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就道:“一共去了十二万六千一百二十八,五叔,不算你自己这六日的工钱,你一共赚了七万三千八百七十二。”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36章 候缺 周立君琢磨了一下这收益,挑了挑眉道:“行啊五叔,你这一天就赚了一万多钱呢。” 站在门口的老周头嘴巴微张,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会儿他总算不说周五郎在家不做饭的话了。 他琢磨了一下后看向地上那堆钱,问道:“你得交多少给公中?” 周五郎还没说话,周立君又拨了一下算盘,然后道:“两万九千五百四十九文钱。” 老周头立即道:“行吧,数出来给我拿回去。” 周五郎:…… 这些铜钱他都还没捂热呢。 他连忙问周立君,“那我剩余多少?” 周立君道:“四万四千三百二十三。” 那也不少了,周五郎乐眯了眼,然后招呼着周立重帮忙来数钱。 老爷子还站在一旁盯着看呢。 钱氏就问道:“怎么赚了这么多?你该不会坑了二少爷吧?” 钱氏和老周头都叫习惯了,就是现在也还是习惯把白二郎叫做二少爷。 周五郎立即道:“我可没坑他,我都问过的,那么长一段路,若是有善人捐路,大概就是要二十五万上下的,我这还要少了呢。” 所以一开始他才不确定是赚是亏。 不过他都想好了,赚了自然好,亏了也没什么,反正白二郎也算是自家人,这条路本来就多数是为了满宝和白二家建的。 周大郎目瞪口呆,“怎么差这么多?” 五万也不少了呢。 当下修路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县衙征收役丁修路,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善人捐路,自己拿出钱来修路修桥,这是大功德,比去寺庙里捐香油钱和在道观里做法事更被人记住的大功德。 一般会这样做的都是当地的乡绅。 比如白老爷这样的,修一条路能够让人念上二十年,路要是修的好,能被人念叨百年。 周五郎道:“善人们捐路还得和县衙打招呼的,甚至有时候胥吏还要下去监督,一来二去的花销就大了。” 也是因为知道这些猫腻,周五郎才从打听到的二十五万里直接砍去五万,因为他用不着走关系,也不用和县衙打招呼。 不说有明达公主这块招牌在,就是拿他妹妹周满的名字,一般县衙也不会为难他。 因此他没给人钱。 老周头琢磨了一下,甚是惋惜,“可惜修路的活儿不好接,一般县衙直接征役丁干了,不然都和公主一样请人来修路,那你不知能赚多少钱呢。” 周五郎也觉得惋惜,这相当于就是一锤子买卖。 不过不要紧,满宝说过,当下是缺很多东西,但最缺的就是人,只要手上有人,要赚钱容易得很,他先把那些人笼络住,以后要赚什么钱时就容易了。 大家把分出来的钱给老周头搬到他的屋里去,这才开始琢磨晚上要吃什么。 正好满宝他们下衙回来,听到了便道:“一起吃吧,厨房那边有菜,让容姨她们现做也快。” 白老爷一看,也不愿意自家吃了,于是搬了饭菜过来一起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说话。 庄先生问白大郎,“选官的事儿可有眉目了?” 大家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道:“我今日再去的时候正好看到唐州桐柏县有个空缺,我已经申请了,只是候缺的人不少,我听吏部一位书记员说,候这个缺的人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六个。” 那是不少。 今年的缺其实不少,但京中的缺不多,多是地方上的缺,还有军中的缺。 其实不管是进士还是明经,三个方向的缺都可以申请的。 当下并不轻文或轻武,因此军中有不少人是文武双全的。老一代的勋贵中便有不少人文武双修,建国时尚且能保证这样的质量,更不用说当下了。 其实读书识字在军中升迁会更快些,若是明经或进士出身,则会更受青睐,毕竟,你好歹读过兵书,总比全靠摸索和天赋的粗人要强吧? 可惜白大郎没有军事天赋,因此哪怕军中有许多留京的职位,他也没想过去申请。 在发现几次申请不下京中的职位后他便隐隐猜到了什么,于是开始把目光放在外面。 吃过饭,他们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讨论这事儿。 白善道:“唐州距离京城不远,且是中原地带,位置上佳,就不知桐柏县实际情况如何,这个缺是因何空出来的?” “听说是县令病故了,还是急症,才报上来的,这两日刚到的京城,所以是新添的空缺。” 也是他这段时间天天跑吏部,而且因为白二郎白善和周满的关系,吏部的官吏对他还算照顾,所以一有空缺就通知了他,他当即就写了申请表上去。 可和他一样有关系的人不少,所以也有人与他前后脚的功夫申请了这个职位。 庄先生道:“桐柏为淮河之源,据我所知,那里水网密布,有东西两种地势,西边是平原,东边则是丘陵,但也都不高,是个好地方。” 当县官,最主要看的说就是地势,又地有水,那经济就容易发展,人口容易增长,这两样有了,那就可以抓教育。 当官的政绩看的就是税收,人口增长和教化的比重。 什么是教化的比重? 一看中明经和进士的人数,二看县内正在受教育的人数。 白老爷一听是好地方,立即和白大郎道:“你多跑一跑吏部,务必将这个空缺跑下来。” 他忧心道:“吏部考试都过去半个月了,好的缺都快要被人挑完了,你再不定下,剩下的就都是些穷乡僻壤了。” 白善也点头,“大堂哥,就定下这个缺吧。” 白大郎苦笑,“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呀。” 白老爷就看向庄先生等人,本想说去找一下二郎,但想到驸马不好过多插手这些政务,而且今年二郎也在候缺的人选之中。 庄先生等人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儿,他道:“这事儿不能白二去做,先不说他能不能做好,便是可以,作为嫡驸马,他这样插手选官,陛下就算不发作,也不会多高兴的。” 庄先生看向满宝。 满宝便点头道:“我明天偶遇一下李尚书,和他说说话儿。” ※※※※※※※※※※※※※※※※※※※※ 作家的话 过完元宵就开始加更,明天见 ☆.第2537章 提醒 白善现在还是个小翰林,虽然每天都能在皇帝面前见到各位大佬,见皇帝的次数比周满还要多,但正因为位置特殊,他也不能开口。 算来算去,发现最合适的还是周满。 不管是位置还是身份上。 不过…… 满宝眨眨眼,“许久不见白二了,话说他去候官了没有?” 屋内一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郁闷道:“没有,我以为是你们教他的,怎么,不是你们让他避风头吗?” 今年白家一门双进士很是惹人注目,尤其白二郎还是嫡驸马,更引人注目了。 吏部考试后不知多少人盯着他们家呢,白二郎一直没去候官,他以为是白善和周满教的。 毕竟此时白二一动不如一静,皇帝那里肯定有安排的。 不然兄弟俩都急匆匆的去候官,落在人眼里到底显得急切了些。 而白大郎都候缺半个月了都没候到官位,更是说明了上位者的态度。 