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 善宝为了当师兄和满宝打了一架,还打输了的事白老爷前两天就听说了。 白二郎:…… 满宝和白善宝满意了,都仰着小脑袋等着白二郎叫他们。 白二郎一脸懵的看着明显比他矮的俩人,委屈的瘪了瘪嘴,但没等他出声反对,白老爷已经一巴掌拍在了他的后脑勺上。 在老爹的逼视下,白二郎不情不愿的叫了满宝一声“师姐”,又叫了白善宝一声“师兄”,这才眼泪汪汪的看向庄先生。 庄先生觉得真是为难这孩子了,于是温和的摸了摸他的脑袋,领着大家进堂屋,笑道:“既如此,你们就一起行拜师礼吧。” 满宝立即机警的站到庄先生的身后,自得的看着两个师弟。 庄太太连忙给泡好茶端上来,白善宝先接过一杯,白二郎这才接了剩下的一杯。 俩人一起跪下给庄先生敬茶,行礼。 庄先生笑了笑,接过他们的茶喝了一口,勉励了他们一番后便送给他们一人一套文房四宝。 本来他只准备了一套的,好在他们庄家读书人多,还能临时找出一套来。 满宝乐呵呵的看着俩人,颇有一种买一送一的喜悦。 白善宝也很高兴,看向白二郎的目光中都是高兴。 白二郎看看白善宝,又看看满宝,郁闷得不行。果然,他还是很讨厌满宝和白善宝,他今天到底是为什么要来看热闹? 白老爷很高兴,刘氏婆媳俩也很高兴。 庄大郎和他媳妇没想到父亲到乡下教书后反而事业更进一步了,所以他们也很高兴。 本来庄大郎还不太同意庄先生去乡下教书的,毕竟父亲年纪大了,离得太远,若是病了,他根本照顾不到。 但见白家对父亲这么看重,庄大郎嘴上不说,心里却放心不少。 这么看重,若是病了或出什么事,白家应该会照顾得到的。 庄大郎对白善和白二郎都很友善,至于站在庄先生身后的满宝,他只是看了一眼而已。 对于满宝,他虽未见过,但却早已听说过。 父亲告诉过他,他收了一个入门弟子,是一个五岁的女娃。 这算是父亲第一个入门弟子,说实话,庄大郎是不太理解的,就算要收弟子,为何要收一个女孩子? 不过父亲做的决定显然不是他们能改变的,主要是庄大郎也不想干涉太多。 所以此次见面,他只是对满宝点了点头而已。 但满宝却给他们都准备了礼物,庄大郎夫妻的,还有他们家的三个孩子。 当然,更有白善宝的。 认了师父,白善宝和白二郎便要见过庄大郎,然后就是满宝。 满宝早早就从大吉怀里找出给白善宝的礼物,目光炯炯的站在庄先生身后看着他。 白善宝站在满宝前面,看着比自己矮大半个头的满宝,不情不愿的叫了一声,“师姐。” 满宝瞬间绽放笑容,单手努力的抱着盒子,单手学着先生摸她的样子踮起脚尖去摸白善宝的头,乐道:“师弟乖,来,这是师姐给你的礼物。” 白善宝不太高兴的微微偏头,伸手接过盒子,然后就要打开。 满宝就一把按住道:“现在不能开,得等回到家才能开。” 白善宝便抱住道:“好吧。” 然后就上前一步站在满宝的身边,俩人一起看向白二郎。 白二郎站在他们的对面,和俩人大眼瞪小眼。 四对二,白二郎完败,只能站到满宝跟前,酝酿了好一会儿才吭吭哧哧的叫了一声“师姐”。 满宝再次绽放笑容,也要伸手摸白二郎的脑袋,然后白二郎往后一跃,戒备的看着他。 满宝略微有些惋惜,只能道:“乖啊,师姐不知道你今天也要拜师,所以没给你准备礼物,等回去了我就给你补一份。” 白二郎可有可无的点头,他觉得他跟白善宝和满宝都没有共同语言,要是他们送他笔墨纸砚,他是要还是不要? 所以送不送的,他都无所谓啦。 白善宝见他就要站到他们身边,便上前一步挡住他,道:“你还没叫我呢。” 白二郎对他磨了磨牙,不甘不愿的叫了一声,“师兄……” 叫完了觉得委屈,便扭头和庄先生道:“先生,我年纪最大,应该我是师兄吧?” 当着众人的面,庄先生当然不能让手下的弟子内讧,而且最让人头疼的两个刚确定大小,当然不能再混乱,于是道:“是按照入门先后来排队。” 白二郎便冲白善宝伸手:“那你也要送我礼。” 白老爷见他如此失礼,忍不住瞪眼。 白善宝并不介意,乐滋滋的应承道:“行,等回去我就给你。” 白二郎提出要求,“我要你那个弹弓!” “不行!”白善宝和满宝一起拒绝他。 白善宝道:“那是我的!” 满宝道:“那是我送给他的!” 白二郎就和满宝提要求,“那你得送我和他一样的弹弓。” 满宝还没说话,白老爷忍不住了,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背,怒道:“玩什么弹弓,让你来拜师是好好学习的,结果你就只想着玩儿!” 然后他看向满宝和白善宝,道:“你们谁也不准送他玩的东西,知道了吗?” 白善宝和满宝一起连连点头,他们也不想送呀。 吃的和学习用具多好呀,为什么要送玩具? 白二郎悲愤得不行,然而他不敢反抗他爹。 拜师完毕,大吉等人便把剩下的礼物也都搬进来。 其中满宝的特别好辨认,因为她的东西都是用竹盒子装的。 这样简陋的包装,让庄大郎夫妻好了好几眼,不过看满宝只是一个小孩儿,俩人没说什么。 满宝的礼物是五个竹盒子,庄家人除了庄先生外一人一个。余下的则是老周家给庄先生准备的年礼,和往年一样,腊肉,米面和一坛子咸菜。 庄家的三孩子都上学去了,并不在家。 但满宝依然把准备好的礼物交给了庄大郎,她认为,作为师姑,既然是第一次来看小辈儿,怎么能不带礼物呢? ☆.第三百六十八章 礼物 她准备的东西都是用盒子装好,给庄大郎三个儿子的是三个一模一样的竹盒子,庄大郎媳妇接过的时候觉得有点儿重,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给庄大郎的是一套笔,是满宝用自己的存款在书铺里买的,给庄大郎媳妇的则是满宝偶尔在商城里看到的花。 科科说那是假花,拿来插在花瓶里布置房屋的,技艺一般,但满宝觉得很好看,比真的还好看,加上又不贵,于是她买了一大束。 没办法,一份就是一束,一束里有十一支,她不明白为什么不是十支,反正多了一支是好事不是? 满宝买了以后送给四个嫂子一人一支,她娘当然也有一支,然后是大丫和二丫,就连年纪最小的三丫都抢了一支,剩下三支,满宝自己留了一支,拿了两支剪短了一些放在盒子里送给庄大郎媳妇。 所有的礼物中,庄大郎的最贵,满宝也最心痛,她觉得女孩子的礼物更好选,商城里有好多漂亮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礼物,不像给男生选礼物,好烦恼的。 这次给白善宝的礼物她就选了两天才选中,假花就是在挑选礼物的过程中发现的。 这种花满宝没见过,但在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就觉得很好看,主要是颜色好看。 满宝的审美承自钱氏和小钱氏。 婆媳俩觉得大红色最好看,满宝跟着俩人长大,也觉得大红色最好看,所以当时在看到时就觉得这花好漂亮呀。 庄太太把他们送来的东西收好,一直等客人走了才去清点那些礼物。 她当然是先看白家送的礼物了,两家送的礼物都差不多,不仅贵重,且实用。 刘氏送来的布匹最好,主要是,不仅有合适男子的颜色,还有她喜欢的颜色,显然是为家里的女眷准备的。 庄太太摸了又摸,最后开心的将之收到一边。 