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令一起进店吃早食。 特别是附近同样开店的邻居,这几乎是一种习俗,为了以后更好的相处,人家新开店,只要主人家还和善,大部分都要上门贺喜一两声的。 而对于老周家这样开饭馆的,他们更喜欢了,因为打探内情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 不仅附近的非同行会上门,同行也会暗暗的派人上门来吃一顿,好打探虚实。 而才上街的人看见铺子里这么多人,一看又是新店开张,便也忍不住好奇进来买些东西吃。 不错,我罗江县的人就是这么爱凑热闹。 反正吃谁家的早饭不是吃呢? 就是因为这样,开张第一天竟然是意外的忙碌,本来他们家的人够多了,只是第一次做生意,人手虽多,却也手忙脚乱的,一直到老周头和钱氏带着几个孩子来到。 他们天没亮就开始出门,所以才能来的这么早,见店里乱糟糟的,这桌定下的东西却是端给了那桌,大头和二头站在柜台后收钱,也是满头大汗,倒不会算错,就是不记得人家吃了多少东西。 钱氏一看这样不像话,便皱着眉头对乱窜的周喜道:“你和你二嫂回厨房里去,一心只管好厨房里的事,外头不用你们管。” 又对正给人端盘子的周四郎和周二郎道:“你们两个到柜台那儿去,老二收钱,记不住人和东西就让他们先付钱,老四把人领着去坐好,大头,你帮你二叔,二头,你去收拾桌子,和你大伯三叔五叔六叔从厨房里把东西都端出来,招呼好客人。” 钱氏这么一分派,大家便有序多了,虽然还是忙乱。 钱氏前后走了一遍,对满宝道:“你去柜台那里帮着你二哥他们,他们记性不行,你得把人记住,别让你四哥他们把早食送错了地方。” 满宝应下。 三头和三丫四头也被派出去收拾桌子了。 这样的事并不难,他们在家里也经常做的。 满宝的记性是一向好,而这两年更好,且心算还快,客人刚把单点完她就算好了钱,于是告诉周二郎。 还满头大汗掰着手指头算的周二郎松了一口气,立即报给客人听,然后收钱。 这样一来,速度便快了不少。 满宝看着付了钱的客人被大头引到一张桌子上坐下,记下了他的位置,在大哥他们叫着菜名端出来时,她便指了位置给他们看。 这样一来,不过一刻钟,店里便有序起来,不像一开始那样吵闹了。 坐在店里吃饭的客人也感受好了许多。 坐在二楼的杨和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目光最后落在了正站在后院入口处的钱氏和站在柜台后的满宝身上,他忍不住微微一笑,转身拿起筷子夹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 一旁的万田看了自家少爷一眼,果断的把目光移开。 但杨和书却还是看向他笑道:“我总算知道周满这孩子像谁了,我就说嘛,那周金看着也不似很聪明的人,她那几个哥哥,虽有精明的,但还差了少许,今儿一看,原来是女儿肖母。” 万田只能点头,“那位周太太看着是很果决厉害。” 早食的时间慢慢过去,老周家的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还有不少的人是直接买了东西就打包走的,所以速度很快。 除了二楼上的那一桌贵客外,一楼大堂里的客人慢慢走光。 老周家的人几乎累瘫在凳子上,于是大家成功的把二楼上的贵客给忘了。 满宝则是不知道二楼上还有人,见客人都走光了,就大松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道:“可真累啊。” 大家深以为然的点头,周大郎道:“比犁地还累,这生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才说着话,两个人冲进了店铺,大家还没来得及看清人影便哀嚎一声,周六郎忍不住叫出声,“不想有客人了呀。” 叫老周头一巴掌给拍在了脑袋上。 “你们这是怎么了?”冲进来的白善宝见他们都瘫坐在凳子上,忍不住瞪眼,“有人来捣乱了?是谁,我让大吉帮你们。” 看清是白家的两位小公子,大家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纷纷道:“没有,没有,今日一切顺利。” 小钱氏揉着手臂问道:“小公子,你们吃早食了吗?” “已经吃过了,”白善宝笑吟吟的让大吉将两份贺仪送上来,“这是家祖母和堂伯准备的贺礼,祝大嫂生意兴隆。” 小钱氏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接过贺礼道:“多谢小公子,多谢老夫人和白老爷,午食便在店里吃吧,现在你们和满宝先去玩一会儿,若是肚子饿了就告诉我。” 白善宝笑着应了一声,走到蔫了的满宝身边,问道:“你们这是怎么了?” 满宝:“累的,真是太累了。” 白善宝就挠了挠脑袋问:“可有需要我帮忙的东西?” “有呀,帮我把钱数出来吧,我记个账,看看早食卖了多少钱。”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下午一点左右 ☆.第五百十八章 计划 此时离午食还有一段时间,饭馆里便没了人,大家休息了一下便开始干起活儿来。 在钱氏的安排下,周大郎他们去挑水的挑水,采买食材的采买食材,因为今天客人出乎意料的多,昨天带来的菜蔬以及今天买的肉不够用了。 剩下的人,洗碗的洗碗,收拾桌椅的收拾桌椅,小钱氏则带着周喜和何氏等人负责厨房里的事。 要做馒头,要醒面做面条…… 满宝几个小的则将今天收到的钱都拿出来,一枚一枚的串起来,一百个一串,十串一吊。 他们卖的吃食不贵,且寻常百姓家多是用铜钱,所以并不会收到银子。 大家串铜钱也串得很愉快,大家一边数着钱一边说闲话,二丫从后厨记了账目过来,“小姑,你看,这是今天大伯母她们用去的面粉数量和菜蔬,昨晚我便算了一下,一笼包子大概要面粉……” 二丫算出来了一个大概的数量,又道:“今天一大早做的两桶豆花也都卖出去了,那豆花就是我勺的,我数了一下,一桶约有六十碗……” 满宝将此记下,算了一下大概能卖出去多少钱。 白善宝看了一眼道:“差的似乎有些大,这是怎么弄的?” 二丫叹气道:“今儿奶奶和小姑还没来的时候店里太乱了,有好些吃了没付钱就走的,也有些收错了账的。” 满宝皱着眉头道:“这样不行啊,现在我们家人多还这样,等过两日我们回去了,那大嫂他们岂不是更忙不过来?” “我看别的饭馆人也多,却井然有序,并不需要很多伙计,”白善宝道:“你们或许应该去看看别家的铺子怎么做,然后安排学着安排,一开始自然会手忙脚乱,毕竟不熟,但做上几天应该就熟练了。” 满宝一想也是,“我知道他们是怎么安排的,柜台这里一般就一人,跑堂的两个,厨房那里就不知道了。” 杨和书便坐在二楼听他们在楼下讨论得热闹,总算是吃饱喝足,将筷子放下。 “多少人吃了多少亏才琢磨出来的法子,因为他们读过书,略一想便能轻易的从别人那里学过来。”杨和书摇头叹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啊。” 万田不说话。 杨和书很忧伤,“明明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大家怎么就不爱读书呢?” 