显然二弟是要留在京城的,那他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兄弟俩总得有一个出去,这是避嫌。 白大郎的目光落在对面的白善和周满身上,没看白善出仕以后,周满便留在了纯技术部门——太医院和清贵部门——崇文馆。 避开了现在的实权部门之一太医署。 不然白善就得一辈子留在翰林院修书了。 白善郁闷的道:“我是让他过两天再去候缺,但我也没让他到这会儿都不去呀。” 满宝道:“他该不会是忘了吧?” 白老爷着急起来,“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忘记呢?” 他看了一下外面的天色,天边还有余晖,于是想要去公主府里问问,白大郎连忙拉住他道:“父亲别急,明天再问就是了,这会儿过去说不了几句话就宵禁了。” 白老爷却等不得,他之所以一直等在此处没有回乡,就是想看两个儿子定下官位,这可涉及到他们的前程。 因此他说去就去。 白二郎几乎要忘记此事了,他最近和明达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要不是他爹上门,他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想起呢。 对着他爹,他有点儿心虚,强自镇定道:“爹,我不急着选官啊,陛下那里都有数呢。对了,大哥今天候到官了吗?” “没有,”白老爷有些郁闷,他瞥了白二郎一眼,恨铁不成钢道:“就算有公主和陛下,你也不能如此怠慢,这都半个月了,就算静观其变也足够了吧,你明儿赶紧候官去。” 这可是他的一件心事,必须尽快解决了。 “你得好好的选一选,尽量留在京城,要是能进翰林院就更好了。”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进不了翰林院,”白二郎道:“您看我像是能修史书的人吗?” 翰林院主要是修书的,其中最要紧的是修史书。 白老爷想了想,也觉得那样太过误人子弟,于是改口道:“去六部也可以,对了,你算数挺好的,去户部吧。” 有钱,还体面。 白二郎眼睛微亮,也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户部还有缺倒是可以试试看。” 而此时,皇帝也在和皇后说白二郎官缺的事儿。 他将脚从木盆里抬起来,让古忠擦干,也不穿鞋,直接就抬上床,和一旁的皇后道:“也不知白二近来在做什么,吏部那边到现在都没收到他候缺的申请,难道他今年不打算候官了?” 他问道:“明达有没有说为什么?” 明达虽然出嫁了,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是要进宫请安的,这是固定的,不固定的是,她隔三差五就会进宫来看帝后。 皇帝认真的想了想,他上次见明达是什么时候来着? 哦,十二天前了。 皇帝微微皱眉,又有了新的问题,“明达是不是许久不进宫了?” 皇后笑道:“她派人进来说了,说是她现在亲自接管皇庄,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这种事自有下面的管事去做,她想种什么吩咐一声下去就是,何必亲力亲为?” 皇后却觉得孩子有事儿做比一直闷在家里要好,不然和出嫁前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她也没阻拦皇帝对女儿的关心,笑道:“等她再进宫你与她说。” 皇帝哪里说得过明达? 主要是他是必定拗不过她的。 皇帝就迁怒白二郎:“他怎么还不去吏部选官?” 他以险恶用心猜度白二的心思,“难道他想让别人把好官位都占了,只剩下外放的官职,然后他就可以带着我们的明达出去?” 皇后:…… 她只能安抚他,“陛下想多了,您看白二像是喜欢吃苦,有志于仕途的人吗?” 白二郎对仕途还真不怎么热衷,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当初皇帝选中白二,其中便有他不是为了前程地位而求娶明达。 皇帝哼哼了两声,干脆高声叫来古忠,吩咐道:“明儿一早就让人出宫去公主府,让驸马去吏部选官。” 古忠笑着应下,躬身退下。 第二天白二郎还在睡懒觉,宫里的人就到了。 他木愣愣的起身,半晌才反应过来,扭头去看同样睡眼惺忪的明达。 不得不起身去招待岳父派来的内侍。 送走人,他一脸的不理解,“这么多人,一般选官就要选两个月左右的,这才半个月,急什么?” 选官的时间是长,但谁不是在吏部考试出来就赶紧去吏部填表申请? 白二郎道:“我当时选的是卷一来考。” 最综合的考卷,相当于去哪个部门都可以,虽然成绩很一般,但也合格了不是? 他这会儿终于有点紧张起来,“你说陛下会给我什么官职?” 他从没想过他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选官,在此之前,皇帝不止一次的在家宴中与他明示暗示过,不许他带明达外放。 所以,皇帝肯定早给他安排好了,怎么可能完全照着心意来? 不过他如今的心意也是留在京城。 到了吏部,大家都看向新人白二郎,这可真的是实际意义上的新人啊。 第一次来选官,第一次来提交申请,连招呼他填表的小吏都不由多看了他两眼。 除非遇上别的事,比如重病,守孝等,否则当年通过吏部考试的人,白二郎是第一个其他情况下这么久才来选官的。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538章 举荐 白二郎猜想的没错,皇帝的确老早就给他挑好了位置,并在吏部考试成绩下来之前就和李茂约谈过这个问题。 位置是极好的,翰林院的翰林。 这一次位置要得极顺,不仅李茂约没反对,连魏知等大臣都没表示反对,让提着心准备大战一场的皇帝落了空。 李茂约没反对是因为觉得白诚好歹是进士出身,能力也差不到哪儿去,皇帝此举显然不是想让白诚将来掌权,而是为了将驸马和公主留在京城。 既然如此,那就同意了呗。 而魏知等人没反对则是因为白二郎写过书,还是一本畅销书。 《向铭学传记》自然不仅仅是自家的儿孙在看,大人们也悄悄收藏了一本的。 鉴于他叙事能力还不错,放到翰林院里修书也是可以的。 所以皇帝私心作祟,几位老大人一想,觉得白诚也算有能力,便答应了。 他要是没能力,就是皇帝震怒,他们也不能答应的。 他们觉得这是唯才是举。 不过,白家兄弟俩都是进士,白诚既然要留京,那白直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 这是最基本的避嫌政策。 白二郎前脚交了申请单,李茂约后脚就知道了,告诉下属道:“先压两天再给他,免得外面风言风语。” 下属应下。 李茂约便拿起今天才写好的折子进宫去,今天要讨论一下第四批的用人,位置也挺重要。 别看一县县令只有六七品,皇帝对此是很关心的,朝中诸臣亦是。 毕竟大晋就是由这一个个县组成的,县令被称为父母官,那就必须要选好了。 基本上,每年被选到地方上的县令皇帝都会亲自面见考校,确认没问题后才许他们外放。 尤其这次还有好几个重要的县要委派县官。 李茂约揣着手进宫,然后就在那长长的太极殿台阶上碰见了周满。 李茂约这段时间进宫小结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和宫门口的侍卫以及甬道那儿当差的内侍一打听就知道。 