白老爷为了让庄先生收下他儿子,也是煞费苦心,特意在刘氏准备的礼物上厚了三成。 等把两家的礼物都清点好了,庄太太这才打开满宝送来的盒子,庄太太一看到盒子里的笔便合起来交给丈夫,然后去开她的盒子,一打开,她就吓了一跳。 庄大郎看过来,问道:“怎么了?” 看到盒子里的花,他惊了一下,“这时节哪来的花?” 庄太太伸手轻轻的触碰了一下,明显不是真花的质地让她一怔,连忙拿起来看。 庄大郎也稀奇得不行,“竟然是假的?做的也太逼真了,这是什么做的?” “不知道,”庄太太惋惜的道:“可惜家里没女孩儿,不然……” 庄大郎就笑道:“你戴也是一样的。” 庄太太就嗔笑道:“我都一把年纪了,还戴什么呀。” 庄大郎直接给她插头上,然后笑道:“好看。” 庄太太低头一笑,打开剩下的三个盒子,发现里面全装了糖,还都是她没见过的糖。 她吃了一颗,忍不住感叹,“这位小娘子也有心得很,只是不知她这么多好东西哪来的。” 庄大郎不在意的笑道:“乡下地方,总有些手艺人,这不足为奇。” 他道:“我看这几种颜色的布料都挺不错,你给父亲裁出来多做几件衣裳吧,过完年父亲又要去乡下教书了。” 庄太太应下,将东西都收好。 庄先生也看到了庄太太头上戴的花,知道是满宝送的,就笑了笑道:“那孩子最喜欢植物,这么好看的花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弄来的。” 此时庄先生并不知道这花是假的,直到儿媳一连带了好几天,他这才知道那是假花。 庄先生惊诧了一下,但想到老周家人一向手巧,便摇头一笑,就不知道这花是谁做的了。 才上车,白善宝就想打开盒子,但见祖母,母亲和满宝都看着他,他便不开了,抱在怀里看向窗外。 刘氏和郑氏忍不住抿嘴一笑,并没有要看的意思。 满宝则是不在意的,主要是,她觉得让白二郎看到她送给白善宝的礼,万一回家以后她送给他的礼不喜欢了怎么办? 满宝此时就在思考,“你说,我要送给白二什么礼?” 白善宝更想知道满宝送他的是什么,所以瞥了她一眼没说话。 满宝忧愁的道:“我觉得送和你一样的,他一定不会喜欢,但不一样,又应该送什么呢?” 白善宝一听就知道了,满宝送给自己的一定是学习用的,不然白二不会不喜欢的。 俩人思考着回到七里村,一到村子里,白善宝就催满宝下去,然后和她挥手告别,“等晚一些我再去找你玩儿。” 再商量一下给白二送的礼物。 满宝也忧愁的叹了一口气,爬下车后和白善宝道:“以后得和师父提建议,不要再收师弟了,还是收师妹吧,女孩子的礼物比较好找。” 刘氏和郑氏听了好笑,在车里笑出了声,打趣道:“满宝这么小就知道送礼的艰难了。” 白善宝叫道:“我也知道的。” 一回到家,白善宝便跳下马车,抱着盒子就往自己的屋里跑,等进了屋才打开盒子。 白善宝咦了一声,将盒子里的本子拿出来,本子的整体封面是浅蓝色的,中间部分则是被蓝色圈出了一个半圆出来,一叶扁舟在淡蓝色的水面上,舟上有个模糊的人影,而水的尽头处有一轮蓝色的圆球,就像是月亮一样。 但很奇怪,月亮不是白色的吗? 白善宝挠了挠脑袋,打开,他眨了眨眼,这才反应过来,这是一本空的书。 他翻了翻,真的全是空的,他还以为这是一本书呢,竟然是一本空册子。 白善宝想了想,研墨,提了笔在扉页上写下,周满赠。 墨不晕不散,也不透,竟然是上好的纸张。 白善宝摸了摸本子,惊奇得不行,也不知道满宝是从哪儿得来的。 白善宝这么想的,便也这么去问满宝了。 满宝道:“从我朋友那里买的。” 白善宝知道满宝有一个朋友,她经常从他那里买东西,于是羡慕了一下,“他可真厉害,这样的本子都能买到,里面的纸很好。” ☆.第三百六十九章 我们忙 满宝点头,当然厉害了,科科的商城里好东西可多了,只是很多她都舍不得买而已。 “可是要送给白二什么东西?”满宝道:“礼物要送对方喜欢的吧?” 白善宝想了想后小声道:“他想有一把剑!” 满宝想也不想的道:“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白善宝也这么认为,点头,“但剑如果是木头做的呢?” 俩人对视一眼,满宝立即道:“那就用木头做。” “我不会做。” “木匠一定会,不然让我二哥做。” “那你说我们要做怎样的剑?”白善宝道:“书上说,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我画了一下,你看。” 满宝只看一眼就道:“像那三个坏蛋拿的。” 白善宝点头,“我画得更宽,我觉得这样更好看。” “有些歪呀,要不要在上面刻些东西,”满宝提议道:“比如天下第一剑之类的。” “这个就真的得找木匠了。” 居住在白家,为白家打造犁具的木匠没想到自己都快要回家过年了,还临时接了这么一个订单。 木剑,很简单呀,就算削得好看点儿,那也不费多少功夫,至于刻字,只要两个小顾客能写出来,他们就可以照着刻。 老木匠亲自动手,用不上半天功夫就削出了一把木剑,又打磨了一翻,这才在上面刻字。 第二天白二郎收到俩人的礼物时都惊呆了。 白善宝将木剑递给他,道:“这是我们一起送你的,可是花了不少钱呢。” 白二郎接过,感动得不得了,他一直想要一把剑,但这是不可能的,最多是捡着路上的棍子当剑使。 俩人道:“你是我们的师弟,我们比你大,一定会照顾你的。” 白二郎纠结得不行,既开心又不开心,但满宝大气的手一挥道:“行了,师姐以后会照顾你们的。我们现在先去地里看一看吧。” “地里有什么好看的?”白二郎忍不住嘟囔。 现在地里还真的没什么好看的,山上的果树坑已经挖好了,田地也基本都犁了一遍,三个长工住进了黄泥房,该准备的鸡棚、牛棚也都搭建好了,现在只等春天到来。 现在三个长工每天除了放牛就是处理田地里的肥堆,确保春耕时这些肥堆都能用得上。 满宝他们出去玩的时候偶尔会去看一看。 对于春耕,谁都不敢怠慢,哪怕满宝和白善宝第一次自主安排一个庄子的事宜,也知道春耕是一年开始里最重要的事情。 白二郎自然是听他们的。 庄先生很贴心的把他们课程安排在了晚上,春忙期间都放假,甚至让他们亲自到地里参与劳作。 而他只占用的半个时辰和晚食后的一个时辰。 早上是要他们写字,晚上则是要他们坐着听课。 满宝和白善宝在昏昏欲睡两天后就适应了过来,白二郎却感觉上课时他更困了。 但这会儿不比以前在课堂里上课,如今总共就只有三个学生。 三人坐在先生面前,他眼睛一眯庄先生的书就拍过来,然后白二郎就得站着听课了。 满宝和白善宝捂嘴而笑,在先生讲完课后便起身一起行礼退下。 出了小院,天已经黑了,周五郎打着哈欠从一块石头上站起来,冲满宝招手,“走吧,回家。” 大吉和白二家的下人也各自上去领着自家的少爷回家。 此时还并不是很晚,有些劳作晚一些的人家也才刚刚洗漱而已,所以一路走回家,总能听到各家里发出的各种声音。 周五郎是算准了时间过来的,只等了半刻钟左右,但还是困得不行,主要是这两天开始春耕,他累得很。 他忍不住捶了捶腰,道:“庄先生比以前更严格了些,以前春忙的时候你们是直接放假,现在倒好,早上和晚上还得来上课。” 满宝没说话,周五郎也不在意,他又打了一个哈欠,擦了擦眼角挤出来的眼泪,困顿的问道:“你们的麦子种了几亩了?” “刘奶奶暂时只请到八个短工,所以现在只种了十五亩。” “不错了,比我们家还快一些。” 