮忙看了编号,又记了下来,便去找差吏问价。 听他们问价,差吏脸色好了许多,翻了一下册子,报了和牛倌一样的价格后问,“你们要赊吗?” 满宝连连点头,问道:“是去县衙里先赊银子再来拿牛吧?” 差吏点头,“不错。” “那您再看一眼,我家的牛是不是三千五百文。” 差吏翻了一个白眼道:“是三千五百文,赶紧去赊银吧,这都快要用午食了……” 满宝立即拉着周四郎去县衙里赊银。 杨和书正忧愁的站在县衙里,显然,今天的情形与他设想的出入太大,他有些受挫了。 他一转身,看到满宝他们进来,他立即眼睛一亮,招手笑问,“你们是来赊牛的?” “是啊,”满宝冲上去道:“我刚选中了一头牛,要三千五百文,我带有些许铜钱来,所以只想赊借三两,县令大人,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杨和书笑眯眯的道:“你就是赊一两也是可以的。” 说完,杨和书期盼的看向周虎。 周虎脸色涨红,低下头去道:“我,小的也选了一头牛,要三千二百文,所以我也只赊借三两。” 一下赊出去两头牛,杨和书高兴了,笑眯眯的亲自领着他们去旁边的账房里赊借银子。 张主簿早有准备,先是起身和杨县令行了一礼,就核对两家的户籍信息,然后很快就将赊借文书填好,让他们签字画押。 满宝提了笔就要写字,张主簿眉头一皱,一掌按上去道:“你们家不是有男丁在此吗,应该由男丁来签。” 满宝闻言,想也不想便把笔塞给周四郎。 周四郎嘀咕了一声,嫌弃张主簿麻烦,但还是握了笔,一颤一颤,又小心翼翼的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 张主簿看了一眼那歪歪扭扭的字,倒没有很嫌弃,只是皱着眉头把红印往前一推,让他画押。 周虎则要简单得多,他提了笔小心翼翼的在签名处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在上面按下自己的手印。 张主簿又认真的看了一眼,这才把剪好的银块给他们,叮嘱道:“领了牛就把号牌拿来给我入册,以后牛若是生病或出意外,都要拿着号牌来县衙报备。” 周四郎和周虎俩人应了一声,喜滋滋的拿着银块出门。 ☆.第三百八十五章 银子变铜板(给书友“雪*花”的打赏加更) 杨和书也很高兴,跟着他们一起往外走,满宝就对周四郎和周虎道:“你们去吧,我们在草棚这儿等你们。” 扭头又对杨和书高兴的道:“你要去看我们选的牛吗?其实它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更喜欢站在它左边第三头的犍牛,可惜它太贵了。不过虽然如此,我还是会很喜欢它的,以后也会对它很好的。” 杨和书笑着点头,“好啊,我们去看看。” 他好奇的看了一眼周四郎他们离开的方向,问道:“你哥哥们去干嘛?” “他们去拿钱。” “哦,是铜钱吗?” 满宝点头。 杨和书便自以为懂了,笑问,“买一头牛,你们家来的人还挺多的,除了你们兄妹三人,还有谁来了?” “我二哥,他在那边卖竹筐和豆腐呢。” “咦,你们家还会做豆腐?” “那是当然,我们家的豆腐做得可好吃了,是县城里的独一份,每次做的都不够卖的。” 杨和书就笑道:“那找机会我可得尝一尝。” 俩人说着闲话,一起进草棚里看他们选中的那两头牛。 差吏和牛倌都没想到县太爷会亲自来,连忙站起来,再一看满宝与他熟稔的样子,对满宝和周五郎的态度也好了许多。 