他们记性特别好,且因为工作很单一,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也都能记住。 满宝自然不会去问侍卫,她是和内侍们打听的。这种小消息大家还是很愿意卖她一个好的。 因此她知道了这四五天内李茂约都是巳时两刻和三刻之间进宫,至于出宫的时间则不定,有时候午时左右就出去了,有时候却是在宫中用饭,还在宫内小憩,一直到下午才出宫。 这就视朝中事务多寡而定了,有时候皇帝忙没空见他时,他也会很晚才出宫。 所以满宝不堵后面,专门堵的前面。 她特意赶在巳时两刻前到达太极殿,刚才远远的看见那长长的台阶前便左右欣赏起风景来。 虽然这里并没有什么风景。 太极殿很肃穆,前面是一个超大的广场,地上是青石板,一层一层的台阶左右是从各处修建过来的过道和石桥,全是汉白玉做的。 要说风景,那就只能算放在石阶两边的大石缸,里面栽种着一些青松和荷花等物。 如今荷花未开,也就只有长青不败的青松了。 满宝已经很慢很慢了,慢到路过的一些大臣都忍不住侧目看她。 好在这儿进出的人不多,嗯,除了大朝会外,平时会来太极殿的臣子本来也不多,多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远远的,看到李茂约上了台阶,满宝便干脆站住等他。 李茂约走上来,很是稀奇的看着周满,“周大人今儿怎么有空过来?” 满宝手拢在袖子里,闻言拿出折子来扬了扬道:“禁军的牛痘都种好了,我来给陛下禀报。” 李茂约恍然大悟,笑问:“一切还顺利吧?” 满宝点头,“还行,有些人接种时反应不太好,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接种的人多了,收集到的例外病例也就多了,太医署虽然紧张,但并不反感这样的病例,这说明牛痘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应该专门制定一些特别的牛痘以适应特别的病例…… 不过这不是周满今天的主要目的,她之所以从萧院正手上抢了汇报的活儿是为了堵李茂约的。 因此满宝也关心了一下李茂约的工作,“李尚书近来还在忙选官的事?” “是啊,”李茂约也顺口抱怨了一句,“每年开春就我们吏部和户部最忙了,不仅要安排新晋的进士和明经,还有官员回京述职也要安排调任。” 甚至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一些官员升迁了,自然就空出位置来给今年出仕的新人。 “我听说今年还有急病死于任上的县官?”满宝忍不住好奇的问了句,“是什么病?” 李茂约不觉有诈,周满是太医嘛,谁都知道她喜欢特别的病例,听说现在她还时不时的去济世堂看病例呢,因此只当她是对病感兴趣,叹息道:“是桐柏县的县令,一场风寒,说是倒春寒的时候淋了一场春雨,一开始是小病,谁知道越来越重,竟没熬过去。” 而且很快,前后就十二天的时间,从转重到病逝却只四天的时间,让他连做安排都来不及,所以县衙只能往上禀报,让吏部赶紧派官员前去,毕竟正是春耕的关键时候,县衙没有县令怎么能行? 风寒是有可能死人的。 满宝便也叹息一声,然后问李茂约,“李尚书定好去接替的人了吗?” 李茂约摇头,笑道:“桐柏县是中县,要由陛下来定。” 可他是吏部尚书,不可能没有推荐,满宝也不点明,直接笑问:“李尚书觉得白直如何?” 李茂约忍不住脚步一顿,看向周满,“谁?” “白直,”满宝直接道:“我和您举荐一下白直,他的吏部考试卷子您还记得吗?” 李茂约还来不及说话,满宝便从袖子里拿出一篇文章来,道:“不记得也没关系,您看看他平时做的文章?这是劝课农桑的,桐柏县也算是产粮大县,但我听白直说过,县内贫富相差太大,似乎富户多集中在西面,东面则很贫困。” 李茂约本来不想接文章的,但听周满这么一说便伸手接了过去。 白直能说出这番话来显然是做了功课的,既如此,何不如给他一个机会。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39章 认同 俩人一起到了皇帝书房外,熟门熟路的让内侍进去禀报,然后就拢着手去侧殿等着。 就在这功夫上李茂约仔细的将白直的文章看完了。 看笔墨的痕迹,这应该是许久以前的文章了。 写的是劝课农桑的重要性,以及县内平衡发展的各种举措,这其中是以绵州罗江县为范本。 罗江县为下县,很穷,但再穷里面也是有富户的。 而贫穷的大多数是山里的人,基本上自给自足,就算有永业田,赋税也不重,但因为山路难行,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更别说到别的县去了。 因此家里的钱也不多,因为用不着。 在村里和镇上看大夫,可以用粮食和家中的布匹抵债,并不是非用钱的。 所以白直认为路很重要,只有让他们走出去,哪怕只到县城,他们有了需要的东西,需要花钱的时候,那么,他们山里的东西便也能运了出来,因为外面的人也需要山里的东西。 虽然在七里村生活的时间不长,但白大郎偶尔回家时,看着他弟弟跟个泥人似的,春天跟着白善周满上山找菌菇,夏天跟着村里的大孩子下河摸鱼,秋天则跟着人去山里装竹鼠,冬天还能去挖传说中甜甜的树根…… 他就知道,山里有很多很多可以作为商品,能够给山民带来钱财,然后再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的东西。 白直深入浅出,这一篇文章写得不短,却让李茂约觉得意犹未尽,一点儿不觉得繁冗。 李茂约暗想,不愧是白诚的亲兄长,办事的能力且不论如何,这文章却写得务实,很引人入胜。 李茂约点了点桌子,其实桐柏县现在东部的情况便与文章上写的罗江县的困局有些相似。 桐柏县为淮河之源,辖内水网密布,又是在中原,土地肥沃之地,按说不该有如此之困的,但东部的道路年久失修,从前朝战乱前便不成样子了,又经历了前朝近二十年的战乱,他们更是自愿断绝道路,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作为吏部尚书,李茂约也是了解过桐柏县情况的,想要解此困局似乎很容易,只要征发役丁修路就可以。 但桐柏县水网密布,遇到汛期时时有洪涝,因此每年役丁大多安排在河堤及各种水利设施上,再想修路,那就得加征役丁。 这在为政中为一忌,就算修路是功德百年的事,但当下的人并不会感念,甚至将来的人也会一直念着这一任官员的恶名。 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到以后,便是以后的人享受到了这个便利,很多人也不会有这个觉悟,并不会觉得这是他的功绩。 而且,当下的人又真的愿意为了后人吃那么多的苦吗? 这是一件无解之事。 桐柏县几任县令都是以稳妥为主,功不大,但官声也不差,人口和赋税都有所增加。 可如今天下承平,除了遇到大灾的地方外,哪个县不增加人口? 李尚书心内思索,正在做拉锯战时,一个内侍过来道:“李尚书,周大人,陛下请二位进去。” 李尚书便回神,点了点头,起身后看向周满,不由问了一句,“周大人举荐白直是因为驸马爷和白翰林这边的私情?” 满宝愣了一下后摇头,“不是呀,他也是先生的学生,还是第一个呢,算我师兄。” “而且我是那种只因私情就乱举荐人的人吗?”