满宝道:“主要是我们有三头牛。” “这倒是,一头牛抵两个壮劳力呢,不过话说回来,这样一算,你们的速度慢了些啊,是不是有人偷懒了。” “还好吧,”满宝这两天也跟着下地了的,当然,别的她不会做,就是往已经开垄撒肥的地里丢麦种,“白庄头没说他们偷懒。” “等家里的地种完了就去帮你们。”周五郎想了想道:“不用你们给钱。” 满宝就抬头冲他乐,道:“说不定我们的速度更快呢,五哥,有牛真的方便好多,要不我们家也买一头牛吧。” 周五郎精神一振,立即不瞌睡了,他兴奋的问道:“满宝,你有钱了?” 满宝惋惜的摇头,“没有,我问过刘奶奶了,一头犍牛要四千多钱呢,最少要四千二百文,次一等的犍牛也要三千文以上。” 周五郎忍不住慨叹,“都能娶一个媳妇了。”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 周五郎就没兴趣,“既然你没钱,那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 “我没有钱,但爹有啊,去年秋冬卖的姜和山药,三哥四哥他们交的公中可不少。” 周五郎摇头,“爹不会出钱的,除非等到夏收,如果今年小麦没问题,你缠一缠,爹兴许会愿意出钱。” 满宝就垮下肩膀。 回到家,周三郎的房间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满宝让周五郎先回屋,她蹬蹬的跑上去凑热闹,就见何氏正抱着一个孩子在屋子里转悠,“三嫂,五头怎么了?” 何氏脸微红,道:“他饿了。” 满宝明白了,何氏的奶又不够了。 五头是正月里出生的,刚过完年没多久就降生了,但不知怎么的,何氏的奶水有些不够,他常饿得哇哇叫。 何氏道:“你三哥蒸鸡蛋去了。” 满宝道:“要不我们家也买一头羊吧?” 何氏笑道:“不用,等他再长一些就能吃些粥了。” ☆.第三百七十章 稀奇 钱氏也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她摸出了钱盒。 老周头正准备睡觉,看见老妻摸出钱盒就有些紧张,“你干嘛呢?” 钱氏沉思道:“我想着明天让老三去买些猪脚回来炖着给老三媳妇下奶,我上次偶尔听满宝说起,好像鲫鱼也下奶。” 老周头立即道:“家里不是一直给她吃鸡蛋吗?一天三顿的煮着鸡蛋,谁家媳妇能吃得这么好,她没有奶,那就是没有,你可别乱花费钱。” 钱氏就横了他一眼道:“你就是抠,非得让儿媳妇也落一身病是不是?我之前为什么落得一身病?就是因为你们老周家不舍得给我吃,每次生了孩子都是硬挺着过来……” 老周头声音低了八度,小声道:“那时候不是没钱吗?” “那时候没钱,那现在不是有钱了吗?” 老周头嘟囔了两声,辩解道:“我这不是怕你一碗水不端平,其他儿媳妇会有意见吗?” “谁有意见?” 老周头轻咳一声道:“老四媳妇眼见着也要生了,到时候她是不是也要买?” “她要是也没奶,那就买。总不能让孩子干嚎,”钱氏道:“人只有吃饱才能活得健壮,大人都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 她生的孩子能活下来,就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她只要有一口吃的就不会亏了他们。 老周头闻言便不再说了。 钱氏从盒子里取出了一串钱,并没有散开。 老周头看着心疼不已,干脆躺在床上背过身去不看。 钱氏扫了他的后背一眼,暗骂了一句“老抠门”,把钱放到一边也躺下了。 满宝第二天爬起来洗漱去庄先生的小院写字时,就见她娘把一串钱递给周三郎,让他去买些猪腿回来炖着。 “不必买多,就买几块,只给你媳妇炖着吃,再给家里买一斤肉。” 周三郎应下。 “剩下的钱你收着,以后每天都给你媳妇买些猪腿,先吃上几天看看,要是奶还不够,我再去找人。” 周三郎挠了挠脑袋道:“娘,我本来想去买鲫鱼的,满宝上次不是说鲫鱼也能下奶吗?” “那你轮着来吧,钱不够了你再和我说。” 周三郎就憨憨的道:“娘,我们手上也有钱的。” 去年他那块荒地上的姜块卖了不少钱,除了交公的六成,再给代卖的老四或老五一些钱,剩下的也有不少。 周三郎还是第一次赚了这么多钱,当然,钱都在媳妇何氏的手里。 钱氏就瞪了他一眼道:“既然有钱,怎么不想着给你媳妇多买些东西吃?” 周三郎就缩了缩脖子道:“我,我以为吃鸡蛋就可以了……” 钱氏掐了腰就要骂他,何氏连忙在一旁解释,“娘,我们不知道,主要是每天都吃鸡蛋也下不来奶……” 其实现在的情况比她生四头的时候还要好,虽然头上似乎悬着一把叫天灾的剑,但现在是春耕时候,她又才生产不久,家里当然不会给她吃稀的,都是干饭,或是面条或烙饼或馒头。 而且去年家里又多养了鸡,所以家里的鸡蛋并不少,尤其是春天来了,家里的母鸡更爱下蛋了。 所以鸡蛋是不少的。 她现在每顿吃的比满宝还要好,一天四顿,每一顿都有鸡蛋,这在村子里,便是村长家的儿媳恐怕都不敢这么吃。 所以她私心里是和老周头一样的想法,吃得这么好,吃了这么多的鸡蛋都不下奶,估计这次她就是奶不够了。 也就昨天晚上满宝提议要买羊,夫妻俩商量了一下才决定去找一下鲫鱼。 不过鱼这些东西,大集可能没有卖,估计得到县城里去找。 其实要不是没时间,且不能保证一定能捞到鲫鱼,自家到河里去捞可能速度还更快些。 满宝打了一个哈欠,从他们身边飘过,走近厨房后拿了一个烙饼,又端了自己的蒸蛋便坐在一旁,“大嫂,我午食和晚食都不回来吃了。” “知道了。” 这两天满宝都是在地里吃的,白家给雇工们送午食和晚食时会顺便把他们三个的饭菜也送去。 小钱氏低头去看满宝,发现一直白白圆圆的满宝不仅瘦了一些,还黑了一点儿。 她有些忧心,“满宝,地里的活儿要是累,你就别去做了,实在不行让你五哥去,你可不能累病了。” 冯氏在一旁连连点头,“小姑一病就很难好。” 钱氏道:“那是以前,现在满宝的身体好着呢,她可是仙子转世,以前是天尊老爷没想起满宝,所以她才多灾多难的。” 小钱氏深信不疑的点头。 冯氏也只犹豫了一下,但总觉得有哪儿不对。 满宝抬起头想了想,还是忍不住问科科,“我真的不是仙子转世吗?” 科科:“……不是。” 满宝便低头继续吃东西,没有说话。 今天依然是种小麦,白善宝第一次知道原来春种是这么的累,他直接坐在地垄上,和满宝排排坐着看雇工们劳作。 白二郎终于把种子撒到这里时,也是一屁股坐下,和他们两个呆呆的望着前方,他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一起种?难道不能多雇几个人吗?再不济也可以等村里的人种完,我们又不急。” 白善宝想的却不是这点儿,他好奇的是,“人这么少,为什么我们要种这么多地?” 满宝:“为了挣钱呗。” “可城里人也都有田,家家都有地,这么多地种出来的粮食都够自家吃了,谁还会买粮食?”最近庄先生正在给他们讲赋税,正说到丁田呢。 所以白善宝知道每一个成丁都有丁田。 对于这一点儿满宝同样疑惑,她想了想道:“不知道,反正每次去县城,好像粮铺里都有人在买米面。” 