有一个差吏直接走在了前面给他们引路,进草棚里抢了牛倌的活儿。 杨和书虽然也没有相牛的实际经验,但他和满宝一样是做过功课的,因此一看到满宝的牛就先问的是年龄和牙齿。 牛倌这下派上了用场,挤到前面去滔滔不绝,杨和书听着不住点头,做过功课就是不一样,反正他是全听懂了,虽然他还不会从牛倌扒开的牛嘴里看出牙齿的区别。 杨和书听得津津有味,又看了一下周虎选的牛,然后便让人把两头牛牵到草棚门口去。 罗江县的县城并不大,何况县衙和当铺还在同一条大街上,所以周四郎和周虎跑着去,很快又跑了回来。 只是他们去的时候身上没褡裢,回来的时候却扛了一条褡裢。 此刻正背在周虎的肩膀上,而周四郎跑在他的身边,俩人跑到草棚门口,先咧开嘴对杨县令一笑,这才道:“我们把钱都拿来了。” 周四郎把赊借文书摆出来,又从褡裢里先拿出五串铜板,这才拿出三吊钱来,然后目光炯炯的看着差吏。 差吏扫了一眼赊欠文书,确定是在县衙赊的银子,便没觉得有什么异常的收了他给的三千五百文,然后让周四郎签字画押,这就可以把牛给牵走了。 等周四郎签好了字,差吏便把牛脖子上的号牌取下来交给他,道:“拿进去做好记录就可。” 然后看向周虎。 周虎没想到还真能用铜板把牛给买下来,他愣了一下后立即从褡裢里拿出三千二百文给差吏,同样画押领了牛。 杨和书一直站在一旁看,沉默了许久后看向满宝,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她笑道:“你啊你,没想到我杨和书上任吃的第一个亏竟是你给的。” “县令大人,你可没有吃亏,我有可能两年才能还得上这笔钱呢,你的利息太高了。” 杨和书摇头,“这已经是有先例来的最少的利息了。” “先例也都是有人做第一例的,您为什么不自己创一个先例?” 杨和书皱眉,老半天后才摇头道:“不妥不妥。” 对于罗江县他是初来乍到,对于官场,他也是初来乍到,本来赊牛的事就已经够出格了,再创个先例,恐怕接下来的几年生活都不会太太平。 虽然以他的家世不至于就灰溜溜的离开,但要是做什么事都有人盯着,那也是很讨厌的。 满宝就惋惜的回头看了一眼满草棚的牛,道:“这样的话,恐怕你很难再赊出去别的牛了,大家的胆子都不大,主要是去年天灾来得突然,谁也不知道今年老天爷赏不赏脸。” 杨和书道:“去年既然大涝,今年的雨水应该不会很多才是。” 满宝点头,“嗯,所以有可能会旱。” 杨和书瞪眼。 周四郎和周虎从县衙里又拿了一张文书出来,脸上是喜滋滋的。 老远,周四郎便和她挥手道:“满宝,都弄好了,我们家有牛啦!” 对杨和书,周四郎的感官也挺好,连忙道:“县令大人,上次你来我们村,我们也不知道您是县令,下次你再去,我们可一定好好招待您,我,我请你回我家吃饭,到时候我摸的鸟蛋都给你吃。” 杨和书笑着表示感谢,问满宝:“我也许久不吃豆腐了,你二哥就在专门卖农产品的那块地方?” 周四郎立即机灵的道:“哪用您派人走一趟?一会儿我就给您送来,您说要几块就好。” 杨和书想了想道:“晚上要宴请些客人,便多拿些来吧,你看着拿。” 说罢让身后的随从给钱。 随从便掏出一串铜钱来给周四郎。 周四郎吓了一跳,这,就算现在豆子贵了一点儿,豆腐也涨到三文钱一块了,但也没必要给他这么多吧? 周四郎小声的问,“敢问小哥,县令大人宴请的人多吗?”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就是想估算一下给你们送多少豆腐来。” 