楼下的人总算是听到了杨和书说话的声音,这才想起来,县太爷还在楼上呢。 满宝将数好的钱和记好的账簿放到抽屉里,便和白善宝他们一起上二楼,“杨大人,你是在劝学吗?” “是啊,”杨和书给自己倒了一碗水,道:“可惜我从年前劝到年后,也没多少人愿意读书,更别说考入县学了。” 他再度看了一眼白善宝,问道:“你果真不考虑来考县学吗?若你县学的成绩好,我可以向府学举荐你,到时候你可以直接入府学,都不用考试。” 白善宝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还是摇头道:“多谢大人,我还是想自己去考府学,我年纪还小,我觉得我总能在十四之前考入府学的。” 杨和书一听便知道他自己有计划,他感兴趣的问道:“你是怎么打算的?” 白善宝道:“我和先生谈过,十四之前应该能考入府学,进学两年后看有没有机会考入国子监学,入冠之前能参加科举试就行。” 杨和书便抚掌笑道:“不错,不错,以你的才智,入国子监应该没问题,对了,你打算考太学,还是四门学?” “当然是太学了,”满宝看向白善宝,“国子学上不了,太学总是可以的吧?” 白善宝对自己虽然也挺有信心的,但先生总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很谨慎的道:“我会努力的,但太学也只取五百人,我未必就能考入。” 杨和书却对他很有信心,现在白善宝年纪还小,学识就不弱于国子学的某些人了,再年长几岁考入太学问题应该不大。 不过,杨和书垂眸想了想,也不一定,毕竟不仅国子学,太学也是能靠祖荫进学,且人数并不比国子监少。 杨和书转眼看着楼下,转开话题笑道:“你们家这铺子的位置不错,手艺也不差,以今早来看,以后生意也必定不差。” 满宝也是这么想的。 但情况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新的店铺一连热闹了两三天,然后就慢慢开始冷下来了。 每天依然有不少人进店吃饭,但数量却好似刷的一下从天上掉到了半空中。 饭馆第一次出现准备好的食材没有全部卖出去,且还剩下许多。 周大郎他们也不傻,仔细的留意了一下,才发现之前三天来他们这儿吃饭的客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城里其他饭馆的人提供的。 或许是吃过了他们家做的各种东西,了解了虚实以后,他们便不再上门了。 客人便一下少了不少。 加上一些爱凑热闹的人,他们有可能更喜欢就近买些吃食,自然也不来了。 周大郎他们琢磨到了这个点儿,便也不急了,“这做生意的,还是得看店老与否,看来明日起准备的食材要少些了。” 小钱氏点头,“让家里其他人回去吧,人既然少了,就不必耽误这么多人手在这里。孩子们也要准备去上学了。” “前头有我和老六也足够了,后头你一个人能行吗?” “一时半会儿估计还不行,我想请大妹留下。” 周大郎想了想道:“也行,大妹给你打下手。” 夫妻两就这么定下了,其他人自然是听他们的,这三天周大郎和周六郎他们也都练出来了,如今客人又不是前两天的多,应付前面问题不大。 而后厨就更没问题了,小钱氏是做惯了厨房的事的。 大家呼啦啦的回家去,老周头只叮嘱道:“像米面一类的东西,从家里拿,不够的也从村子里买,别从粮铺里买,太贵了,不划算。” 他道:“今年家里种的粮食就不往外头卖了,全留给你们做生意,至于豆子,管够,家里不够的,从村里买也简单。” ☆.第五百十九章 益州行 农家地里种的豆子有很多的用处,豆子可以煮菜,还可以做豆饭,当然,大部分时候是卖给粮商的。 豆子可是很重要的饲料,牛马皆爱吃,尤其是马,好的草料里是要掺进一些豆子的。 这样养出来的马才毛发油亮,所以以前老周家的豆子多数时候也是卖给粮商的。 只是自从小钱氏会做豆腐以后,家里的豆子便很少往外卖了,加上村子里时不时的有人拿豆子与他们换豆腐,家里的豆子便不少。 以前他们做了豆腐让周二郎拿到县城来卖生意便不错,如今直接把铺子开到县城来,做豆腐更方便了,加上小钱氏从满宝那里知道了好几道关于豆腐的做法,自己又改了一些,有关豆腐的菜品便不少,也算是钱记饭馆的一个特色。 豆子便宜,做豆腐除了耗费力气和时间外,比其他的菜更划算。 但老周家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和时间了。 做了一段时间,周大郎发现了铺子里每日需要的豆腐和豆花很多,干脆就花钱买了一口石磨回来放在铺子的后院里,每天一大早,他可以和周六郎轮流推着石磨研磨豆子。 偶尔午食过后豆腐不够,下午也可以再做一次,比之他们之前要挑着豆子到街尾的磨坊去磨豆子,还得给钱更方便。 杨县令就很喜欢吃他们家的豆腐,各种豆腐,也因此,慢慢的,钱记饭馆在县城打出了名声。 客流量渐渐稳定下来。 而小钱氏和周喜对铺子里的事也越发上手,周大郎回家农忙时,小钱氏和周喜带着周六郎便能将铺子撑起来。 加上大头几个大孩子偶尔放假休沐了也会去帮忙,铺子里便不是很忙了。 认真说起来,整个七里村可能最忙的反而是庄先生和白善宝了。 庄先生如今要带着新学生,又要加重白善宝的课业,所以很忙。 满宝也很忙,不过她的忙是隐性的忙,庄先生如今虽然还让她和白善宝上一样的课,对给她布置的作业却不会那么多,所以表面上看她挺轻松的。 奈何莫老师给她布置的作业多了呀。 以前她是快要睡觉了才抽出大半个时辰进去教学室听一下课,白日里再看一看医书就行,作业什么的也都随自己心意做或不做。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莫老师突然就加快了她的进度,老师布置了作业,她不做是会心虚的, 满宝唉声叹气的学着医术,也忙得不要不要的。 到了年底,大头大丫和二头二丫便正式从学堂里结业,他们在学堂里已经学会了算盘,也学会了简单的做账。 老周头觉得他们学的已经够用了,大头他们也这么觉得,主要是先生与他们提过,他们已经把《诗经》学完了,来年要考虑学一下《大学》了,四人翻了一下小姑的课本,又晕头晕脑的听她说了一下《大学》要学的地方,四人果决的表示爷爷说得对。 于是四人正式从学堂里结业了,同时和他们一起结业的同窗也有几个,他们陆续也学了四五年的时间,不考科举,基本上学的东西就已经够他们用的了。 老周头把四个孙子孙女叫到一起,看着他们打了一遍算盘以后,满意的摸了摸胡子,就让他们轮流到铺子里去帮忙,主要负责收钱和记账。 尤其是大头和二头,他道:“等你们在自家的铺子里做熟练了,就出去找账房的活儿干,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你们好歹学了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 二丫就兴冲冲的问,“那爷爷,我们呢?” “你们啊,就帮着你们娘把自个屋里的账理好吧。” 一旁正跟二哥学编小兔子的满宝听了立即道:“爹,可以让二丫帮娘理账。” 老周头挥了挥手道:“不用,不用,那不是还有你吗?” “可是开春我就要去益州了,那会儿家里花的钱多,我不在家里,娘能把账目记清楚吗?” 