她隐隐觉得有些不对,指着正在耕作的人道:“如果每一个人都有田,那他们为什么没有?” 她道:“好像我爹说过,有好多人没有地的。” 白善宝就沉思,“可他们也不像是买得起粮食的,难道我们种出来的粮食都是卖给他们的?” 满宝:“嗯,我们花钱雇他们种粮食,收获以后又卖给他们挣钱……” 她也觉得似乎不对。 白二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耷拉着脑袋道:“没地的人多了去了,好多有钱的人也要买粮食的,这有什么稀奇的?” ☆.第三百七十一章 请妇人 白善宝和满宝看着他,白二郎恹恹的道:“每年来我家拉粮食的人都很有钱。” 满宝:“那是粮商吧?” “粮商不算人吗?” 白善宝 满宝:…… 不过此时俩人都很累,人一累,脑子就不乐意动,所以这么难的问题被俩人暂且丢在了脑后。 满宝呆呆的望着来回劳作的雇工们,他们已经种出老远,只在这里给三个孩子留了几行。 在雇工们看来,三位小主子就是吃饱了闲的才要种地。 他们这个年纪在乡下是早就可以下地,可以当半个劳力了,但这三个一看就是没怎么种过地的,因此速度并不快。 所以对于他们的帮忙,雇工们并不太领情。 满宝估计也知道他们被嫌弃了,所以就呆呆的看着他们思考,并没有跟着他们再转来转去,主要是她现在累得很,精力有限,并不想跑过去凑热闹了。 看着,看着,她总算是发现了不对。 “为什么我们雇的短工都是男的?” 白二郎摇头。 白善宝则想了想道:“我记得堂伯每年雇的短工也都是男的,至少我来的这两年是这样的。” “没错,白老爷从来都只雇我大哥三哥他们,我大嫂他们就没去白老爷家干过活儿。”满宝因为困乏而几近罢工的脑子勉强转了转,道:“其实我嫂子们干活儿也很厉害的,不比我大哥他们差。” 她道:“当然,犁地这样的活儿是我哥哥他们做的,但像撒肥,丢种子,合垄这样的活儿其实我嫂子们做得比我哥哥们好,更比他们好。” 白善宝若有所思,“我记得先生说过,丁田只分给成丁,妇人是没有地的。那她们岂不是更应该来打工?” 满宝点头,“是啊。” 俩人对视一眼,白善宝立即道:“下午回去我就和祖母说,让她请一些妇人来做短工。”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让长工腾出一间房来给她们住,她们要是不能回家,那就在这里住下。” 他们请来的短工就暂且在山脚下搭了些草棚居住。 现在才开春,虽然转暖了,但肯定还有冷的时候,满宝一直觉得女的要比男的力弱,所以她们得住好点的。 十里八村的,别说乡下地主,就是县城里,请雇工也都是请男子,没有专门请妇人的。 便是厨房里帮厨,也多是选的男子,什么样的活儿会找妇人? 后院里伺候的时候会选到,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就是了。 而且有那样的机会,也该是先考虑小姑娘,谁会要上了年纪,手粗脚大的妇人? 就是刘氏听说都愣了好一会儿,直到孙子重复第二遍,刘氏这才应下来,却忍不住问道:“为什么要请妇人?” “因为男人请不到啊,祖母不是说现在农忙短工很难请吗?满宝说了,妇人种地不比男人差,甚至某些方面比男人速度还快,种得还要好。” 刘氏笑着点头,“是有点难请,既然妇人也不差,那就多请几个吧。” 但其实妇人也不好请,因为很少有妇人出来打短工,突然请妇人来干活儿,恐怕她们心中也有疑虑。 所以刘氏想了想,便让人去大梨村请了里正的妻子过来说话。 没两天,附近几个村子便传遍了,七里村新来的白老夫人一家要请一些勤奋,擅于种地的妇人下地干活儿,工钱跟给男人们的一样,一天十八文,包两餐。 就连忙着种地的钱氏都听说了。 不错,时隔六年,钱氏又下地了,让七里村的村民很是稀奇了一阵,围着她纷纷感叹,“天尊老爷可真有用,说好竟然就好了。” 钱氏深以为然的点头,“还是托了我们家满宝的福。” 就有人心中一动,提议道:“大嫂子,不然明儿让满宝坐到榕树下的大石上,让我们拜一拜,许许愿呗。” 钱氏眉头一竖,斥道:“放屁,满宝就算是仙子转世,她现在也是凡人,是我们老周家的人,你一个做叔伯的去拜她,是想折她的寿吗?” “对对对,这可不能乱拜,她年纪小,可受不住。” 那人缩了缩脖子,不言了。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大家继续聊白家请雇工的事,“是你们家满宝的那个小田庄要请妇人种地吧?一天真给十八个钱?” “要是真的,我倒是可以回娘家告诉我那堂嫂一声,她家没几亩地,她跟几个闺女都可以过来帮忙。” “还有我一个表姐,也可以来,都是家里把地卖的。” “怎么不佃地呀?” “他们村的地可不好佃,地租要交六成呢,地主老爷还挑人,家里没几个男劳力,地主老爷根本不想租,生怕把自家的地给种坏了。” “这么一比较,比不上我们的白老爷啊。” “可不是,白老爷虽然也抠门,但只要佃他的地,就算家里男人中途全死绝了,女人也能继续租。” “对了,我们不是在说雇工的事吗,钱婶子,这事是真的吗?” 钱氏等他们说够了才道:“等回去我帮你们问满宝,不过既然是里长家里传出的话,那总不会有错。” “多问两句我们也放心啊,现在外头的人可坏得很,谁知道是不是以讹传讹?” 钱氏中午休息的时候就特意往大岭那里去了一趟,才开春,就算是正午的太阳也不怎么辣,但晒久了还是会黑,会头晕。 而三个孩子又都习惯了午睡。 所以吃过午饭后,他们就熟练的去一个四面漏风的草棚里,直接躺在一个简易的木板床上呼呼大睡。 钱氏找过来的时候,满宝正睡得天昏地暗,小肚子一起一伏,脸颊红红的,显然睡得香得很。 钱氏摸了摸她的脸颊,微微笑着将她的手脚都放进去毯子里,这才找了坐在草棚外的大吉说话。 一直到满宝醒来,她都不知道钱氏来过。 但七里村上下都知道了,外头流传的信息是真的,于是当天下午便有不少少年离开家,奉家里大人的命令去各种亲戚家串门。 如果是别的家请妇人做雇工,七里村的人是不敢让自家的亲戚去的,可这是来七里村干活儿呀。 而且东家还是挺熟的白家和巨熟的老周家的满宝。 那当然是早点儿来占位置啦。 ☆.第三百七十二章 介绍 满宝第二天起床时就听到大院里一片热闹,她洗漱好后背着小书箱好奇的走过去。 站了二十来个妇人的大院安静了一瞬,然后巨眼熟的大柱媳妇就上前一把握住满宝的手,乐道:“满宝姑你醒来,你快来看,这些都是来干活儿的,你看能留下吗?” 大家都目光炯炯的看着满宝。 满宝吓了一跳,看到里面眼熟的大亮媳妇,就问道:“大亮媳妇,你也要来小农庄干活儿?” “不不不,”大亮媳妇连忙摇手道:“我家的地够多的了,要来的不是我,是我婶儿。” 她拉了一个瘦小的妇人上前一步,笑道:“满宝姑,您别看我婶儿长得小,其实她力气大着呢,活儿干的也利索,您不信,这半天只管使唤,不好您再退。” “我嫂子也不错,从小就下地,谁还不会种地……” “我姨也不错……” 院子里一下就闹哄哄起来,满宝这才知道,这二十来个人里只有十二个是来干活儿的,只是有本村的亲戚领着而已。 满宝松了一口气,这人也不是很多。 