满宝道:“我可是很认真研究过的,我这师兄人品才情都不差,我觉得他可以。” 李茂约:…… 他倒是第一次听说白直也是庄先生的学生,不过如果是庄洵的弟子的话…… 李茂约本还在犹豫的心就坚定了下来,和周满一起进去见皇帝。 正巧赵国公等一众武官从里面出来,进门的让出门的,满宝和李尚书就退到一旁让他们出来。 赵国公看了周满一眼,又看了李茂约一眼,不明白这俩人是怎么凑在一起的,不过他也没探究,与俩人点点头便和同僚们走了。 屋里现在只剩下魏知和老唐大人了,这两位是常伴在皇帝左右的智囊,一个是处理政务的,一个则是盯着文武百官,看一下哪里不合规矩便现场劝诫弹劾的。 也是因为这个,老唐大人这两年成功替代魏知成为满朝文武最讨厌的人之一。 皇帝才处理完军部的事,且因为一些可知的原因,以赵国公为首的武官激动时说话如同雷鸣,他这会儿实在是有点儿头疼。 因此他看见李茂约和周满一起进来,便选择性的先点了周满说话,想让自己放松放松。 满宝的折子很简单,哦,不是她写的折子,是萧院正写的,只不过她代为汇报而已。 就是到现在牛痘的接种工作总结,禁军那边已经都种完了,毕竟不用先调养身体,也不用在落痘后再试验一遍,因此出痘速度快,反应小的禁军,两天到三天就可以出皇庄,出去一个立即就补进来一个人。 出痘速度慢,反应大一些的禁军,五天内也能完成种痘,因此速度很快。 到后面郑辜等人练出来,已经不再需要周满和卢太医时刻跟着,只需要偶尔过去查看便可以。 种痘速度特别快。 皇帝看了看,很满意,问道:“他们既然学会了牛痘种植,那到了地方上也可以进行了?” “只要做好防护和隔离就可以。” 皇帝就满意的点点头,和她道:“既如此,你们太医署准备一下,让地方医署写个章程上来,择期便开始在地方上推行此举吧。” 满宝躬身应下,“是。” 她的事情干完,但也没有走,而是退到了一旁,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李茂约这才把自己的折子交上去,将今天要安排的官缺都拉出来详细的说了一说,并将他举荐的人选也拉出来陈述了一下理由。 桐柏县这个官缺李茂约一共列举了六个人选,其中四个是申请的新人,还有两个则是他认为可以从别的地方调任而去的,在此之前,他认为这两人比这些新人更合适桐柏县这个位置。 但此时皇帝再问他的意见,他便顿了顿后道:“臣觉得新科进士白直不错。” 白直他知道啊,白诚的嫡亲大哥。 皇帝好奇起来,问道:“为何他合适?” “臣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李茂约直言起来,将白直的那篇文章概括总结说出,然后直接复述出一段原句,正是关键句子。 满宝微微抬头看向李茂约,心中感叹,比她还厉害一些呢,她都不能一遍就过目不忘,她得看两遍以上,拗口一些的估计得五六遍才能记住。 果然,能站在这里的都是超厉害的人,满宝在心里小声的道,包括我。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540章 发现 白大郎拿到了桐柏县的任令,因为正是春忙时候,所以时间紧急,朝廷给他的任令很急,让他即刻前往桐柏县,十日内到。 唐州距离京城不是很远,桐柏县便是稍远一点儿,五天也到了,所以他还有四五天的时间准备。 不过他不打算踩着时间去,所以拿到任令后,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和同窗朋友们告别,第二天便在家陪着家人,交代后事情后第三天就出发离开。 成灵慧会带着孩子与他去任上,不过却不是同时出发,他会先去,等到了桐柏县安顿下来再来信,到时候这边再把人送过去。 晚上吃过饭,他们这一群人便一起坐在后花园的敞轩里说话,白大郎捧着一杯茶感叹道:“没想到这会儿就离开京城了,这么些年还挺舍不得的。” 他这一生,嗯,虽然还不够长,但目前呆过的最久的地方,除了绵州城和七里村外就是京城了。 想想还挺舍不得的。 白大郎看向白二郎,“你的任令还没下来?” 白二郎摇头道:“没有,不过我已经知道了,陛下给我安排进了翰林院。” 皇帝暂时压着不让人告诉他,也不公告,但自有人为了卖他好悄悄的告诉他。 白大郎就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干。” 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一次白大郎算感受到了,要不是有周满拦着李尚书举荐,他估计还得再等下去。 他忍不住瞥了一眼白二郎,所以弟弟啊,你得努力点儿啊。 白二郎领悟不到这一眼的意思,一见他哥看他,他立即点头道:“你放心吧大哥,我一定不闯祸。” 白大郎就收回了目光,算了,他还是找白善和周满吧。 白善有点儿羡慕白大郎,第二天将人送出城去还道:“大堂哥,要是有空就多写点信回来,我们交流一下管理地方的经验。” 白大郎:“……你有这个经验吗?” “所以要学习嘛。”不然干嘛让你常写信? 白大郎无奈的点头,“行吧,我知道了,会给你写信的。” 白大郎离开后白二郎的任令才下来,这一次吏部给他规定了报到的时间,这让他没机会再偷懒。 他收拾收拾东西,每天早上就在皇城门口和白善汇合一块儿去翰林院了。 他是新翰林,入内主要是打杂的,给大家查找一下资料,剩下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写一些无关紧要的文章之类的。 等混熟以后,长官们充分了解他们的能力后才决定让他们修撰哪一类书籍,负责哪一部分。 白善现在参与的是一部讲述各地风俗书籍的编撰,主要负责的是剑南道一带风俗的搜集。 所以他最近看的书都是这一类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给皇帝整理折子,起草诏书,以及应答皇帝的问政,还得陪皇帝读书之类的。 白二郎没有这项工作,因此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翰林院里,比白善要轻松很多。 一开始他的上司还不喜欢给他布置任务,他也乐得轻松,在翰林院里四处翻找各种小书看。 翰林院里的藏书可比崇文馆的杂多了,除了一些珍贵书籍外,他还收录了不少人的手稿之类的东西。 那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逛着逛着就进了一间房里,房间里全是一卷一卷的绢布,一沓一沓的稿纸,还有装订得不是那么美观的手抄本和手稿,一看就不是可以通过书局印刷的东西。 于是他就好奇的进去翻看,这一看不得了啊,里面什么东西都有。 白二郎还看到了前朝人写的前朝秘事。 前朝至今并不是很久,他爹就出生在前朝,还是在前朝时候读书的呢,虽然时间不是很长。 关于前朝,他爹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乱! 所以前朝人写的秘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白二郎拿了一卷书便左右看了看,没发现有可供读书的地方,干脆就在阳光照射的那一面窗下坐下,直接盘腿坐在地上就看。 白善从宫里出来,要找他时,左右一问,谁都没见过他。 有同僚笑道:“或许是出皇城去了?” 