老周头差点被烟给呛着,“啥,你要去益州?” “是啊,”满宝道:“开春后先生就要带着善宝去益州考府学。” 她喜滋滋的道:“先生说要带我和白二也去见一见世面。” “那你怎么不早点跟我说?” “先生也是今儿才告诉我的,我本来说要晚上再跟你们说的。”满宝又把话题扯回来,对她爹道:“爹啊,虽然开春以后多是支出,但大嫂那里每个月都有钱进来的,数目这么大还是得记起来的好,所以让二丫帮着娘记吧。” “行吧,”老周头没太在意这个,他在意的是闺女要去益州了,他很忧心,“益州那么远呢,见世面也不用跑到益州去吧?” 钱氏从屋里走了出来,她在屋里也听到了,闻言看了老周头一眼,问满宝:“这一去要多久?” “不知道,先生说府学考试是四月,我们三月就出发,提早去熟悉一下地方,事后还要再游历一番,回来的时候估计要入秋了也不一定。” “这么久?你一个人出去我可不放心。” 周六郎立即举手,“爹,爹,让我跟着一起去呀。” 老周头就瞪了他一眼道:“你安分点儿,叫你回来是去相看的,你再跟着你妹妹出去半年,你还娶不娶媳妇了?” “我也才十七,一点儿也不急。” “翻过年就十八了!” 周六郎:“……爹,我生日跟满宝就差了几天,我们能不能不翻年就算一岁啊。” 老周头就哼了一声,道:“明天你就给我回县城去帮你大嫂的忙,你瞧瞧你,那心也不知道咋长的,你五哥十三四岁上就知道要攒钱娶媳妇了,你呢,都十八快十九了,还不想娶媳妇……” “爹,你才刚说我翻过年才十八呢,怎么就十九了?” “虚岁,知道啥叫虚岁不?” 刚满了十七岁不到两月的周六郎:……他最讨厌虚岁了。 满宝乐得咯咯的。 老周头的目光就看向她,语重心长的道:“满宝啊,你也不小了,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外头乱跑,要不这次益州你就别去了。”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九点半左右 ☆.第五百二十章 后悔(给“思倾岚语”等凑盟主的众书友加更) 满宝道:“爹,就是因为我不小了,所以才要出去看一看世面呀,我都长大了,你就放心吧。” 她安慰她爹,“这次有先生,有白善宝和白二郎,还有跟着的大吉,路上不会有事的。” 老周头忧心忡忡,“那这一趟得要花多少钱啊,穷家富路,这外出要带的钱可得带够了。” “爹你就放心吧,我有钱。” 老周头见她不心疼钱,又立即找了另一个借口,“那也不行啊,你一个小娘子跟着他们到处走我不放心啊。” 周六郎就眼巴巴的看着满宝。 满宝就指了他道:“让六哥跟我一块儿去。” “那不行,不能耽误你六哥娶媳妇。” “那还有我呢,”周四郎也是跃跃欲试,“爹,让我去照顾满宝吧。” 老周头就瞪了他一眼,老六也就算了,年纪小,心性不定想不到,他都是当爹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不稳重? 老周头哼了一声,没好气的道:“那你要是走了,万一我和你娘病了找谁治?” “有老大夫呢,”满宝道:“我前天才去看过老大夫,他现在身子都还硬朗呢。” 陆芝进门以后,满宝把他们家的两本薄薄的医书给抄了两份,自己留了一份,一份和原本送回去给他们家。 在和老大夫交流的时候,满宝很大方的将自己现有的医书也复制了一份送给老大夫。 反正百科馆内的书,花费积分复制的时候,它们会参考这个世界的排版和文字来打印。 只是可惜,她的科科不是收录书籍的系统,不然直接把这个世界的书让科科收录,再通过系统打印出来,只要有积分,她想要多少本就要多少本。 想想就是很激动呢。 老大夫收到了书,当时就跟年轻了五岁似的,本来奄奄一息看着似乎要病死的人竟然一下胃口就开了,然后人也精神了,手脚也利索了。 所以满宝觉得家里人生病找老大夫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因为她在治病这一方面未必比得上老大夫,虽然她似乎读的医书更多,从书里看过的病症也更多。 老周头找了许多的理由,发现都不能把小闺女留下后就唉声叹气起来。 晚上,钱氏就悄悄问他,“你答应孩子去吗?” 老周头很忧伤,“我还能不答应吗?” 钱氏没说话。 老周头叹气道:“以前啊,总想着这孩子乖,所以什么都顺着她,后来是看她聪明,然后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顺着她,到现在,她主意大着呢,我说不给她去,她就能听我的了?” 如果是其他的孩子,估计是跑不出他的手掌心的,但满宝那孩子不仅聪明,她手里还有钱,而且是很多钱,她想去什么地方去不了? 想到这里,老周头立即问钱氏,“满宝有没有跟你说过她手里有多少钱?” “没有,怎么了?” “你倒是问问她呀,”老周头皱着眉头道:“我想了想,这一去就得花费两个人的钱,那孩子花钱素来大手大脚,去年又刚买了一个铺子,恐怕手里的钱没那么多了,所以我们给她拿一些钱?” 老周头算术不好,钱氏却是好的,她也不算其他,就算满宝今年交给家里多少钱,就知道她今年自己赚了多少。 再算一算她买的比较贵重的东西,比如书、墨、笛子之类的东西便能知道她年底还能剩多少钱。 钱氏觉得她手里的钱一定不比他们老两口手里的少多少。 不过这话她没告诉老周头。 老周头在那里想了半天,最后道:“让老四跟她去吧,老六太小了,出门在外,恐怕撑不起来。家里的事离不开老大和老二,老三又太老实,老五嘛,他媳妇还大着肚子呢,想来想去,还是老四最合适。” 钱氏点头。 老周头决定了跟着去的人就心疼的闭了闭眼道:“从咱名下拿出二十两来给他们带着,让他们省着点儿花。对了,你可得叮嘱老四,这出门在外,别什么钱都花满宝的,他自己也得带点儿钱……” 钱氏一一记下,笑道:“你就放心吧,老四也不是孩子了,他心里有数的。” 老周头松了口,满宝就高兴的要跑去告诉白善宝他们这一大好消息。 钱氏这才想起来问,“庄先生走了,那学堂怎么办?” “白老爷请了一位先生来代教,先生说那位新先生是他的朋友,学问也很好的,每年给的束脩也都一样,让三头他们照常去念书就行。”满宝也是有可惜的地方的:“可惜先生要把小院里的书都搬走,我们以后就不好去小院里读书做作业了。” 新先生姓刘,正好和白老夫人一个姓,他来得挺早,翻过了年,正月十七就来了,然后庄先生带着他熟悉学堂里的孩子,等到他完全可以接手了便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教导白善宝三人上。 尤其是白善宝,他每天要看的书,要写的作业,几乎多到让他怀疑人生。 明明之前他觉得自己看了不少的书了,可是当庄先生给他列举出一张书单,他照着书单从自家的书房里,或者从县城的书铺里把那些书找出来时,看到里面陌生的内容,他才知道原来他还有这么多书没看过。 满宝跟着他一起看。 所以正月还没过,满宝的钱就哗啦啦的花出去,变成一本本书放到了房间里的书架上。 这三四年来满宝往自己的书架上添了不少的书,周二郎又用竹子给她做了两个四层书架,可以跟直接的排在一起。 以至于屋子里的竹屏风都没必要存在了,书架一挡,直接把内室和外室给分开了。 白善宝现在学习是快乐与痛苦并存,满宝则是单纯的快乐了,因为她读书后不用写太多的作业,更不用一字一字的完全背诵下来,看过后记下主要内容就丢开。 