钱氏连忙拦住大家的话头,笑道:“这事满宝一人也拿不定主意,不如这样,让满宝带你们去白家见白老夫人。你们不知道,这请人的事是白老夫人做主,工钱也是从那儿出多。” 小钱氏闻言便去厨房里包了一张烙饼,又打了一个鸡蛋进碗,撒了一把葱花和盐后用开水冲了鸡蛋水,直接倒在竹筒里。 小钱氏把两样东西放进满宝的书箱里,道:“去了学堂在吃,别进小院,在门外吃完了再进去,免得熏着先生。” 满宝“哦”了一声,便直接领着大家去白家。 大家都是第一次出来打工的,心里很忐忑,就是领着他们来的七里村的村民都很忐忑,于是忍不住挤到满宝身边问她,“满宝姑,这雇工有啥特别的要求吗?” “没有,”满宝道:“就是要会种地,勤奋,还得听话。” 她想了想道:“就跟种自家的地一样,只是庄头不叫休息的时候不能偷懒,到了中午白家会提供午食,躲过了最热的午时就开始干活儿,等吃了晚食再干半个时辰左右就可以回家了。” 满宝好奇的问她们,“你们是要回家住,还是在这儿住?” 妇人们紧张起来,“还得在这儿住?” “当然是回自个家住比较好啦,”满宝也觉得她们人太多了,房子可能装不下这么多人,于是道:“就是怕你们家太远,来回不便,所以可以住在这里,但我们只有一间泥房,你们得许多人挤在一起,所以能回家住就回家住吧。” 大家一听,放心下来了,大柱媳妇笑道:“满宝姑不用操心这个,大不了让她们住亲戚家,这也不是很难的。” 过了河再往前走一段就是白家了。 满宝直接敲开门,白善宝刚好要出门,碰见她惊奇了一下,“一大早,你来我家干嘛?” 满宝指着身后的人道:“他们是来应聘的,快让刘奶奶出来看看能不能雇。” 白善宝这才注意到她后面还站了一群人,他扭头对门房道:“去告诉老夫人吧。” 门房应声而去。 一群妇人看到白善宝,一时动也不敢动,场面立时安静下来,大家都静静地站着。 白善宝站在一旁和满宝说话,“昨晚先生布置的作业你做完了吗?” 满宝苦恼的点头,“我都困死了,掐了自己好几下才写完的。” 白善宝就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只有我是这样的呢,不知道先生今晚还会不会布置作业。” “那中午回我家拜一下天尊老爷?” 白善宝道:“子不语怪力乱神。” “有所寄托还是好的,别的不说,心里舒坦了不是?” “你愿意走上两三刻钟回来,再走两三刻钟去地里,就为了拜神那就去吧。” 满宝想了想后道:“天尊老爷无处不在,我在野外拜他也是可以的。” 白善宝:……“ 刘嬷嬷很快出来了,看见两小孩儿还背着书箱站在门口,就笑道:“少爷,满小姐,你们上学去吧,这些人交给我就好。” 满宝便和白善宝一起走,妇人们脸上都有些不安,大柱媳妇忍不住小声的叫住满宝,“满宝姑,这……” 满宝安抚她们,“你们放心吧,刘奶奶很好的,只要合适,自然会把你们留下来。” 刘嬷嬷对她们露出和善的笑容,道:“诸位不必忧心,我们老夫人想见一见你们,只要是会种地,又不懒的,合适的我们都会留下,你们跟我进去吧。” 妇人们微微放了一点儿心,忐忑的跟着刘嬷嬷进门。 而满宝则跟着白善宝去学堂。 到了学堂外,满宝没进小院,而是找了块干净的石阶坐下,把她的早食拿出来。 白善宝也不急着进去,坐在她的身边看她,“你怎么不吃早饭?” “她们来得太早了,我刚起床呢,她们就在院子里等着了。” 满宝将竹筒打开,喝了一口还热乎乎的鸡蛋水,这才把荷叶包着的温热烙饼拿出啃了一口。 白善宝看着她吃,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 满宝便扯了一半给他。 白善宝就坐在她身边一起吃,一边吃一边道:“你大嫂的手艺真好,自从学堂不开以后就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饭菜了。” 满宝道:“你晚上来我家吃饭呗,晚上我嫂子肯定也是烙饼,还会煮鸡蛋。” 白善宝想了想便点头,“好,我去你家吃晚食。” 白善宝从自己书箱里取出一包点心,和满宝分享了好几块,等大家吃饱喝足,又坐着休息了一下,白二郎这才打着哈欠萎靡的走过来。 他背着书箱,一直走到学堂跟前才看到排排坐在石阶上的人,他努力的睁开眼睛,问道:“你们干嘛呢?” 满宝道:“我们说在等你,你信吗?” 白二郎面无表情的道:“不信。” 白善宝就和满宝一起拍拍屁股起身,“那还说什么,我们进去吧。” ※※※※※※※※※※※※※※※※※※※※ 作家的话 七点了,外面的太阳才下到山下,落霞还铺着半边天空,好漂亮 ☆.第三百七十三章 路过(给书友锦衣卫:蓉蓉的打赏加更) 十二个人,刘氏全部留下了。 有胆量这时候找来的,刘氏便多高看了她们一眼,所以只要她们没有过分的要求,为人又还老实,肯干活儿她就留下。 至于种地,那是根本不用考察的,随便在里头抽一个问,谁没种过十几二十年的地? 都是小小年纪便下地,出嫁后也管过家里的地的,所以对种地,对农时,大家都熟得很。 所以等满宝他们早课结束,将自己写好的字上交后,到地里一看,田间地头就多了十二个妇人,她们正在积极的撒肥,撒种子。 三头牛开的行一下就被抢光了。 白庄头不知道从哪儿拖出一把犁具来,点了三个大男人去拉犁和扶犁,这才勉强够大家种。 犁出来的地都不够他们种,满宝他们当然不会再去凑热闹了,一起坐在四处敞开的草棚里看着。 春风吹着,前面是给他们种地的雇工,白善宝觉得惬意得很,于是从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白二郎已经躺在木板床上睡上回笼觉了,跟来的下人从一个竹筐里拿出小被子来盖在他身上,也蹲在草棚边上打瞌睡。 满宝则是靠着床闭目逛了一圈系统,这才将意识拔出来,见白善宝在看书,便也从自己的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杨和书满头大汗的提着长袍走到附近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孩子四仰八叉的躺在木板上睡觉,另外两个孩子一人捧着一本书坐在一旁,或盘着单腿,或晃着两条腿的看得津津有味。 杨和书就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干脆走过去,到了跟前才看到蹲在草棚外的大吉和已经靠着门口木桩子呼呼大睡的家丁。 大吉站了起来,戒备的看着杨和书。 杨和书顿了一下,然后对他笑着点点头,这才看向正侧对着看书的俩人,“两位小友怎么在这儿看书?” 满宝和白善宝一起看过去,咦了一声,见他一身书生打扮,便好奇的看着杨和书问,“先生从哪里来的?” 杨和书顺势走进草棚,笑道:“在下是要从白马关镇回县城,听说这边有小路走着比较快,所以就过来了,谁知路上迷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请问两位小友,这是哪儿?” “这是七里村。”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都有些怀疑的打量他。 