随从便道:“有五六人吧。” 周四郎便心中有数了,县太爷看着这么有钱,置办一桌酒席总不可能就做一道菜吧? 于是他想了想,从那串钱里数出三十文来,剩余的推回去,笑道:“您放心,一会儿我就亲自把豆腐送来,我们家的豆腐切得大块,加上如今粮食贵了许多,连带着豆子都贵了,所以卖的是三文钱一块儿,一会儿我给您送十二块来,多的泡着,明早还能煮着吃,不然小哥也尝尝我家的豆腐,是真的特别地道好吃……” 随从挥了挥手,表示明白了,收了剩下的钱让周四郎离开。 等周家人都走了,随从便走回杨和书身后,小声道:“少爷,看着还挺老实的,并不贪心,三文钱一块的豆腐,买十块还多送了两块。” 杨和书微微点头,吩咐道:“你去银楼里问一问,现在一两银能兑多少铜板,对了,除了银楼,一般还有什么地方能兑铜板?” 随从想了想道:“似乎当铺也可以。” “那就一并去问。” ☆.第三百八十六章 惊喜 周四郎和周五郎一左一右的站在牛的两边,昂首挺胸的护着牛一起往前走,而牛绳在满宝的手里。 周虎牵着自家的牛跟在后面,单手轻柔的摸着它的脊背,也欣喜得不行。 一行人拐进了小街,远远的,周四郎就冲着前头大吼了一声,“二哥!” 让正在给人拿豆腐的周二郎手一抖,差点把豆腐给捏碎了,他怒目抬头,但在看到满宝手里牵着的牛时一呆,啪叽一声,还真把手里的豆腐给捏坏了。 周二郎一直回到村子里时都还有些恍惚,所以板车是周四郎推着的,他手里紧紧地握着牛绳,深一脚浅一脚地护着牛往回走。 至于满宝,她现在正跟巡视的国王一样坐在牛背上,乐滋滋的居高临下的看着村子里冲她跑来的一群小孩儿。 其中以二头为首。 他正跟小伙伴们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玩儿呢,一抬头就看见了一头牛,牛背上还有个长得特别像小姑的人。 然后眼睛一偏,他看到了走在牛旁的自家爹,再一看旁边推车的四叔,他就知道没看错。 二头“腾”的一下跳起来,直接就冲过去,大叫道:“爹,这是谁家的牛?” 周二郎露出梦幻般的笑容,乐陶陶的道:“咱家的。” 二头虽已猜到,但还是忍不住“嗷”的一声,扒拉着周二郎道:“爹,我也要坐牛背,我也要骑牛。” “去去去,”周二郎把儿子拨到一边,道:“你这么重,万一把牛给累着了怎么办?你小姑在上头坐着呢。” 冲上来的孩子不少,一下就把他们给围住了,牛不安的跺了跺脚,周二郎连忙伸手安抚它,让大家都散去。 但这边的动静很快传到村里,连一些大人都跑来看热闹了。 看到周二郎和周虎手里都牵着牛,惊奇得不行。 再得知这是从县衙赊回来的,大家就更惊奇了。还真有人去县衙赊牛啊? 村口一下热闹起来。 等到老周头知道,倒穿着鞋子往外奔时,周二郎他们已经艰难的快到家门口了。 老周头冲出来看见周二郎手里的牛绳,再看一眼牛背上坐着的闺女,他心一急,直接眼睛一瞪,脚下一软就要倒下。 跟着跑出来的周大郎眼疾手快的扶住老爹,连忙让人把老周头给抬回家。 满宝看见老爹激动得快要晕了,也不坐牛背上了,挪了屁股就要往下滑。 周二郎连忙一把将她抱下来,直接冲上去关切的看着自家老爹。 老周头也就晕了一下,周大郎一扶他,他就清醒过来了,但此时懒懒的,不想说话,也不想搭理人。 满宝挤开几个哥哥姐姐,挤到老周头的身边,关心的握住他的手,“爹,我不是都跟你说过了吗,要给你一个惊喜,你怎么还这么不经喜,竟然就看了一眼就晕过去。” 