有她对比着,旁边再有一个在书房里上课都能摸鱼的白二郎,白善宝简直痛苦得要死。 以至于晚上睡觉时都忍不住抹一下眼睛,他有些后悔了,不该答应了先生今年去试一试府学考试的,明明说了十四前能考上就可以了,他今年才十二,为什么要那么急着去考试? ※※※※※※※※※※※※※※※※※※※※ 作家的话 晚安 ☆.第五百二十一章 出门 庄先生一转身就见白善苦着一张脸,他摇了摇头,用书轻轻地敲了一下他脑袋,笑道:“学不进去就休息一会儿,你这样苦恼,既为难自己,也为难了书本。” 白善苦恼的道:“先生,我们一定得今年去考府学吗?我觉得我可以延迟一年的。” 庄先生笑道:“今年先去试一场,考不中也没什么,明年再去看一看。何况,你也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总是与为师住在七里村里学习,也不行。” 满宝可是很想出去的,自从知道可以去益州以后,满宝已经承诺科科好多东西了,比如挖草摘花捉虫摸鱼啦,凡是以前没收录过的她都要想办法去找一找。 所以她安慰白善,“善宝,你别紧张,我们都会陪着你的,你要是累了,我吹笛子给你听?” “可别,”白善抖了一下道:“我还是看书吧。” 满宝惋惜不已。 “对了,我都要考府学了,你以后在外头可不许叫我的小名了。” “知道了,知道了,”满宝不耐烦的道:“你都说了好几遍了,我不叫你的小名,你也不准叫我的。对了,杨大人不是要给你写一封举荐信吗,你去拿了吗?” “已经拿回来了。” 杨和书给的举荐信是给府学的学官的,有他的举荐信,白善宝可以直接参加考试,不必再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学官推荐。 每个县令手里都有推荐的名额,不过这个说贵重也不贵重,说不贵重却又难得。 其实县令手里的举荐权利,最贵重的还是手里那个可以直接和府学直荐的名额,有了那个名额,学生可以不通过考试就进入府学。 当初杨和书说要给白善宝的名额便是这个。 不过一个县令手里也只有一个而已,所以很多县令轻易不肯使用这个名额。 一般来说,县令给出这个名额,那人不是有才,便是有财,或是有亲。 杨和书还没成亲,光棍一个,自然没有儿子,论有钱嘛,目前还没见过他缺钱,所以他手里的名额一直留着没有用呢。 白善宝有杨和书的举荐信,不仅可以直接考试,去到益州府学,应该也会得到一些照顾。 才过完三月初三,正是农忙的时候,庄先生便领着三个弟子要出门了。 刘老夫人和白老爷各出了一辆马车,由周四郎和大吉赶着车。 庄先生拒绝了他们要给的仆人,他已经计划好,这次出去考学,不论成功与否,他都要带着三个弟子出去游历一番,衣食住行这样的事还是更应该让他们亲力亲为。 不错,就是他们亲力亲为。 作为已经自认年纪不小的庄先生来说,师有事,自然是弟子服其劳。 府学考试是四月,而罗江县距离益州也就一天的功夫,若是怕马车慢,凌晨出发,到晚上城门关闭前也就到了。 不过庄先生会赶时间吗? 他提前一个月出门,为的就是不赶时间,而且他还特意绕了远路,从罗江县出来后先又往北走了一些,从北绕到西,再从西往南去益州,把一天的路程生生的拐成了不知道多少天以上。 之所以说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出来后的第三天,他们在哪儿,就只有问路上碰到的行人了。 反正三个孩子是不认路的,周四郎也不认识,大吉或许认识,但主子们不问,他便不说,而庄先生是问了也不说,只让他们自己去问路上的行人。 可这一条官道破败,可哪里有行人哦。 他们往前走了一大段,隐约看到前面有炊烟,白善宝立即站在车辕上,扶住车顶就垫脚往前看,确认是炊烟后就大叫道:“前面有人家!” 奄奄一息渴得不行的白二郎立即从车里爬出来,也要站起来看。 满宝也爬了出去,见他摇摇欲坠的,就道:“行了,行了,你可别站起来了,万一摔了怎么办。” 赶车的周四郎连连点头,“对对对,二公子,你可得站稳来啊,你要是往下摔,我可没有大吉的功夫保护你。” 白二郎就一屁股坐在车辕上,道:“谁摔了,我厉害着呢。” 前面赶车和坐车的大吉和庄先生都在心里庆幸,幸亏周四郎跟来了,不然带三个话唠真的是太吵了。 三人既然出来了,干脆也不回车子里去了,就挤在车辕上叽叽喳喳的说话。 要命的是周四郎话也很多,屁股挪了挪,给他们腾了一点儿位置,跟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起话来。 官道两边都是成荫的绿树,遮住了视野,只来得及看到飘到半空的炊烟,他们以为地方还会很远,谁知道前面有个拐弯,拐过去再前行一段时间,便看见前面有个茶寮,刚才他们看的炊烟便是从茶寮升起的。 不仅身后马车上的四人,就是前头的大吉和庄先生都松了一口气,如今早已过了午食,再找不到地方歇脚,他们就得往旁边的林子里找一找有没有水源了。 两辆马车在茶寮外停下,一个伙计打扮的小伙子就跑上来帮他们牵马,笑容满面的问道:“客官们可要喂马?” 大吉跳下,点头道:“喂吧,给它们来两桶中等的草料。” “是。” 大吉将庄先生扶下车,后头的三人已经蹦下来,跑上来要扶住庄先生。 庄先生坐久了,腿还真有点儿麻,就伸手让他们扶了。 往前走了几步,这才发现茶寮里做了许多人,有做农夫打扮的,也有与他们一样似乎是过路的一群人。 满宝看了一眼他们的马车,发现小伙计已经把马车拉到另一边去,然后将马车卸下,把马拉到左侧去了,而那儿正有五匹高头大马站在那儿。 满宝暗暗的哇了一下,觉着那一桌人肯定特有钱,那马一看就是很好的马,而且还有五匹呢。 白善宝家这么有钱,家里也只有三匹马而已。 师徒四个进了茶寮,微笑着与里头坐着的人点了下头算打招呼,然后便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 大吉去看马了,周四郎则跑去找店家,问道:“你们店里都有些什么吃的?”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下午一点左右 ☆.第五百二十二章 山水一样 “有饭,有面,有馒头,还有馕饼,客官想吃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周四郎便笑道:“那给来一盆饭,再来些炒菜……” “哎呦,客官见谅,我们这儿是小摊,可买不起铁锅,所以菜只有炖菜,煮菜和蒸菜,您看……” “我看一下你们蒸的菜和炖的菜都有啥……”周四郎精心的挑选了一下,点好了菜才顺手从灶上拎起茶壶上前给庄先生他们倒水喝,“渴了吧,先喝水吧。” 刚给马喂了草料的小伙计看见,立即奔上去道:“可不敢让客官们亲自动手,这,这还没泡上茶叶呢。” 周四郎立即道:“我们不喝茶,对了,先生要喝,先生,您要不要泡茶,用我们的茶叶?” 庄先生笑道:“不必如此讲究,就喝茶寮的茶就好。” 小伙计听了便连忙去泡茶,隔壁桌的人看了他们这一桌的人好几眼,见灶上的水还没烧开,便笑着让身边的人将他们的茶给庄先生倒一碗,“我看先生文雅,不知要去何处呀。” 白善宝坐得最近,连忙起身行礼谢过,看了一眼庄先生后接过茶碗奉给先生。 庄先生坐着欠身揖礼,见为首一人也戴着笑道:“我带几个学生去益州游学,不知先生们从何处来,又要去去往何处?” 