早退嘛,谁都干过,他们翰林院的事情还多数只讲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行,上司们一般不会对考勤多做要求。 白善却暗道:这会儿大家都上衙的上衙,上学的上学,根本没人在外面,他出去干什么? 白善觉得他肯定还在翰林院里,于是开始各个房间找起来。 等推开这扇门时,白善已经都快要相信他是早退了,结果一进门他就察觉到了不对,探头四处看起来就看到了坐在窗下的白二郎。 他抬头看了看这些书架,又退出去看了看,发现自己竟然从未找到这个角落里来,便又进来,问道:“这里面是什么书?” 白二郎头也不抬的道:“都是杂书,你快来看,这是前朝一个内官写的,说前朝哀帝爱美色,特别下令全国采选美人儿,好多内官争破了脑袋都要去负责此差事,为此还闹出了人命案呢。” 白善对此不感兴趣,他伸手抽出一卷绢布,打开来发现是一卷骂前朝哀帝的檄文,里面夹了一张白绢,他打开看,上面是褐红色的字,写了作者的籍贯和生平,他在写完这一篇檄文后不久就被哀帝赐死了。 白善合上绢布,好奇的在屋里逛起来,在一个书架上的还找出了几册前朝的起居录。 被堆在书架上,只按照时间分了分。 他翻了一下,看了一下起居郎的名字和记录的时间,不由挑挑眉,这竟然不是起居郎记录的。 白善将绢布放上去,忍不住去找翰林院的前辈相问。 “哦,你说那间屋呀,那里面都是杂料,”他道:“一人之言,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尽信,多是私人记载,其中很多东西有着极强的情绪,大人们认为修史便要先摒弃感情,尽可能公正的看待一切,因此那屋子里的东西只做参考,不做为正史收录。” 起居郎记录皇帝和大臣言行一般是不会混入个人感情的,也不需要有文采,平铺直事是最要紧的。 甚至他们都很少评定一人的是非功过,只叙事,等待百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由后人来看待这段历史,再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这些野史不一样,他们本身就有极强的是非功过认可,且恨不得天下人都认同自己,否则便为恶人同党,因此这些东西可以看,却不能贸然用在史书上。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541章 拒绝 但这种东西故事性很强呀,而且因为写的人感情丰沛,以至于看书的人都会被感染。 不仅白二郎,白善和周满也很喜欢看这种偏野史的史料,于是白善也跟着白二郎耗在了这间房里。 翰林院里的东西大多数不是机密,除了当今的起居录外,连先帝的起居录他们也都是能查看的,更不用说前朝的了。 只是手续繁少的区别而已。 还有,翰林院里的资料是不能带出翰林院的。 而这种东西抄录没有意义,所以白善只能惋惜和满宝道:“本来想给你借一卷解解闷的,但也拿不出来,倒是可以给你复述一下。” “有什么特别的奇谈吗?” 白善想了想后道:“我看到有一卷上面写了前朝齐地一家五口离奇死亡的案子,不过那上面少有案卷信息,倒像是道听途说后记下来的。不过绢布后面写了当地衙门查案的结果,以及刑部的判决,倒可能有两分可信。” 满宝就当睡前故事听了,还挺津津有味的。 不过很快白善就没空再去那个房间里找杂书看了,因为太忙,然后他升官了。 他从翰林院擢升出去,一下进了中书省,依旧给皇帝整理奏章,起草诏书,只不过他调到中书省后,他起草的诏书不用再走一遍中书省后审核,直接就可以拿去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就可颁下。 他在翰林院里已经一年,但算是同期进去升官最快的,在他之后,也有翰林升迁去往别的部门,但大多数是留在了翰林院里继续修书。 对于白善的升官,不少人心中复杂,这速度也忒快了,且这次还是天子近臣。 于是有人忍不住在白二郎身边打转,吸引到他的注意力后就问他,“小白大人,白大人升迁至中书省,看来陛下很是看重白大人呀。” 白二郎点头,翻了一页手中的书,“陛下一直很看重他。” 从他们告状开始,陛下就很看重他了,多少年了,他早知道了。 见他一点儿多余的表情也没有,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这让想和他探讨一下深层次的人类品性的大人噎了好一会儿,然后转身就走,不跟他探讨这个问题了。 白二郎又看了几张,久久听不到人说话才抬起头来左右看了看,见身边竟然没人了。 他忍不住撇了撇嘴,抱怨道:“走了也不说一声……” 白二郎看了一眼沙漏,见时间差不多了,便立即把手中的资料还回去,然后把自己的书桌一收拾,便双手放在膝盖上等待下衙时间。 他们今天约好了出去吃饭,以庆祝白善升迁,他还得先回去接明达呢…… 白二郎瞪大双眼等着最后一点沙子落下,立即起身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和同僚举手告辞,并且提醒大家沙漏里的沙子已经漏完,大家可以下衙回家了。 被他提醒的人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并不急着回家。 白二郎出了翰林院后就疾步跑起来,跑去马厩里牵自己的马。 站在走廊里的一根柱子后的翰林院掌院看了全程,他面无表情,其实心里也没有什么表情,实在是做不出来。 站在他边上的河间郡王却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和掌院哈哈大笑道:“驸马爷不该在你们翰林院啊,该在我们礼部才是,这守规矩的样子便是我们礼部的官员都有所不及。” 河间郡王李贡,同时也是礼部尚书,一向和周满有点儿不和,但这点儿不和源自于观念的冲突,他觉得女子不该在朝中为官,不过他素来中庸,既然大家都不觉得有问题,那他便也不再提,让自己接受了这一现象。 平衡嘛,总要让大家心里都高兴才好。 掌院没说话。 李贡道:“如何,将他拨给我怎样?上次我与你要白善,你说不急,好歹等他满了一年再调职,免得大家觉得他升迁太快是有什么内幕,结果我看中的桃子被人摘了,我现在又看中一个,你不会还不同意吧?” 掌院没好气的道:“不错,我不答应。” 他道:“他是陛下放在这里的人,为的就是清闲度日,他要是自己有雄心壮志,想要做一番事业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我这个长官总不好拦着下属的前程,可他自己都很满意翰林院的差事,又有陛下的吩咐在前,你要人,不用和我要,直接去和陛下要去。” 掌院顿了顿后道:“不过别怪我提醒你,不说陛下现在不会答应,他自己恐怕也是不乐意的。” 作为目前翰林院里最大的关系号,掌院自然是很关注白二郎的。 他这段时间在杂书间里乐不思蜀的事儿他是知道的,而他上官交给他的任务他也都能按时的完成,是真的很按时,每次都卡在最后一刻上交资料。 掌院觉得白二郎不会喜欢调到礼部的。 李贡不在意的道:“我们礼部也很宽松的,且规矩好,上下都很是友善,比你们翰林院可好多了。” 虽然都是清贵部门,但翰林院里的翰林都是有雄心壮志的,奔着星辰大海去的,国家也是把他们当成宰相预备役在培养。 但礼部不一样,礼部是真的冷清,基本上进去容易出来难,如果出不来,那就不会有太大的实权,基本上就是跟各种礼制打交道了。 