杨和书任由他们打量,好奇的看了一眼他们手上的书后笑问,“你们怎么在这儿读书?” 他的目光扫了一眼他们身上的衣服,发现白善宝和白二郎身上的衣服好一些,是细棉布,家里条件应该还可以,主要是能念书。 满宝身上的衣服差一些,但也是棉麻,家境应该也不差,主要是女孩儿也能读书吗? 这一会儿,杨和书已经看到放在一旁的三个书箱了,看那大小,很显然是属于三个孩子的。 白善宝和满宝还是很知礼的,虽然对杨和书的说法表示怀疑,但还是请他坐下。 主要是,从白马关镇抄近道去县城,怎么走也走不到他们这儿吧? 杨和书坐在木板的另一边,笑吟吟的看着俩人,态度很和善,跟在他们后面走进来,靠在白善宝不远处的大吉便没说话。 满宝指了外面正在劳作的人道:“我们的地在耕种,所以我们来看着。” 杨和书一呆,显然没想到是这个答案,他问道:“你们家的大人呢?” “也在地里劳作呢,可忙啦。”满宝道:“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地,总不能老是让家里帮忙。” 白善宝深以为然的点头,虽然他们不请老周家的人,但只要他们有问题回去问他们,他们就会哗啦啦的来帮忙,又不要工钱,次数多了,白善宝也很不好意思的。 本来便说好了,人力是他出的。 杨和书挑眉,“你们的地?这是家里分给你们的?” 白善宝点头,“家里让我们经营看看,或许能有大收获呢。” 这样的教育方式杨和书并不陌生,但用地来培养弟子的,还让家中弟子到地里监工的还是第一次看到。 杨和书哈哈大笑起来,道:“你们家的大人倒是想得开,竟也放心把地交给你们,就算要历练,也应当再等你们长几岁吧?” 白二郎被杨和书的笑声惊醒了,从床上蹦起来,眼睛还紧闭着,手却挥舞道:“我种地,我种地,你们别追我……” 满宝和白善宝扭头去看白二郎,都目露同情,一个去拍他的背,一个去抓他的手,特别温和的安抚道:“师弟别怕,没有妖怪追你。” 一个则道:“师弟别担心,回去我就和堂伯说你今天可勤奋啦。” 白二郎这才勉强睁开眼睛来,看见俩人,又听到他们的话,反应过来后就怒了,一把推开他们的手道:“梦里就是你们这两个大坏人在追我。” 满宝和白善宝不高兴了,“我可是你的师姐(师兄),怎么会是坏人?” 白二郎哼哼的扭过头去,看到坐在一边的杨和书,吓了一跳,问道:“这是谁,看着也不像是来打工的呀。” “是路过的,”满宝这才想起来问,“还不曾问过先生名姓呢。” 杨和书笑道:“在下姓杨,二字和书,不知道三位小友叫什么?” “我叫周满!” “我叫白善!” 白二郎也连忙跟上,“我叫白诚!” 杨和书惊讶了一下,看了一眼满宝后笑道:“你们不是一家的呀。” 满宝点头。 “那这地是谁家的?” “现在是我们三个的,”满宝道:“要是不小心亏本,还亏得很厉害了,那就是我家的和他家的。” 满宝指了指白诚。 杨和书便知道了,这个爱睡觉的小胖子便是白老爷的二儿子了。 不过周家? 他记得七里村很多人家都姓周,家境最好的应该是村长一家,肯让女孩子读书,还大方的拿出地来教养女子,看来是一开明之家呀。 杨和书高兴的一笑,正要问话,满宝已经先他开口了,“杨先生,你是做什么的?” 白善宝和白二郎也好奇的看着他。 杨和书微微一笑道:“我是读书人,来此历练的。” 满宝和白善宝又对视一眼,齐声道:“那你是不是想问我们民情呀。” 还未来得及开口的杨和书:…… ※※※※※※※※※※※※※※※※※※※※ 作家的话 今天去翻了一下打赏的评论,这才发现漏了好几个书友没加更,有书友Gail,萍水相逢,雪*花,呦呦鹿鸣,嗯,打赏加更还欠四更 看来七月是个适合码字的月份啊 ☆.第三百七十四章 考察民情 杨和书僵硬的点头,挤出笑容道:“考察民情,这也是先生给我布置的课业之一。” 满宝和白善宝都殷勤的点头,表示理解,然后就表示,他随便问,他们肯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虽然进行得很顺利,应该说他一路走来就没这么顺利过,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办? 唯一正常的应该是白二郎了。 他有些无聊的听着他们说话,爬到自己的书箱边,从里面拿出两包点心,打开来自己拿了一块,然后放在中间让大家吃。 杨和书问了去年的收成,本来还以为三个孩子不会知道,毕竟这是大人才知道的事,而且就是大人,大多也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以他走过的村子来看,大家最多能说出“最好的一块地比去年略差些,收了两袋子的水稻,差的,那是颗粒无收”这样的话。 但满宝和白善宝不是,俩人竟然能说出具体的数量,比如,去年夏收时,七里村麦子收获最高的一块地是老周家的,一共收了两石半,最差的,嗯,收了一束麦子,打下来连种子都没回来。 水稻最惨,收获最高的一块地是村长家的,有两石,最差的也是颗粒无收,大家都不稀罕去地里收割的那种,但想到来年可能的艰难日子,还是去带着稻壳的给割了回去,碾成糠也好呀。 满宝甚至还有前年的数据,俩人在书箱里翻找了一下,还把做好的平均亩产给杨和书看。 当然,这只是七里村里满宝暂时收集到的数据,不包括白老爷家的。 但白老爷家的数据白二郎有啊,当然,本来白二郎是没有的。 但白善宝和满宝一起逼着他去问他爹,他爹不知道就去问家里的管事,于是他便也知道了。 当然,他是不会记得这么多数字的,他就记住了一个最大的数字。 因为满宝和白善宝说了,他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超越这个最大数字。 杨和书愣愣的听着他们说,半响才问道:“你们不是在上学吗,怎么有空做这样的事?” “我们先生听说我们要做这样的事就给我们时间,还指点我们要多问些人,多记数字,再算成均和呢。” 白善宝点头,“这均和就是先生给我们算的,数字太多了,满宝总是算错。” “明明你也算错了。” 白二郎生怕俩人又打起来,他们打架,他要是拦着违背本心,要是不拦,回头还得被老爹教训,于是连忙把手伸到中间道:“行了,别吵了,我们术数学得慢,这么长的数字,本来就很难算。” 满宝道:“一点都不难,都是粗心闹的。” 白二郎不想理她了,自庄先生在他们面前算过一次均和以后,满宝和白善宝就学会了,只有白二郎学不会,加倒是没什么,可是均和,好难啊…… 杨和书低头看着那些数字,暗暗将数字记在心上后问,“这样一来,村里岂不是很缺粮?” “是啊,”满宝忧愁的道:“好多人家就是农忙的时候也只能吃稀的,村里有几乎已经开始吃七分糠,三分面了。我爹说,我们要是不节省粮食,等冬小麦收前,也给我们吃米糠。” 杨和书看着满宝,“你家都读得起书了,竟然还如此艰难吗?” 满宝点头,“可不是吗,我家很穷的,不过比我的同窗们好一点儿,他们年前就被家里人领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上学呢。” 白二郎插嘴道:“我想他们了,他们好久都没来找我玩儿了。” 白善宝:“他们也是要下地干活的好不好,现在是农忙呢。” 