隔壁桌问话的那中年人脸国正而威严,笑在眉间,也有一股敏锐气质,虽然他周身的四人也不差,但他还是会让人一眼便看见。 他隔着两个人正对着庄先生,笑道:“我们是自关中而来,出门做生意的,也正要去益州呢。” 满宝就扭头看了一下马棚,又看了一眼周围,没发现除了他们带来的两辆马车外的其他马车,便收回了目光,心中暗道:真是够笨的,既然说了是行商,怎么能不带车呢? 不带车货物放在哪儿? 白善宝也看了一眼,同样收回了目光,不理这些大人了,和白二郎一起眼巴巴的看着灶台的方向。 蒸菜和炖菜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因此除了周四郎要点的一些菜外,饭菜很快就上来了。 周四郎连忙招呼还在外头忙碌的大吉进来吃饭。 食不言,大家安静的吃饭,和庄先生说得正开心的中年人也不再打扰他们,让他们安静的吃饭。 等吃了饭,大家便坐着喝茶休息,当然,满宝他们喝的是白开水。 周四郎则去把马车上所有的水囊都拿下来,找店家灌水。 满宝和白善宝上前帮忙,见白二郎昏昏欲睡,就伸手推了一下他,“才吃饱就想睡,小心积食,赶紧来帮忙,这样精神点儿。” 白二郎打了一个哈欠,从周四郎手里拿过一个水囊,嘟囔道:“你以前也是吃饱了就睡的。” 白善宝一边给水囊灌水,一边道:“白二,你下次要是还敢拿水囊里的水洗手,我就揍你。” “我又不是故意的,那我手上黏糊糊的,不洗手怎么办?”白二郎道:“而且我也不怕你,你打不赢我。” “我和大吉学了功夫。” “我也学了,你学的还没我好呢。” 满宝专心的把自己的水囊装满水,然后就看向茶寮后的树林子,道:“我要去林子里玩儿,你们去不去?” “又去挖你的草药呀,我说周八,你挖的那些是药吗?” 满宝瞪他,“我叫周满!” “你们以后也不许再叫我白二,不然,哼哼。” 白善宝乐滋滋的道:“我才不怕呢,有本事你叫我白大呀,哈哈哈哈……” 中年人听着三个少年打闹的话,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和庄先生道:“先生的学生可真是活泼呀。” 庄先生一脸歉意的道:“让几位先生见笑了。” 他看向灶台,微微提高声音道:“周满,水灌好了就领着你师弟们去喂马,看要不要给它们喝些水。” 满宝立即想起来了,“对啊,你们是我师弟,你们得叫我师姐才对呀,白二,不对,三师弟,你赶紧叫师姐。” 庄先生:……他只是提醒三个孩子,出门在外,别把什么话都往外漏,名字什么的也要慎重。 结果这三死孩子…… 白二郎一听这茬,抱起装好水的水囊就跑,哼,他才不喊呢,前面几年他都没喊,这会儿为什么要喊? 白善宝也立即抱着水囊溜了。 满宝忍不住跟在后面碎碎念,“你们真是太坏,太懒惰了,要不是先生提起,我都快要忘了我还是师姐呢,我比你们大,你们得听我的知道吗?” 白善宝爬上马车,把满宝的背篓给她拎下来,塞进她怀里道:“行了,你赶紧去挖你的药吧。” 满宝见他手里还拿着书,就一脸同情的看着他,“二师弟,你又要看书了呀?” 白善宝“唉”的一声。 满宝就道:“要不然你跟我去林子里玩一玩?” 白善宝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摇头,“你自己去吧,再过两天我们应该也能到益州了,唉~~” 满宝就背着背篓自己去了,周四郎跟着她一块儿去,路上看到好一些草药,她都没摘,非得找一些没见过的。 一错眼,见她竟然蹲着去挖一株花,他忍不住一屁股坐在草地上,问道:“满宝,你确定这也是草药吗?” “应该是吧。” 周四郎拽了一根草咬着,摇头道:“你这挖草摘花的毛病,都这么大了还不改,还说是挖草药,刚才我们走过来看到好几种你以前挖过的药草,刚刚你怎么不挖?” 满宝将挖好的花放进背篓里,提着花锄想了想,肯定的道:“因为它们不值钱。” 周四郎打了一个哈欠,见她还是在附近翻找,便干脆躺在草地上,翘着二郎腿等她,“之前听你说你们要游学,我还以为是多厉害的事呢,谁知道竟然是赶着车四处走,这就叫学习啊。” “先生还给我们讲诗了呢。” “那诗在村子里也能讲呀,我们村,要山有山,要水有水,干嘛非得看着外面的山水来讲诗,家里的不能看吗?” 满宝想了想道:“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我觉着都一个样。”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晚上八点左右 ☆. 第五百二十三章 借宿 满宝也并不敢走太远,在科科的指点下,她挖了好几株没见过的植物,每一种都捡了一棵悄悄的收进了系统里,这才背着背篓回去。 因为日头正大,大家从早上晃到中午,不仅马累,人也累,所以此时大家正坐在茶寮里遮阴休息。 因为白善宝在看书,白二郎便也被迫的拿了一本诗集在看,这是最近庄先生正在教他们的诗集。 看见满宝回来,他立即丢下书跑去凑热闹,问道:“你挖了什么药回来?” 满宝很光棍,“现在还不认识,你等我回头查查书。” “你每次都是这样,专挑自己不认识的挖,还说是挖药草呢,你分明是挖野草吧。” “药草大多是野生的,也都是野草,”满宝将挖来的植物拿出来清理干净,直接晾在车辕上,打算一会儿要上路了再收起来。 对于一路上挖的草,她都打算这么处理,不管词条出来它们是不是药草,既然不认识,那就留下多认认,以后就认识了呗。 庄先生正撑着手臂假寐,听到了满宝的动静,便睁开眼睛道:“周满,你去问一问这是何处,接下来我们要怎么走,晚上可能找到落脚的地方。” 满宝应下,转身便去找茶寮的小伙计聊天。 不过一会儿,满宝就从小伙计那里知道了所有想知道的。 她跑回来道:“先生,这里是茂州境内了,从这儿往前三里就是他们的村子,再往前去,那得走上五十里才能进城去,这会子我们恐怕是赶不上了。” “不过伙计说了,城外有一座道观,香火不错,时有赶不上进城的旅人在那里歇脚,我觉得我们可以直接住在道观里。” 庄先生便点了点头,起身道:“那我们就走吧。” 他起身与隔壁桌的五人点头示意,这才带着三个弟子上车离开。 五人看着他们离开,为首的中年人轻笑道:“我们再休息一下也上路吧,不然恐怕连道观都要赶不上了。” “是。” 车上摇晃,三人都不喜欢在车上看书,最多是互相检查背诵课本,白善宝撩开窗帘往外看了一眼,“我们晚上恐怕还会和他们撞在一起。” “撞就撞呗,有什么要紧?”白二郎只是有些忧伤,“你说先生也真是的,我们罗江县距益州只有一天的功夫,他非得往北绕,又往西绕到茂州,何必呢?” “为了检查你的功课呗,哈哈哈……”满宝哈哈大笑,问道:“晚上先生肯定还要检查功课的,你今天是诗背下来了吗?” “我刚才背了一下,已经快要记得了,来来来,我们来互相检查一下。”白二郎重点看满宝,“你记下了?” “我背下来了。” 白二郎不信,“我从没见你拿过书。” “我是没拿过书,但我听到你背了,之前又读了两遍,再听你读了这么多次,听也听会了。” 白善宝深以为然的点头。 这也是他们两很喜欢跟白二郎坐在一起的原因,先生要求背下的诗,他们只要事先看两三遍,然后再在车上听白二郎背,基本上就能背下来了,而且还会很熟。 