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御史更满意了,虽然他们眼睛看到的是这样,但晒盐肯定还需要一些技巧的,有人指点就更好了。 太子看完盐田,便左右看了看后问,“这附近有村落?” “是,”白善指了一个方向道:“只是与盐田有一点距离,转过那个弯,那里有个洼地,村子便在那里面。” 太子看了一下这个距离,很满意的点头,“不错,就是应该距离村子远一点的。” 盐毕竟涉及民生大业,距离太近,与村民的生活混杂在一起就不好了。 白善请太子等人往一边去,道:“殿下,天色已晚,此时回去也来不及了,我们只能在此留一夜。” 他道:“我让人建了两排房屋,村子里也简陋,所以委屈殿下和公主在此将就一晚上了。” 太子是不介意的,高床软枕他睡得,野外草地他也是躺过的,倒是明达…… 太子扭头去看明达。 明达的注意力却在哗哗的海浪声音上,根本没留意这些。 太子一看她的表情便知道她心野了,于是冲她挥了挥手道:“想去玩儿就去吧,我还要和诸位大人商量事情呢。” 明达就拉住周满,问道:“你要参政吗?” 周满摇头,“这是县务,和我医署不太相干,我不必参与。” 最主要的是,她要是想知道,晚上再悄悄的问白善就是。 明达高兴起来,就拉着她给太子行礼,“太子哥哥,那我们先退下了。” 拉着周满就走。 白二郎都不带犹豫的,直接行礼后跟着走了。 太子:……就算不跟着他四处巡察,这一次也是难得的功劳,就不能留下来听一听吗? 哪怕出半个主意,回头他也好给他请功呀。 白二郎已经追着明达和周满走了。 殷或也笑着和太子行了一礼后退下,他不是官员,更不可能留在这里了。 太子目送侍卫和宫女护着四人走远,摇了摇头后和白善道:“走吧。” 这里房屋简陋,最好的一间房应该是周立威住的那个小院子了。 也是在一排房屋上,只是在最边上,考虑到兰氏也来此,所以白善特意让他们修了个小院子出来,正房两间,其中一间就是堂屋。 这次直接腾出来给太子住。 众人进堂屋转了一圈,还是都拎着椅子和凳子出来了,有些人连凳子都没轮上,只能站着或者是坐在石头上。 白善和路县令就属于没有座位的人,于是俩人一起站着。 屋里太热了,此时太阳已经站在山顶,眼看着就要落下去了,外面的海风再一吹,并不觉得多热,倒是屋里,有些热不说,光线还暗。 吴公公将一把椅子摆在了院子里,太子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下巴微抬,看着众人道:“刚才周……”太子看向白善。 白善:“立威,他在家中排行第二。” 太子微微颔首,道:“周立威的回答你们也都听见了,此时有何想法?” 郭刺史一脸恍惚的坐着,他想法可多了,比如,这晒盐法是哪儿来的?白善来此到底是外放当县令来的,还是就为盐场来的? 若单为盐场来,晒盐是只适合他们青州,还是朝廷想以青州为始? 再比如,之后这盐场到底算谁的? 是他们青州的,还是朝廷直接接管? 但这些问题,他一个都问不出来。 其他人也还在震撼中,同时预感到天要变了,不,不对,还不至于就天变了,就是变,那也是江南的天要变了,他们这边可能会被带着变一点点。 唐鹤和御史接受得最快,毕竟他们出京前多少收到了一点儿消息,因此很快回神。 他看了一眼御史,御史也正扭头看向他,然后俩人一起低头齐声道:“臣等听太子吩咐。” 太子撇了撇嘴道:“孤没什么特别的吩咐,只一样,此事要先保密,谁也不准传出去。” 不管众人心里怎么想,反正是一口应下了。 开口说话后,震撼感就消去了一些,然后众人开始关心起晒盐的事来,比如这新盐场是什么时候开始晒盐的,现在的库存有多少了…… 白善一一回答。 太子就坐在一旁等着,等他们问完后便道:“行了,今日便先到此处,大家先回去休息吧,唐大人宁御史和白县令留下陪孤说说话。” 郭刺史起身离开时看了白善一眼,带着路县令一起离开。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15章 暗搓搓 他们一走,院子里就只剩下自己人了,太子是这么认为的,这些人都是他可以用的,暂时被他算做自己人。 太子微微抬着下巴道:“都说一说吧。” 唐鹤没说话,宁御史便看向白善,再次确认,“盐果然可以晒出来?” 白善很肯定的道:“可以。” 宁御史便也不怀疑他,眼睛发亮的和太子道:“殿下,那江南的盐税可以查一查了,甚至天下的盐政也可以改一改。” “父皇也是如此认为的。” 