杨和书张嘴正要继续问,结果白二郎问道:“我看我们的麦子快种完了,再有两天就差不多了,我爹说,过两天恐怕天气会冷,种下去的麦子得经过一次寒潮才能长得好,那我们的豆子啥时候种?” “不知道,看我爹,”满宝道:“我家要是开始种了,我们就开始种。” 三个孩子虽然看了两三本农书,但对农时的把握还是不好,所以只能看村里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 尤其是老周家,满宝觉得,种地这种事跟着老爹做是不会有错的。 “那什么时候种果树?”白二郎最关心的是这个,“我记得谁说过的,种豆子的时候能种树。” “我说的。”满宝举着小手道:“按理来说,时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那会儿已经回暖,豆子长得快,果树应该也容易存活。” “可是我想等麦子种完就种果树,早一天种不是能早一天吃到水果吗?” “会冻死的。”白善宝道:“堂伯说只给我们四十棵果树苗,冻死就没有了。” 白二郎立即不说话了。 杨和书立即瞅准时机插话,“那你们想朝廷拨赈济粮吗?村民们有了赈济粮日子会不会好过点儿?” “当然啦,”满宝最先回答,“我们每一天都盼着朝廷拨赈济粮。” 杨和书就笑眯眯的问,“那你们觉得这个标准应该怎么来,你觉得你家需要领赈济粮吗?” 满宝想了想后道:“我家要是吃糠了,那就要领,我不喜欢吃糠,没什么味道,不好吃。” 从同窗那里吃过混杂了糠的馒头的白善宝和白二郎也纷纷点头,“不好吃。” 杨和书就看着俩人,笑问,“那你们觉得你们家也要领?” 白二郎道:“我家不用,我家有钱。” 白善宝也道:“虽然去年遭灾了,但日子还过得下去,所以我家也不用。” 满宝点头,“除了他们两家,我们村谁家都应该用得着领赈济粮。” 杨和书,六十来户呢,这人可不少。 因此他道:“赈济粮只能给最困难的一群人,你觉得你们村最困难的是谁家?” “村尾的周五婶家,她家好穷的,才出正月就掺了一半的糠吃了,还有我们隔壁的癞头哥,哼哼,他们家现在是最穷的,还有周虎哥家,我上次去看二禄,二禄说他们家快没粮了,现在粮食都是留给虎嫂子和三寿吃,他们吃的是野菜和米糠糊成的团,真的好难吃啊。” 杨和书见满宝如数家珍一般,加之之前的对话,也知道她才是对七里村最熟悉的,便着重问她,“为什么这三家最穷?” ☆.第三百七十五章 新县令 “周五婶家比较穷是因为周五叔很久以前就没了,大勇哥和二义哥以前生病要花很多钱,周五婶就把周五叔的地给卖了,只留了四亩。“ 满宝打小跟着小钱氏,这类八卦知道的不要太多,白善宝和白二郎都听得津津有味。 “等到大勇哥娶媳妇没钱,周五婶就把剩下的四亩地也给卖了,给家里起了房子,又娶了媳妇,好在大勇哥那时候分了丁田,”满宝道:“不过等到二义哥要娶媳妇,周五婶又从大勇哥那里拿了四亩地来卖……” 杨和书 amp;众人:…… 满宝嘿嘿一笑,乐道:“当时村长还找上门去把周五婶骂了一顿呢,说他们好逸恶劳,只想着卖地,以后没东西留给子孙,只有越过越穷的份儿。然后周五婶就不敢卖地了,但日子也过得不好。” 癞头家就好理解了,“他是赌的,以前他家日子比我家的还好,我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吃晚食,他们家就飘过肉香,然后我肚子就好饿,我娘就让我大嫂给我煮鸡蛋吃……” 满宝道:“他赌钱,既不记吃也不记打,一年多的功夫就把家底给赌光了,然后他就把我小侄女给卖了,还叫来收钱的人打断了一条腿,现在只要有钱了还去县里赌钱呢,我觉得赈济粮不应该给他,但得给他老爹和他儿子。” 杨和书皱眉,这可不好操作。 “周虎哥家,”满宝“唉”的一声。 白善宝和白二郎也跟着“唉”的一声。 杨和书就好奇的问,“他们家怎么了?” “周虎哥家里以前可有钱了,是除了村长家里最有钱的。” 杨和书早在满宝说村长去骂周五婶时就知道她不是村长家里的了,没想到竟然也不是第二好的人家吗? 杨和书问,“他也赌钱?” “周虎哥才不赌呢,只是虎嫂子去年难产,现在还得吃药呢,一下就把家底给掏空了,唉~~” “唉~” “唉~” 杨和书看着垂着脑袋的三个孩子,觉得那叫周虎的在村里人缘应该不差。 他沉思道:“一场病便能让一个稍富裕的家庭倾家荡产呀。” “可不是吗,所以我爹常说,有啥不能有病,我们要是敢去河边玩儿,或是淋雨,回去就一定会被揍一顿。” 杨和书笑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满宝精神一振,乐颠颠的道:“我爹叫周金,我家可穷了,你可要记住了喲。” 杨和书笑容一僵,问道:“为什么要让我记住?”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连忙道:“没什么,没什么,你只要记住就行了。” 杨和书就揉了揉额头,问道:“你们猜出我的身份来了?” 满宝眼睛亮晶晶的,问道:“你什么身份?” 他什么身份? 杨和书定定的看了满宝一会儿,见她眼睛晶亮,并不心虚,而一旁的白善宝也满怀期待的看着他。 只有白二郎一脸懵懂。 他便忍不住笑道:“也没什么,就是罗江县新到任的县令而已。” 他问满宝和白善宝,“你们见过我?” 他到任也有二十天了,满宝他们在街上不小心看到他也是有的。 谁知道满宝摇了摇头道:“没见过。”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她,问道:“那你们是猜没猜出我的身份?” “反正你一定是官,”白善宝道:“除了官和将要当官的人,谁还去体察民情呀。” “为什么我一定是官?” 这下换满宝说了,“你一看就是读书人,还是细皮嫩肉的读书人,像你这个年纪的读书人,出门在外不是当官就是游学,你要游学,光明正大的告诉我们呗,还找了个迷路的借口,从白马关镇去县城,再怎么抄小道也抄不到我们这儿来呀。” 最主要的是,杨和书的表现太像他们曾经看过的一本《微服私访记》了,虽然是话本小说,但她和白善宝都觉得故事很好看。 本来以为那里面的故事都是杜撰的,毕竟贵人出场怎么可能不前拥后簇,比如傅县令。 反正满宝见他的时候,他的身边都跟着很多人,不是官吏,就是他的下人。 可看到杨和书的那一刻,满宝就觉得,并不是世上的官都和傅县令一样的,就好比人与人也是不一样的。 原来系统里的话本还是靠谱的。 杨县令显然对当地还不够了解,并不知道为什么从白马关镇去县城抄近道就不能过这儿。 不过…… 他上下打量三个孩子好一会儿,他们年纪都不大,这得多调皮才能摸清附近村子到白马关镇和县城的小道? 他并不知道,满宝、白善宝和白二郎有过一次迷路的经历,之后他们曾经琢磨过要怎么去白马关镇,加上跟着当时服役的劳工混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家长里短啥都说到。 听说他们是迷路找过来的,当时就把自己知道的路数了一遍,满宝为了找一些没见过的植物,还曾经好奇的拉着周四郎去走过好几条小路,只是没找到什么稀奇的植物就是了,倒是捡了不少的木柴。 