不用在摇晃的车中翻书确认,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白二郎被俩人气得不轻,转过身去哼了一声。 不过一会儿他还是得转身回来找俩人帮忙检查背书。 周四郎听着他们在车里郎朗的背着书,也晃着鞭子摇头晃脑起来,带着一车的读书声一路往西南而去。 果然如满宝说的那样,他们赶不上进城了,赶到城外时,城门已经关了有两刻钟了。 周四郎站在车辕上望了望,便指了一个方向道:“我看到道观了,在那儿呢。” 庄先生只看了一眼便道:“上前去借宿吧。” 道观的大门已经关闭,但旁边的小门却是开着的,里面是一间挺宽敞的静室,坐了不少挑着担子或拿着背篓的农夫。 大吉停下了马车,没让周四郎上前,而是自己亲自上前敲了道观的门。 门内的落脚的人探头看着他们,并没有阻止他们。 很快便有道童来开门,大吉便说了借宿的意思。 道童看了一眼他们身后的马车,行了一礼后道:“几位居士见谅,今日观中的客房都已住满,所以只能委屈几位居士暂且在静室留宿。” 道童指着旁边的静室道:“这是我们道观专门劈出来庇护过往旅人的居所,几位居士若不嫌弃今晚就暂且歇于此处吧。” 大吉问道:“不能再腾出一间来吗?实在是我家先生年事已高,在静室居住,恐怕受凉。” 道童很可惜的道:“观中的客房真的住满了,也实在腾不出来了,实在抱歉。” 话音才落,五匹马瞬息间又到了跟前,马上的五人也听到了这话,一个白面中年人正要说话,为首的中年人便抬了抬手笑道:“那看来我们来的也晚了些,既如此,今晚只能借贵观的静室休整一二了。” 道童见他们好说话,也松了一口气,侧身道:“多谢几位居士谅解,请静室自便吧。” 中年人微微点了点头,对庄先生颔首后便带着人先一步进了静室。 周四郎和大吉把马栓在了外面,然后把马车里的贵重东西都拿进了静室里。 静室很干净,就是太干净了,连蒲团都没有。 出门前,老周家的人就很担心满宝在外头受凉生病什么的,所以给准备的东西不少,比如一床小被子。 而白善宝他们准备有席子。 大家一起动手将席子铺到地上,这才坐上去。 周四郎将中午从茶寮里买的馕饼拿出来分给大家,道:“晚食便将就一下吧,等明天进城再吃好吃的。” 满宝道:“我明天要吃炖鸡。” 一旁忘了买晚食的五人:…… 不过他们有干粮,只是做了好几天的干粮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 庄先生看得出来他们不太喜欢,忍不住一笑,从袋子里取了三张馕饼交给满宝,笑道:“拿过去给那几位先生。” 满宝便将自己的馕饼放下,将那三张拿过去给他们,“我们先生请你们吃的。”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晚上十点左右 ☆.第五百二十四章 闲话(给众书友的盟主加更) 几人先看了庄先生一眼,这才接过,为首的中年人干脆揪了一块馕饼便坐到了庄先生的对面,笑道:“没想到如此巧,我们今日竟碰到了两次,在下姓李,家中排行第二,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庄先生就笑道:“庄某家中独子,李二先生若不介意,便称我庄大郎吧。” 满宝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一边吃馕饼,一边悄悄的和两个小伙伴道:“和白二排行一样。” 白善宝点头,“人也差不多。” 听到了悄悄话的庄先生:…… 李二郎见他顿住,就抬头疑惑的看向他,庄先生便对他笑了笑,问道:“李二先生一路行商时间不赶吗?” 李二郎笑道:“这天下的生意是做不完的,故偶尔也会放慢脚步慢慢走。听白日所言,先生此去益州是为了让学生考府学?” 他的目光在满宝三人身上滑过,最后定在了白善宝身上,笑问,“是这个少年郎吗?” 庄先生笑着颔首。 李二郎忍不住赞,“看这孩子也才十二三岁吧,竟都能考府学了吗?” 他在茶寮的时候就留意到白善宝了,一是他们谈话露出来的意思;二则是因为这孩子捧着书在茶寮里看,他看得出来对方是真的看进去了。 之前在茶寮不好搭话,这会儿倒是方便了。 李二郎干脆考校起白善宝功课来。 白善宝一一回答了,后来问题越来越难,他忍不住去看庄先生,但庄先生微笑着没说话,他就只能绞尽脑汁去想。 但心里还是忍不住吐槽,就这还是商人? 懵谁呢? 满宝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白善宝忍不住用手肘撞了撞她。 满宝想了一会儿,便悄悄提醒他,“说的是《道德经》中的不言之教。” 白善宝一听便明白了,这才从容的答上来。 李二郎这才看向满宝,与庄先生笑道:“庄先生有两个……”一低头对上白二郎的眼睛,他微顿,改口道:“有三个好弟子啊。” 庄先生自然谦虚一番。 李二郎将手上的馕饼吃完,喝了口水后便去找另一边的农夫说话,“老丈背篓里装的是什么?” “是泥塘里挖出来的藕,”农夫让他看到背篓里的东西,解释道:“这会儿子家里种的青菜还少,去年冬天留下的藕没挖完,正好挖了拿到城里来卖。” “这是没卖出去?” “卖出去了,卖出去了,就剩下这几节,”农夫笑眯眯的道:“只是城中不好留宿,所以才特意出城来住在道观中的。” 李二郎便笑道:“这家道观倒不错,还特意留了静室给路人歇脚。” “是啊,这静室以前是没有的,还是几年前才开始建起来的,所以我们才敢在城中停留到很晚,等人逛完了晚市才出城的,”农夫笑道:“换做往昔,我们申时一过就要回家去的。” 满宝好奇的问,“不能连夜赶路吗?天黑了可以打火把呀。” “哎呦,那可不敢,山深林密,就算有一两个人结伴也不敢在半夜走山路的。” 白善宝也感兴趣起来,兴奋的问道:“是不是有山匪?” 李二郎:…… 农夫哈哈笑道:“倒没听说过有山匪,但夜路不安全,就是没有歹人,万一撞上邪祟怎么办?” “你家离这里远吗?”李二郎生怕白善宝又问出什么奇怪的话来,连忙将话题扯了回来。 “远呢,走一趟将近两个时辰呢。” 李二郎:“这么久?” “是啊,所以我们天将亮就要出门,走到县城时早市没赶上,只能等午市,可午市买菜的人少,倒是晚市捡便宜的人多,虽然价格被压下来了,好歹卖出去了不是?” 李二郎问,“这两年家里的日子难过吗?听说前两年益州水灾,茂州也都被波及了。” “哎呀,就是因为那场水灾,大家现在才挣命一般,”农夫道:“那会子为了活命,家里欠了不少的钱,好在这两年风调雨顺,我估摸着再干两年就能把债还清了,只求着老天爷接下来的几年也能赏口饭吃呀。” “欠的什么债,竟然要还这么多年?” “两袋谷子。” 李二郎眼睛微睁,问道:“难道你们全家一年劳作,除去自家吃的,竟然还余不下两袋谷子吗?竟然要分四年来还?” “我借的是灾年的谷子,那会子谷子都三十文一斗了,应是赊借,还有利息的,事后不管是还钱还是还谷子都得照着市价来。”农夫道:“这欠着的钱滚着利息,这两年粮价又不高,这不就越还越多吗?我特意请了里正算过的,估摸着得还四年才能还清。” 满宝眨眨眼,道:“像是赌场借给赌徒的印子钱。” 白善宝:“利滚利是违法的吧?” 白二郎问:“官府会管吗?” “看情况吧,”满宝撕着馕饼一边吃一边道:“要是杨大人知道了估计会管,傅县令的话那估计就是当没听见了。” “傅县令都走了好几年了,你怎么还没忘了他?”白善宝觉得傅县令也挺可怜的。 