最辉煌的时刻可能就是换皇帝的时候了,咳咳…… 看刚才白二郎那样,显然是个很守规矩的人,既如此,那他们礼部很适合他呀。 掌院瞥了一眼他,意味深长的道:“李尚书,看人是不能看表面的。” 白善看着很守规矩吧,但他觉得他应该是翰林院里最不守规矩的一个,都是新人,但他迟到早退都干过,而且还能做到不动声色,才进来多久就已经能摸到先帝时的起居录等各种机密文件了。 不过掌院不觉得他是机灵,而是好奇的调皮,到了新的地方就忍不住左看看右看看,要把环境摸个透才作罢。 而白二郎也调皮,但他胆小,没人带着,他的调皮就有限度,进来这么久了,他也只在那几个房间里打转,简直丢皇帝这个大靠山的脸,也让一直如临大敌的掌院白准备了。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42章 忧虑 这次吃饭他们换了位置,不去状元楼了,而是去了内城新开的一家酒楼——九福楼。 白善提前订了位置,一进去,全是人,很是热闹。 他牵着满宝的手直接上三楼,和她道:“他家的水煮羊肉片听说极鲜美,很好吃。” 俩人到的最早,才坐下,不多会儿殷或和刘焕就到了。 他们两个是一起过来的,殷或现在还在崇文馆里读书,不过可以请假出来,这对他来说不难。 只要崇文馆不给他结业,他应该会一直在里面读书。 俩人才刚坐下,门外便传来咚咚的脚步声,门一推开,白二郎和明达公主到了。 包厢里只留了两个贴身伺候的下人,其他下人护卫都退到了外面去。 白二郎先给明达公主拉开椅子,这才一屁股坐在殷或边上,叹出一口气道:“下面人太多了,上来的时候好多人都看着我们呢。” 满宝好奇的问道:“他们认出公主了?” 明达不太好意思的道:“我陪着长豫姐姐来过两次,因此这里的掌柜认得我。” 九福楼是新开的酒楼,才开张没两天长豫公主就来吃了,吃过一次觉得不错,而那一次她还有许多东西没吃,因此又拉上明达吃了一次,觉得味道也很不错,过了几天又来吃了一次…… 所以九福楼的掌柜就认得她们了。 满宝便道:“我觉得长豫公主在新城的那三层楼不应该拿来做珍宝阁,而应该拿来做珍馐楼。” 明达忍不住笑出声来。 虽然这段时间长豫已经有一半的时间回归公主府的厨房,但依旧有一半的餐食是在外面吃的。 对于吃的,她似乎很没有抵抗力。 在宫里还好,有各种规矩约束着,上面又有帝后压着,她便是喜欢也会收敛,出了宫,一下没了约束,她就放纵起来了。 满宝道:“我下次送她几道菜。” 明达好奇,“什么菜?” 白二郎猜测,“药?” 满宝道:“我是那样的人吗?说了是菜,那就是菜。” 白善已经叫了伙计上来点菜,听他报了一遍菜单便点了几道他早就听说过的招牌菜,然后看向他们几个,“你们再点一些。” 大家各自点了一道菜后便可以了。 包厢的门关上,殷或便举着茶杯笑道:“饭菜或许还要一段时间,来,我们先拿茶敬你,祝贺你升迁。” 白善笑着举杯,“多谢。” 大家喝了茶,刘焕便好奇的问道:“我听我祖父说,陛下有意将中书舍人再往上提一品。” 白善就被茶水呛到了,问道:“陛下正式提出来了?” “开小会的时候说的,所以我祖父说你前途无量,现在中书舍人是六品,要是它整个往上提了一品,那就是五品了。” 白善皱眉,“好端端的,为何要将中书舍人提一品?” “因为中书令一直空缺,听说陛下不打算再设中书令,这里开了先例,那下一朝,甚至之后的圣人也都会空缺中书令。” 既然最要紧的中书令空出来了,那就把手底下的人提一提,把中书令的工作再委派下去给底下的人,不能委派的那就皇帝接了。 白善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打算,甚至垂下眼眸思索起来,现在空缺的可不只是中书令而已,还有尚书令呢。 只有门下省有魏知负责,因此魏知被叫做魏相。 年前三高官官还有两个,现在就剩下一个了,若是魏知也有个什么事退下,门下高官官也空缺,那…… 白善一凛,正色起来,和还在嘻嘻哈哈的刘焕道:“这事儿不要再声张,也不要再在外面说了。” 刘焕愣了一下后点头,“好。” 殷或不由看了白善一眼,有些疑惑不解。 包厢门被敲响,伙计推开门进来,后面跟着上菜的伙计,端着托盘鱼贯而入。 最大的一盆就是水煮羊肉片,被放在了最中间,肉眼看着没太大感觉,倒是其他菜被摆得很好,还有鱼脍,满宝愣了一下后问道:“谁点的鱼脍?” 她刚才怎么没听过? 伙计听了立即笑道:“回夫人,这是我们掌柜送的,殿下常光顾小店,掌柜的说前面几次来公主都没尝过鱼脍,其实我们店里的鱼脍也不错,您尝尝。” 等人退下,白二郎就嘿嘿笑道:“没想到跟着公主吃饭还有这种好处,我们就从不被人送菜。” 满宝道:“你以为是白送的吗?这是投名状呢。” “什么投名状?” 满宝道:“你怕是不知道,陛下很喜欢鱼脍,太子也喜欢,恭王也喜欢,长豫也喜欢,明达要是觉得这鱼脍好吃,回头肯定会介绍给宫里,这不就是投名状了吗?” 明达也看着那摆盘精美的鱼脍咽了咽口水,白二郎却道:“你不能吃吧?” 明达惋惜的点了点头,她不能吃。 她不能吃,殷或也不能吃。 对于生的东西即便再嘴馋他们也不吃,这个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太医们就叮嘱过的。 于是满宝他们就很不客气的独享了。 满宝沾了调料,鱼片很细,肉质鲜嫩,只有淡淡的腥气,裹着调料后腥气就更淡了,入口后轻轻地一嚼便化了,一点儿也不比在宫中吃的差,甚至鱼肉更加的鲜美。 满宝微微挑眉,和明达道:“这份投名状可以接。” 明达便笑道:“回头问问长豫姐姐有没有吃过,若是没吃过可以叫上她来试试。” 论对吃的推荐,长豫更有话语权。 满宝点头。 鱼脍是不错,但水煮羊肉片更不错。 羊肉被切成了又薄又大的一片,应该是才用汤汁滚过,因此很嫩,基本保持住了羊肉的味道,却没有膻味,的确很不错。 大家吃得很开心,便是殷或都没忍住多吃了一些。 所以大家都需要饭后消食,几人便结账后沿着街道慢慢往回走,护卫们牵着马和车跟在后面。 殷或落在了后面,和白善周满走在一起,“陛下提品中书舍人有什么问题吗?” 白善摇头,“现在没什么问题,只是我想,若有一天门下令也没有了,那三省首官的职权应该会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分予下面的官员,一部分则掌握在圣人手中。” 这件事有好也有坏,好事是权力更分散了,朝中不再是三高官官说了算,像底下他们这样的小官也很有话语权了; 坏处是,权力也更加集中了,集中在圣人一人的手中,以后的圣人和当今一样圣明还好,若是遇到一个昏聩不听劝的,那就无人能够制约他了。 白善垂下眼眸,其实依照他的私心,他是不愿意取消的,因为三省首官好歹还有三个,而皇帝只有一个,显然后者昏聩恋权的概率要比前者大很多。 但他官位太小了,这话儿他不能说,说了也没用。 或许可以找魏大人谈一谈? 就从中书舍人提品一事开始吧。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 第2543章 欣慰 魏知也在思考着这件事,昨天皇帝第二次提起此事,虽然当时没有结果,只是闲聊一句的提起,但他知道,再提一次,大家就要认真考虑此事了。 中书省共有六个中书舍人,全是给皇帝起草诏令、侍从和接纳上奏文表的,皇帝要为提品,是想将侍从、宣旨、劳问这些职责也都拨给他们,还要兼管中书省事务,算是分担了一部分中书左右侍郎的职责。 