围着看热闹的村民看不到里面的情景,但满宝的话却听到了,有人高声笑道:“满宝,你爹这不是喜,是惊,是给你吓的吧?哈哈哈哈……” 老周头躺不住了,拽着周大郎和周三郎的手就站起来,冲着外面骂道:“放屁,谁说我是吓的,我明明,我明明就是高兴的……” 老周头说出这句话时差点就哭了,但他还是哭丧着脸挤开笑容,“我,我是高兴的,我老周家竟然也买得起牛了……” 但心好痛怎么办,尤其这还是赊回来的牛,那利息哦…… 老周头一想到利息,立即精神了,他可还不知道这牛闺女赊去了多少钱呢。 因此他大手一挥道:“我家的牛刚回来,你们别凑那么近,免得吓坏它,大开春的,大家该干啥干啥去。大郎,送一送你叔伯兄弟们。” 周大郎立即领着几个弟弟上前送人。 村民们理解的一笑,纷纷嘻嘻哈哈的走了。 昨天老周头还在村口和他们吹牛呢,这么贵的利息,只有傻子才会去赊牛。 从没听说过,买这样大件的东西还要赊的,那不是要把棺材本都提前压上了吗? 可这一转身,也就只有一天的功夫他们家就赊回来了一头牛,一看他的反应就是不知道。 大家都猜得出来,这事多半是他们家的宝贝闺女弄出来的。 周二郎几兄弟且还没那个胆子呢。 所以老周家有可能爆发一场教女风波,大家虽然很想看热闹,但也不好强迫围观,所以只能走了。 大家一出门就转到周虎家去。 大家刚才可看到了,周虎也牵了一头牛回来。 七里村除了白家,也就只有村长家才有牛,所以牛还是挺稀奇的,尤其是这牛还是跟县衙赊的。 虽然大家不想赊,但大家还是想听周虎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把牛赊到手的。 凑热闹的人一走,大门一关,院子里就只剩下老周家的人了。 老周头看看闺女,有些下不去手,于是转头和冯氏道:“去,去菜园子里把你娘叫回来。” 他得让老妻打一顿满宝才行,他心太痛了。 满宝还没察觉到老爹的心思,高兴的连连点头,“是要告诉娘。” 满宝从布包里拿出包好的户籍递给老周头,“爹,你收好吧。” 老周头愣愣的接过,问道:“这东西咋在你手里?” “爹你忘了,赊牛是要带着户籍去的呀。” 是哦,昨天里长好像是这么说的。 老周头转动着容量不大的脑袋问,“你哪来的?” “娘给我拿的呀。” 老周头就“嗷”的一声,等钱氏一推门进来,就对上他一双红红的眼睛,他眼里含着泪,悲愤道:“孩子他娘,你咋不跟我说一声就让满宝去赊牛?” 钱氏蹙眉道:“我不知道满宝是去赊牛。”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咋把户籍给她?” “满宝说要,我就给了,她一向懂事,总不会拿去胡闹。” 老周头信她才怪,他不相信老妻猜不出来,她就是故意瞒着他的! 钱氏道:“行了,多大点儿事呀,家里添了大件是好事,一会儿让大头去集市上割块肉回来,晚上庆祝一番。” “不许吃,”老周头叫道:“家里欠着债,你吃得下东西吗?” ☆.第三百八十七章 说服 老周头这才想起来问,“满宝,你跟衙门赊了多少钱,要还多少?” 满宝愣愣的道:“三两……” 老周头松了一口气,“就三两?” 满宝肯定的点头。 老周头立即对钱氏道:“赶紧开钱盒子,明天就让老大和老二去把赊的账给结了,衙门的钱是那么好赊的
相关推荐:
新年快乐(1v1h)
鉴宝狂婿
婚里婚外
开局成了二姐夫
虎王的花奴(H)
山有木兮【NP】
NTR场合_御宅屋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