满宝则道:“怎么可能忘,上个月我才收到傅二姐姐的来信呢,说她已经定亲了,现在已经在议婚期,可能今年秋天,可能明年春天就要嫁人了,我还在想给傅二姐姐送什么礼物过去呢。” 李二郎既想继续和农夫说话,又想顺着满宝的话往下问,于是他顿了一下问满宝,“你们哪个县的人?” “我们是罗江县的。” “罗江县?”李二郎略一思索便想起来了,笑道:“你们那县令是叫杨和书吧?” “是啊,是啊,你认识杨大人啊?” “见过,那位杨大人为官如何?” “不错呀,”满宝道:“我们都很喜欢杨大人的。” “哦?这是为何?”李二郎笑问,“听你们的话音,罗江县的前任县令姓傅,怎么,他不好吗?” 庄先生便放下了竹筒,轻咳了一声。 满宝便想了想道:“这倒没有,傅县令走的时候,我们还去送行了呢。先生说,当时要是没有傅县令努力,我们县也不可能免税一年。” 农夫一听,立即问:“你们县免税了?” ※※※※※※※※※※※※※※※※※※※※ 作家的话 出现新人物有点卡,所以晚了 晚安哦 ☆.第五百二十五章 农事 “免了,免了一年。”满宝道:“当时我们县中也有人不欲上书免税,是傅县令奔走,这才能搭着益州的尾巴免税的,不然我们村的日子肯定也难过。” 农夫就拍着大腿道:“哎呀,你们运气可真好,碰上了一个好大人了,我们县别说是免税了,去年还新增了两捐,说是洪水冲垮了道路水利,都得花钱休,花用的钱粮都分派到了我们头上,不然我家也不至于还不上那两袋谷子呀。” 满宝已经不是六七岁的小孩儿了,她如今知道的事情更多,想的也更多,虽然依然牢牢的记着傅县令增加入城费的事,但也想着先生说过的话。 评定一个人,不能只记着他做的一件事,得把他该做的事列出来,再把他做了的事列出来,方能知道那个人怎么样。 傅县令在罗江县多年,却只去过七里村两次,平时劝课农桑从不会走到七里村; 六年的时间,他只加过一次捐; 每年都发劳役修水利和道路,还修过县衙; 收城门费; 上书给他们免了税; 总结下来也只有这么几件事,但因为母亲的缘故,满宝很喜欢道教,这两年也读老庄,慢慢的知道,有时候,不做,就是一种正确。 当然,她更喜欢现在的杨县令。 因为每年劝课农桑他都会走到七里村来,甚至不仅是七里村,罗江县下所有的村庄他都会走过一遍; 几乎每年他都会从县衙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粮种,农具或耕牛分到各户或各里,扶贫扶弱; 每家若是添丁或是添置产业,里正都会比以前上心一些,有时候不用村民们去找,里正自己就找上门来核对记录,然后向上禀报; 杨和书也会发役令,却会将事情提前,农忙过后十天之内出役,不会像傅县令那样,一年早,一年晚的,不是正好咬着农忙的尾巴,就是正好是天气最冷的时候; 杨和书不收城门费,还约束县城里的帮闲,不准他们找城里小摊贩们的麻烦; 还会帮城里的商户联系外头的商户,将生意扩出去…… 所以不仅是这位一看就没显露真实身份的李二郎问,就是一般人问她两个县令如何,她也不能说傅县令不好,只会说自己更喜欢杨县令而已。 李二郎却转移了注意力,专心问起农夫加的捐,以及为何他们县两年前的受灾情况。 但农夫哪知道整个县的事,他能说的也就是他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受灾情况。 但这也足够李二郎推断出他们县的情况了。 白善宝也坐了上来,祖母和先生都说过,将来他要是当官,这些都是要了解的。 而且他也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当官的,百姓会怎么说他们。 李二郎问起农事来,“不知去年收成如何,一亩能有多少石?” “那个倒是没算过,但一亩麦子好的有三袋半,差的也有近三袋,收成还算不错的。” 李二郎蹙眉,想起了什么,扭头问白善宝:“你们是罗江县来的,可知罗江县的收成如何?” 白善宝想了想道:“全县的数据只有县衙才知道,不过我们的小庄子麦子亩产去年秋称重时是五石,水稻差许多,只有三石左右。” 李二郎怀疑的看着他,“小麦的收成能有这么高?” 稻谷的亩产倒是还正常,可这小麦,一般情况下不都只产三石左右,便是有些地肥沃,能收四石都顶田了。 白善宝却笑道:“我们用的新麦种,所以比别的地收成要高一些。” 本来小农庄和老周家用的麦种就是最好的一批,而后每一季收成都会挑选最健壮,麦穗最好的留作麦种。 不知道它们是不是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环境,麦种的优良性能开始慢慢的被激发出来,或是调整过来,反正这两年的收成都还不错。 而且比老周家的亩产还要高。 每年收成的时候,就是满宝的仙子转世的故事更为广为流传的时候。 因为村民们一致认为,满宝他们都没怎么管地里的活儿,每年的收成竟然比他们还高。 那能是什么原因呢? 大岭的那片地他们是知道的,并不是非常的肥沃,所以能有这个收成,只能是神仙保佑了。 村民们这样认为,白善宝却不会这样想,对农庄里的活儿,他们只是不下地干活儿而已,但决策都是他们做的。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年他们要请多少人来沤肥,每年撒下去的肥料有多少,更知道每年从大渠里挑水浇灌要请去多少人力…… 他觉得,这份高收成是应得的,并不是靠神仙保佑。 奈何村民们虽然也听他们说话,却依旧更相信是神仙保佑。 这会儿他说起农事来,便不由多问了农夫几句,“你们只种春小麦吗,抽穗时都能赶上雨水吗?” “老天爷哪有那么商量,总是会差几天或十来天的,不过问题不大。” “问题还是很大的,”白善宝道:“若雨水能赶上抽穗时,那不仅麦粒饱满,麦穗也会更长一些。” “可咱也不能让老天爷下雨就下雨不是?” 白善宝:“所以要浇灌。” 李二郎忍不住看白善宝。 农夫哎呦一声,道:“那么多的地,哪儿浇得过来呀,而且麦子灌浆的时候正是地里草茂盛的时候,这会儿不给地里除草,那收成更没有。” 满宝道:“说到底还是人力的问题,不能精耕细作,若是家里多几头牛就好了。” “还多几头牛呢,我们村有一头牛的人家满打满算也才一户,”农夫看了眼满宝他们身上的穿着,看着似乎很普通,但看了一眼外头栓着的马,农夫笑道:“小公子和小娘子家中富贵,哪里知道我们外头的苦呀。” “我知道呀,我家也很穷的。” 农夫才不信呢,“穷人能读得起书?还是个女娃娃。” “那是因为我们先生好,我读书不要钱,而且女娃娃怎么了,我们家就是我先读的书,我侄子侄女们才去读的。”满宝道:“既然人力一时没有,畜力也不够,那你们就换新麦种吧。” ※※※※※※※※※※※※※※※※※※※※ 作家的话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六点左右 正在过渡,所以最近可能有点卡 ☆.第五百二十六章 建议 满宝是真心给他们建议,道:“麦种换了,每年重阳过后再种一季冬小麦,虽会累些,但多了一季收入,倒也不值得。而且冬小麦的面粉比春小麦的好吃。” “种冬小麦,那就是一年两季,地力要跟不上了。” “多沤些肥,换着轮种,并不是一年两季,而是两年三季,”满宝道:“我们村已试过的,地力是跟得上的。” “还有犁具也可以换,”白善宝也道:“我们罗江县现用的犁具就更省力一些,你们既然买不起牛,那不如换一副犁具吧,好歹能让人轻松些许。” 