而往下呢? 如今中书省没有中书令,做主的是中书侍郎,他们的职责被分担给下属会再次被削弱。 其实这没什么不好,可他们的职责不仅会被分给下属,还会被皇帝收回一部分。 魏知在意的是这个。 陛下似乎不喜欢有人制约他。 不过可以理解,谁喜欢做事的时候一直有三个人在耳边叨叨? 从皇帝喜欢听好话,更喜欢嘴甜似蜜的恭王就看出来了。 所以想了想,魏知决定拒绝此事,身为门下省首官,只要他不答应,那这事儿就不能通过。 所以在白善上门拜访,隐晦的提起此事时,他愣了一下便道:“此事我心中有数,你还小,暂不必参与,就好好的在中书省当你的差就行。” 魏知看着白善,目光中满是欣慰和欣喜,连日来的坏心情一扫而空,忍不住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当差。” 不管将来如何,中书舍人提品如今对白善来说是大好事,一提品,他就从六品升到了五品,相当于一年连升两品,这升迁速度比目前最快的周满还要快。 最要紧的是,他以后总要出去历练的,朝中的大臣谁没有地方历练的经验? 或多或少都要参与过地方事务才能再回京进入权力中心。 而不成文的规矩是,京官外放,除非是贬斥,否则外放都要升半品或一品。 一进一出的调任他就可为一州首官了,有的官员可能奋斗二十年都做不到刺史的位置上。 而白善稍一运作就可以,而他竟然还能想到拒绝皇帝升品…… 魏知心想,大晋将来有白善这样思考的不是自己利益,而是大局,是国家利益的官员在,又怎会行错呢? 于是再进宫陪皇帝下棋时,魏知主动提起此事中书舍人提品的事,然后明着告诉皇帝他不同意。 这世上很多关系都似弹簧,你强他便弱,君臣之间也是一样的,皇帝之前多雄心勃勃,这会儿就多怂,好似被泼了一盆冷水,但他看了一眼冷脸的魏知,决定暂避锋芒,于是冷淡的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然后很久都不再提起这事,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让一直等着白善再升官,他好再吃他一顿的刘焕惊讶不已,私下问他们,“怎么升品的事儿就没动静了?” 白善和殷或一起瞥了他一眼,他们俩人都知道实情。 白善知道肯定是魏知做了什么,殷或则是从他爹那里知道,魏大人进宫里和皇帝下了一盘棋,然后皇帝去西内苑里跑了两天马,心情很不好的拉着殷礼打了两天的猎,以至于最近他那里都有好些野物。 殷或想起来,扭头问白善:“我那儿有新鲜的鹿肉,天气要热了也留不住,你家要不要?回头我给你半只。” 白善立即应下。 一旁的刘焕立即道:“我也要,我要一条鹿腿。” 殷或点头,“回头我让下人给你们送。” 一旁的白二郎没吭声,刘焕就用手肘撞了一下他,“你不要?” 白二郎摇头,“今天下午宫里也送了一只狍子出来,说是陛下在西内苑射的。” 刘焕傻乐道:“怎么陛下射中的是狍子,殷大人射中的是鹿?” 白二郎瞥了他一眼道:“你想多了,隔壁长豫公主收到的就是一头鹿,只不过鹿肉性热,明达公主不能多食,所以没给我们送而已,除了狍子,还有兔子这些东西也送了不少来。” 白二郎当了驸马后,其他的或许会缺,但吃喝上绝对是最顶端的那一撮人,和以前抢资源总是抢不过京城的权贵世家不一样,成了皇帝的女婿之后,至少宫里有的,明达都能有一份,京中的权贵世家能弄到的好东西,就算明达和白二郎不开口也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来…… 再也不是当初要买只鹿还得通过殷或的人了。 只不过白二郎和明达也就对吃上关注一些,除此之外的其他奢靡物夫妻俩并不怎么关注。 白二郎和白善道:“我家里的狍子肉和兔子肉也有好些,你要不要?” 白善点头,“要。” 他来者不拒。 家里人多,什么东西都能消耗完,他们实在吃不完还能送一些去饭馆,反正是不会弄坏食材的。 于是白善叫上大吉赶着车各家转了一圈,都不进门,直接就拉了一堆东西回家。 白二郎不打算跟他们玩儿了,他得回去写自己的稿子,于是喊道:“别忘了明儿休沐去看我们新修的路啊。” 白善冲后头挥了挥手表示明白。 殷或骑在马上,和白善并骑,收回目光道:“听说新城那一片新建了不少房屋,很多读书人都要到那边租房子住,连国子监的一些同学都有些心动。” 白善道:“是公主建的,国子监不是有提供住宿吗?” 家贫者可以选择住在监舍里。 殷或摇了摇头道:“监舍到底不方便,一些人会学习很晚,若同监舍的人不愿,到底会有矛盾。” 但在外面租房子又太贵,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委屈自己。 但如果有便宜的地方,便是远一些,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愿意去的,路上还能背诵课本,并不算浪费时间,到时候拿出一二文车费就是。 总比在监舍里受委屈强,还可能将人际关系搞坏。 白善便道:“可以让他们去找白二,白二是他们的学长,多的做不了,便宜一些还是可以的。” 白二郎自然没意见,这可以让他和公主,尤其是明达公主收集一波好感和好名声。 不要以为公主不需要好名声。 公主要是有好名声和好人脉,她在朝中被人骂时好歹会有人替她骂回去,比如长豫和满宝。 这次休沐碰上了田假,于是大朝会赶在休沐之前开,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商量完以后就开始商量一些小事,于是一个御史出列弹劾长豫公主奢靡浪费,据他每天蹲街的不完全统计,长豫公主一个月竟有二十一天在外用饭…… ※※※※※※※※※※※※※※※※※※※※ 作家的话 蹲在街口的御史:又见公主车架 第二天,“又是公主车架” 长豫:…… 下午六点见 ☆.第2544章 出言相帮 公主车架出行,虽不至于让行人回避,但自己一辆车,后面一辆装着宫女内侍的车,还有随行的侍卫等,人还是很多的。 而且长豫又不是会委屈自己的人,所以只要有心,掌握她的行踪并不困难。 能力强一些的,连她在外面每顿饭吃的什么,花了多少钱都能打听到。 御史觉得长豫公主太抛费了,身为大晋公主,她理应响应向帝后勤俭的号召,也该勤俭节约才是,结果她竟如此耗费。 据他所知,只是出嫁几月,长豫公主便将京城大小饭馆都逛过了,花费甚巨…… 皇帝不悦的抿了抿嘴,任谁被当着满朝文武这么多人的面被骂闺女都不会高兴的。 偏提倡俭约的确是他和皇后的提议,他为此减少修建宫殿(看修了二十年都没修好的大明宫),大明宫如今都还在停工状态呢;而皇后的便服更是没有那种千金一匹的华服。 各地进献上来的那种华美布匹,因为耗费甚巨,登基之初,帝后当面损毁过一批,为的就是拒绝地方进献。 这些年国泰民安,地方才开始进献,但皇后也从不穿,甚至也不给公主皇子们用,而是每年赏赐给于国有大功之人。 比如刚过去没几个月的年节,皇后赏给了萧夫人,萧院正的妻子;前年过年赏给了衡阳公主,阿史那将军的妻子;大前年过年则赏给魏夫人,魏知的妻子…… 因为事涉女儿,皇帝不好亲自开口给闺女辩解,于是目光扫向底下的爱卿们,希望有谁替他的爱女声援一二。 大部分人都静静地坐着,垂下眼眸躲避了皇帝的目光。 