连白二郎都被动知道了好几条小路,当然,他是不会去走那些小路的,得要双腿走也就算了,还没休整过,到处是坑洼和草木,一点儿也不好走。 白二郎低头看了一下他们的鞋子和裤子,也道:“你一定不是走小道儿的。” 连看着最笨的孩子都这么说,杨和书只能尴尬的一笑。他不再继续这一个话题,笑着问三人,“我看你们雇的人不少,你们的这一块地有多大?” 满宝就站在木板床上,甚至小手一划拉,道:“那边看不到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一共一百二十亩,还有我们后头这座山也是我们的。” 杨和书看了一眼他们后面的那座山,只见上面树木茂密,杂草丛生,忍不住问,“这山你们是和里长买的?买了有什么用?” “不是买的,是我四哥的口分田。” 杨和书微微瞪眼,“口分田,怎,怎么是这样的山?” 满宝则稀奇的看着他道:“口分田不是山还能是啥,我们村里的口分田都是山,看到那边的那片山没有,我们村的大部分口分田都在那儿,我爹、我大哥和二哥的山分得最好,就在村子里或附近。我三哥和四哥就比较惨了,分了这么远,等到我五哥,估计要分到和大梨村附近去了。” ☆.第三百七十六章 贷款吗 满宝好奇的问杨和书,“你家那边的口分田不是分山吗?” “……不是。”他斟酌的道:“分的是荒地。” 满宝便表示同情,“荒地比山还不好呢,你看这一片山脚下的荒地,也被划给了我哥,上面全是成片的石头和杂草灌木,山上的树木可以当木柴,好树还能拿来做房子,做家具,做农具,但这片荒地基本没啥用。” 杨和书张了张嘴,想说他说的荒地不是这样的,而是可以耕作的。 但作为新任的县令,他觉得不能挑起治下百姓的不平,于是沉默不言。 他调节了一下情绪,问道:“那你们的桑麻种在哪里?” 一般来说,口分田土地会比较贫瘠,如果劳力足够,就会种些豆子,不够则多数种桑麻。 白善宝道:“这儿不种桑,只种麻。” 满宝点头,“在地头,山脚下种麻,就差不多够自家用了。” “麻并不值钱,为何不种桑呢?” 满宝眼珠子转了转,她并没有收录过桑树,甚至连蚕虫都没见过,只在农书上见过描写,先生也说益州一带的百姓多种植桑树。 蜀锦在天下都是有名的。 只是他们这里偏僻,只个别地主人家会养桑蚕,也多是只供自家所需。 说到底还是因为山多地少。 这是先生说的。 杨和书却是才来的,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只觉得前任县令和当地的里正在胡闹,从没听说过把山分给百姓做口分田的。 那不是朝廷的吗? 不过这不是最要紧的,杨和书问道:“你们不养蚕,那每年要交的绢哪来的?” “我们不交绢,我们交的是布和麻。”满宝每年都要给老爹算家里要交的调,对这些熟得很,她道:“一人交二丈五尺的布和三斤麻。” 杨和书就揉了揉额头,问道:“那你们要用绢,岂不是只能从外地买了?” “我们为什么要用绢?”满宝稀奇的看他,“我们家只用绵,像我的衣裳,就是用绵和麻织在一起,这样就很轻柔了。” 杨和书就看向白善宝和白二郎。 白善宝道:“我家的家业主要在陇州,棉麻桑都有种。” 白二郎则道:“我的衣服都是我娘做的,我娘有。” 杨和书就蹙眉道:“还是应该种些桑树,蜀锦可是很有名的,你们沾上一些边就能挣不少钱了。” 一听说挣钱,满宝就精神一振,问道:“蜀锦怎么做?” “首先得种桑树,然后养蚕,待蚕吐了蚕丝再纺织成锦缎,一匹蜀锦可是能卖三千钱以上,最好的,千金难求。” 满宝“哇”的一声,“一匹蜀锦能换一头牛!” 这个换算让杨和书愣了一下,反应过来问,“你想买牛?” 满宝连连点头,“我们一里只有一头牛,等轮到我们家,春耕都快要结束了,要是我家能自己买一头牛就好了。可惜去年遭了灾,现在刚开春,冬小麦的收成还未定,我爹不敢把家里的钱拿出来用,可抠门了,家里这么忙,也不舍得买肉吃,只给吃鸡蛋。” 杨和书:“……去年朝廷不是免税了吗?” “是呀,但家里还是没多少存粮。” 杨和书迟疑的道:“可我听你的意思,你家的情况在村里似乎还不错?” “是呀,去年我家的小麦还行,所以收成比别家的略强些。” 杨和书便沉默,如果满宝家这样的情况还算好的,那别家的更不必说。 一路走来,杨和书也了解过去年的收成,都说不好,现在已经开始混着糠吃了。 但现在春耕才开始,等麦种下后,过了一波寒潮,就该种豆,也要撒稻种了,等豆子种完就可以收冬小麦,然后准备插秧了。 这一件扣着一件,要是只吃糠咽菜,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呀。 杨和书对满宝笑问,“你们能领我到村里走走吗?”现在快到吃午食的时间了,他想看看村民们都吃些什么东西。 满宝挥手道:“你现在回村没用,大家都在地里呢,你找人也只能找到孩子和老人,我带你去地里吧。” “吃午食也不回家吗?” “不回,”满宝道:“带着地里吃就行,省时省力,干嘛要回家。” 白善宝便也跳下木板要跟着。 白二郎一看,也立即背了自己的背篓跟上,他也要去玩儿,不要留在这里监工。 这一片劳作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在大湾和小湾那边,那里的地才是最好的。 因为去年的水稻太惨了,今年大家下意识的多种小麦,减少了种植水稻。 大家往七里村而去,走到大湾附近的时候,便看见田地里劳作的人,星星点点缀满了这一片田地。 杨和书忍不住停下脚步,这里的人跟刚才他看到的劳作不一样,倒是和这两天看到的差不多。 都是用人拉犁,光拉犁扶犁就最少去了两个劳力。 如果家里有两个成丁还好,一个拉犁,一个扶犁,不然,就只能妇人扶犁,后面则跟着一群孩子在劳作,这样的效率可称不上高。 如果有牛…… 杨和书问满宝:“一头牛要三千钱?” “多一点儿,不过也不好买,”满宝既然想买牛,自然是和刘氏打听请出来,她道:“牛市那里的牛好少,衙门调过来的也不多,也就刘奶奶厉害,可以一次买来三头。” 杨和书点头。 问道:“要是有牛,你家买不买?” 满宝纠结,“我爹不肯这时候花钱。” 杨和书知道她父亲在担忧什么,思索了一下道:“要是衙门愿意先赊欠呢?” 满宝眼睛一亮,问道:“还能这样?那要利息吗?” “你还知道利息?” “当然知道了,我还知道高利贷呢,赌场的人最喜欢放高利贷了,他们都是坏人!” 杨和书点点头,“放印子钱是犯法的,不过民不告官不究,衙门和赌场不一样,自然不会要高利息,不过还是要有一些的,不然岂不得争抢?到时要给谁,不给谁呢?” 满宝开始扒拉自己的小金库,问道:“什么时候还,利息几何?” ☆.第三百七十七章 有条件(给书友“Gail”的打赏加更) 杨和书思索了一下,从脑海中找出了一些先
相关推荐:
山有木兮【NP】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乡村桃运小神医
猛兽博物馆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树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