白善宝想了想,问农夫,“你们都是怎么沤肥的?” 静室里人见他们说农事说得兴起,也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有人问俩人,“小公子和小娘子看着年少,竟还会种地吗?” 见大家脸上都是怀疑,白善宝就微微骄傲的仰着脑袋道:“那是自然,农桑一事,书上有写,况且我们自己也有地,耕种经年,自然就会了。” 有人大笑道:“小公子,我还种了二十来年的地呢,若从六七岁算起,至今已近三十年了,我不是比你们更会?” “然而我们农庄的出产比你家的高,”白善宝道:“做事,不是做得越久就越会的。土地是这世上最不会说谎的存在,同一片土地上,你付出了多少,对了多少,便能收获多少。” 满宝连连点头,“罗江县据此不远,两地差不了多少的,既然新麦种在我们县,在其他地方也能丰收,对你们自然也是可行的。” “从没听说过什么新麦种,你们的麦种是哪来的?”围上来的农夫挤进来,把李二郎挤到了一旁。 李二郎看了一眼白善宝和满宝,默默地挪了一下,坐到他们身旁去了。 满宝却惊讶了,“咦”了一声道:“你们没去粮铺找过吗?里面没有挂牌的新麦种吗?” “自家留的麦种就够用了,干嘛还去粮铺找麦种?那里头的麦种也未必比我们的好,却贵得不行。” “没错,种子一般都会比粮食贵上三四倍这样,粮铺要是直接用麦子当麦种卖,那我们也看不出来啊。” “我也从没在粮铺买过麦种……” “我倒是买过,但也只一两斗这样,先种上一块地试试产量。” 满宝就点头,“就是如此啊,你们怎么能不买种子呢?这外头的种子和自家留的是很不一样的,还是应该多试一试的,万一有更合适自家土地的种子呢?” 买过粮种的人便道:“可我也没在粮铺中看到你说的那种麦种啊。” 满宝和白善宝便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罗江县据此不远,吴粮商他们从我们那儿运出麦种来,按说应该会卖到这儿来呀。” “小娘子,你们说新麦种是从你们县出来的,但不知你们县的新麦种又是打哪儿来的?” “从我家来的。”满宝道:“新麦种最先是我家种出来的。” 众人一听,忍不住嘘了一声,各自散去。 满宝也不介意,耸了耸肩后摇头道:“可惜了。” 李二郎却没走,他兴致勃勃的坐在满宝的对面,问道:“新麦种是你家种出来的?但不知你家是怎么种出来的?” “就是因为益州水患,那一年地里粮食减产,我家的麦子虽然也受灾了,却是村里长得最好的,村子里的人说是神仙眷顾,我觉着是因为环境改变变异了。” 这是满宝经过学习以后总结出来的最好的借口,觉着比神仙眷顾啥的靠谱多了。 但除了他们这几个人,村里没人接受她的说法。 “那一年村子里的人要种冬小麦,就和我家换了麦种,然后新麦种就种出来了,就连我们县令都有跟我们买麦种,如今那新麦种在陇州,益州一带都能种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在茂州应该也可以。” 白老爷和刘氏都有将新麦种给家里的农庄种植,而他们的农庄分布在各地,种过两季后发现,虽然产量有差异,但比旧麦种的确更好。 所以这新麦种其实早就传出去了,并不止有一个吴粮商和杨和书在购买和倒卖传播而已,在罗江县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在扩散这些新麦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而茂州距离罗江县不远,所以满宝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里也应该是有新麦种的。 白二郎给先生泡了茶,也跑过去凑热闹,农庄的事他也有管的,所以也知道不少。 李二郎见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显然是对农事很了解,就忍不住问,“你们说的新犁具,是不是曲辕犁?” “是啊,因为改直为曲,所以叫这个名字,李二先生知道?” “知道,今年司农寺广告天下的犁具,听闻就是罗江县的县令杨和书上献的。”李二郎笑问,“你们似乎和杨和书很熟?” 三个少年一起点头道:“一般一般吧。” “哦?怎么个一般法?” 满宝歪头想了想道:“一年也就见过几次面。” 白善宝:“每次见面吃吃饭,喝喝茶。” 白二郎:“也就说说话而已,所以说交情一般。” 听着是挺交情一般的,但看三人还年少,杨和书一年能跟他们见几次面,吃几顿饭,且还说话,这就算关系不错了。 李二郎往后一靠,靠在了墙壁上,曲起一条腿笑问,“那你们觉得杨和书为官如何?” “还行。” “还行?”李二郎哈哈大笑起来,乐道:“你们说这话,不怕你们的朋友怪你们?” “他为什么要怪我们?” 李二郎没有回答,反而是问道:“杨和书出身世家,世家子弟骄矜,他下到一个下品县中,能适应得过来吗?” “是有些困难,”满宝道:“好在他有钱。” 白善宝却道:“正是因为他有钱才有困难的好不好。” “有钱还不好啊,我觉着杨大人花钱花得挺开心的,然后我们也开心,这不是好事吗?” 白善宝道:“是好事,但此风不可长,这世上这么多的官儿,不是谁都能这么做的,他开了先例,也仅此一例而已,谁舍得拿自家的钱贴补县衙?” ※※※※※※※※※※※※※※※※※※※※ 作家的话 下一章在晚上九点左右 好开心啊,今天收到锦衣卫:蓉蓉的一张画做礼物,谢谢你 ☆.第五百二十七章 邀请 李二郎立即问:“这是怎么说?” 白善宝想了想,觉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便把杨和书当了县令后先是贴钱买牛赊牛的事说了,又贴钱买粮种、农具分发给农户们的事说了。 杨县令财大气粗,这是如今罗江县上下所有百姓的共同认知。 前年的粮价大战,他虽然被弹劾了,但结果却是他赢了。 白善宝和满宝跟他相处得来,有些话他不好跟县衙里的人说,万田又是下人,所以遇见他们两个时就会跟他们说。 那一场粮价之争,最后是他胜了。 虽然被参了一本,等杨和书又不是毫无根基的傅县令,他根本不怕人参,所以收了公文后,辩折照常写,县衙旁边小屋子的粮食照样卖。 辩折上去,再下来,一个月就过去了,再参,再辩,一来一回两三月就过去了。 直把县城的粮商没折腾得没了脾气,最后他们没办法,也只能将粮价落了下去,服了软,这事才算完。 因为据说,当时刚收了秋税的杨县令已经向上具表,想要留下一部分秋粮充实府库,以备将来的天灾。 粮商乡绅们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这一消息时,吓得不轻,生怕他把那部分粮
相关推荐:
村夜
树深时见鹿
篮坛大亨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女奴的等价替换
过激行为(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猛兽博物馆
弟弟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