赵国公想了想,长豫公主毕竟是他的便宜外甥女,在他妹妹膝下养了这么多年,每次见面也都甜甜的叫他舅舅,于是主动出列,和皇帝行过礼后便斜了一眼那御史,道:“陛下,臣看陈御史太闲了,连公主吃什么喝什么都管,不如再给他委派些别的差事才好。” “不错,长豫公主的花销又不走国库,你管她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吃在哪里喝呢。” 起身起到一半的满宝就一屁股坐了回去,打算静观其变。 陈御史当然不怂他们,冷笑道:“天家无小事,长豫公主为天家之女,这自然就不是私事。” 又道:“何况,皇室中人本就不该与民争利,长豫公主不仅大肆花销,还在外插手商旅之事,大肆敛财,此举若不遏制,焉知将来她不会攫国之财?” 满宝听愣了,长豫公主做什么了? 见没人说话,连赵国公都皱着眉不吭声了,陈御史便激愤的喷了长豫公主一顿,反正就是她太奢靡无度,应该禁止,自家有饭为何总在外抛费? 然后一国公主插手商旅之事,与民争利算怎么回事?更应该禁止。 满宝眼见着情势不对,连忙起身出列,行了一礼后问陈御史,“不知陈大人说长豫公主与民争利,插手商旅之事是什么事?” 其他的都是小节,什么在外面吃饭,在座的谁没在外吃饭喝酒过? 但与民争利和插手商旅之事却不是件好事。 陈御史就沉着脸道:“臣听闻长豫公主要开一珍宝阁,放言要收进世间奇珍,而今店铺已经装修好,不日就要开张了,陛下,此举不妥,请陛下规劝公主殿下。” 满宝大松一口气,她还以为长豫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呢,不就开了一间铺子吗? 满宝瞥了一眼陈御史,与皇帝行了一礼后道:“陛下,臣知道此事。” 皇帝努力压着怒气,面色沉静的道:“哦?周卿奏来。” 满宝面色同样沉静的道:“长豫公主的这一珍宝阁便开在雍州新城内。” 她道:“因新城新建,里面人烟稀少,商贩更少,明达公主在其中拥有一条街的商铺,但如今能租出去的,十不过二三,长豫公主见状便主动赁了一间。” 皇帝沉静的点头,示意周满继续说。 “当时长豫公主便言,新城街道宽敞,房屋崭新,如此冷清实在不该,于是决定将赁下来的店铺设做珍宝阁,将她认为世间的奇珍都放在阁中售卖,以此吸引旅人和商贩。” 陈御史:…… 众文武大臣:…… 满宝继续睁着一双纯净的眼睛说瞎话,“陛下,治国、治州、治县,甚至是一乡一里之治,治理的良莠主要看的便是税收和人口,这两样为重中之重。” “长豫公主在新城之中开设珍宝阁,一为了吸引人口,二也可为户部纳税,怎么就不好了呢?” 皇帝颔首,问陈御史,“是啊,公主此举是为了新城的发展怎么就不好了呢?” 陈御史:“陛下,长豫公主分明是为了享受,看她一月有二十一日在外饮食便知……” 满宝截断他的话问道:“陈御史,您一月在外饮食几日?花销几何?” 陈御史觉得她跪舔皇室,不屑与她为伍,于是一甩袖子道:“我薪俸微薄,家中贫寒,无钱在外消费,因此不曾在外饮食。” 满宝也不探究他说的真假,这一时半会儿的也查不出来,她颔首道:“我可以理解大人,大人家境贫寒,的确更应该体贴家小在家中用饭,但长豫公主并不家贫。” 陈御史皱眉,拿住这一点儿就要说话,满宝已经继续道:“陛下再穷,但给长豫公主的嫁妆,便是不靠魏驸马,顿顿在外面吃饭也是可以的。” 她看向皇帝道:“陛下,据臣所知,长豫公主在外饮食并不奢靡,像状元楼、九福楼这样的酒楼饭馆,一月也难得去一二次,更多时候是在一般的馆子里吃的,有时候便是路边的小摊位也吃得津津有味。” “又一次臣下衙回去路过皇城外的馄饨摊,长豫公主和驸马便在那里用的晚食,还请了臣一碗,耗费不过三十二文钱而已,这并不奢靡。” 一直微微闭着眼睛的魏大人睁开了眼睛,出声问道:“八文钱一碗,为何要了三十二文钱?” 满宝顿了一下后先回答了这个问题,“长豫公主吃完又用食盒打包了一碗,说是不错,晚上要做夜宵吃。” 众文武大臣:…… 皇帝:…… 满宝这才继续自己要说的话,“何况,臣觉得公主在外饮食是与民有大利的事儿,身为京官,我们应该高兴,甚至大力支持才是。”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45章 好朋友 “长豫公主花用的是自己的钱,物品只有交易才能变成商品,”满宝道:“长豫公主的一餐饭食,饭馆挣了钱,厨师和伙计挣了钱,种植菜蔬的农人和养殖鸡鸭的人也都挣了钱,这些人皆是民,难道他们没有得利吗?” 皇帝连连点头。 满宝道:“不过陛下和皇后娘娘推荐节俭也是对的,拒绝奢靡,应该拒绝的是炭烤熊掌,身着彩缕,腰佩千金美玉。权贵之人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获得,此才是与民争利,而长豫公主所好美食不过是平常富户也都能吃到的东西,何来奢靡之说?更不用说与民争利了。” 皇帝连连点头,要不是还得矜持,他恨不得再多点几个头。 不少人都表示赞同,于是开始有认替长豫公主说起话来。 魏知便出列道:“陛下,如今天下承安,百姓安居乐业,斗米价从十五文到十二文,再到去年秋后的十文,有地之人已都能饱腹,既如此,天下百姓应当积富了,臣提议可选一些州城,在固定时间内减免商品入城之税。” 皇帝认为可行,于是问其他大臣的意见。 老唐大人想了想后道:“可,不过应当提前一月昭文,着各地御史严格察举,胥吏不得因此敛财,否则失国库之财,饱了胥吏小官腰包就不美了。” 户部尚书:……你们要减税经过他的同意了吗? 不过他仔细的思量了一下后上前道:“臣提议,京城,雍州,太原,郑州,鄂州,荆州和益州都可以列入此项之中。” 大家看着户部尚书,纷纷在心中“卧槽”一声,暗道,你这也忒快了吧,直接把北下,东来,南上的要道一网打尽了? 那京城和雍州得涌进来多少商旅? 陈御史脸黑片刻,默默地退了回去。 满宝也默默地退回了自己的位置,盘腿坐在自己的小坐席上听着他们争论新出的题目,不过他们本来不是应该快要下朝了吗? 因为魏知的一个提议,大朝会延迟了半个时辰才正式散去,满宝起身的时候已经饿得不想动弹了。 唐大人更饿,所以他看了一眼周满就走。 满宝不理他,上前去扶庄先生,小声道:“您年纪大了,下次可以直接告假不来。” 年纪大的官员可以请长假不来参加大朝会,反正他们又不会发言,一般吏部不会强硬要求他们必须出席的。 至于白善,他跟他们不是一伙儿的。 身为中书舍人,他此时是最忙的时候,正和他的同僚们分拨各个部门交上来的折子,除了加密的折子外,其他的折子他们都要全部打开扫过一遍,然后按照轻重缓急给皇帝分好。 分好以后并不是马上就给皇帝,一些折子直接送到中书侍郎的手中,由他们先给出处理意见,然后再呈送给皇帝…… 所以白善知道大朝会上发生的事时,已经是中午用午食的时候了。 今天的大朝会开的尤其长,等皇帝到了书房,他收到消息,立即往嘴里塞了一块点心,抱了要给皇帝批阅的折子就去找他。 今天轮到他在皇帝跟前当值。 结果才到书房,白善就收到了皇帝的一份午餐赏赐,在吃饭的过程中才知道满宝在大朝会上和御史因为长豫公主吵了一架。 白二郎很快也知道了这件事,在皇城里,大朝会上的事儿根本不可能成为秘密。 知道这件事后,他的第一想法就是,他和明达一定要多交朋友,将来要是被人弹劾了才有人
相关推荐:
旺夫
蝴蝶解碼-校園H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顾氏女前传
过激行为(H)
山有木兮【NP】
淫魔神(陨落神)
弟弟宠物
万古神尊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