这一句话如同给宁御史和唐鹤吃了一颗定心丸,俩人都松了一口气,齐声道:“臣愿为陛下效劳,为殿下驱使。” 太子便道:“那就从各地盐场开始吧,当然,我们不能直奔盐场,所以要先整治吏治,保证来往盐路畅通。” 唐鹤脑海中就闪过这一次他们计划的行程,果然就在青州往外和江南盐粮进出的路上。 要是江南的天变了,那他们不仅要保证江南之外的地方不受江南的影响,还得给江南提供足够的盐才行,所以盐也得进去。 唐鹤和宁御史对视一眼,道:“江南的漕运……” “父皇自有安排,我们要做的是整顿沿途吏治,还要保证盐场的产盐量,”太子和白善道:“不知这晒盐的地方有什么要求?是近海都可以吗?还是只北海县可以?” 白善道:“得是阳光充足雨水少的地方,当然,海水的含盐量高自然是最好的。” 他道:“大家洼新盐场是前任路县令留下来的,这块地方他就选得很好,我们在海边一些地方往下挖的时候还能看到盐卤。” 太子便明白了,“将晒盐法详细列出来,回头孤有用。” 白善应下。 太子沉吟道:“既然大家洼合适,晒盐法又是从你北海县起的,那你就多建盐田,孤看只要有海水就可以,所以不必拘泥于海边,可以往更里处去,挖一条大海沟将海水直通进去就行。” 因为他发现这一片庄稼种得少,有些地方不是山的地都荒着,上面的杂草看着稀稀拉拉的,似乎也种不出来什么东西。 白善便苦恼道:“是这样没错,但北海县穷,人力少,不论是挖沟渠、开盐田还是晒盐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太子就皱眉。 其他的还罢,人力上他可没什么办法。 别看各地总有声音说田地不够分了,成丁后分不到足额的田地,但人口并没有多少。 “孤也不能一下给你变出人来,你境内寡妇多吗?孤给你派些兵丁过来?让他们多生孩子。” 唐鹤忍不住低头乐。 白善:“……殿下,现在生孩子也来不及了啊,最少要十七年才成丁吧?” 就算今天就洞房怀上了孩子,那生下来还得十个月呢。 但他没有拒绝太子给他派兵,“今日过后,大家洼盐场必定引人注目,的确需要更多的人来保护。” 正好,人一到他就让士兵屯田,总不能每天就干巡逻的事,大家轮流着来,平时没事去开个荒地,能种粮食就种粮食,不能种粮食就晒盐。 白善算盘打得啪啪响,还和太子道:“殿下也看到了,大家洼这一块沿海的线很长,要是都建上盐田,每日产出的盐必定很多,这么多盐都走陆路运出不费费时费力。” 太子就想到了莱州湾,还没来得及开口,白善已经语调略微上扬的道:“北海县有一地方叫龙池,是天然的渡口,外面就是莱州湾,而从大家洼到龙池也不远,若有海船从龙池出发,那大家洼的盐不仅可以南下江南、岭南等地,还可以往北到达幽州平州一带。” 太子挑眉看向白善,虽然觉得没必要再建设一个渡口,但还是原因倾听。 白善继续道:“而官盐到了幽州和平州,就可以入内到太原一带和草原上。省了去莱州的步骤,路途要安全很多。” 目前海路还是比陆路更安全的。 当然,这个安全针对的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太子若有所思起来,“你想和莱州争抢出海的渡口和海船?” 白善轻咳一声,强调道:“是吸引更多的商人来此。” 他临时发散性思维,假设道:“盐要是能从龙池运出去,再回来时肯定不能空船,江南一带的丝绸瓷器都可以上船运过来,还有幽州平州一带的毛皮药材牛羊马等物,他们可以在龙池完成交换,盐船跟着商队走同样的航线也会更安全。” 唐鹤心中一动,“这样一来岂不是变了现在漕运的路线?’ 本来不太往心里去的太子微微坐直了身体,思考起来,“这样一来,再把官盐出去的渡口立在莱州就不方便了。” 毕竟青州这边他有白善可用,莱州那边,他可不太熟。 白善连连点头,目光炯炯的看着太子。 太子沉吟道:“但这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事,没有四五年,甚至五六年,很难形成规模。” 白善略一思索便咬牙道:“臣愿留在此处,一直到此事做成再离开。” 太子挑眉,“你真愿意在这里留个五六年?” 以白善的能力和资历,他外放就是出来积累经验的,加上他现在又有了晒盐法的功劳,就是现在升职离开也没人说什么。 不过他外放的目的是历练,不会这么早走,但太子和皇帝一开始给他做的规划也是三年。 三年之后,他便可调往其他地方继续历练,要在北海县留六年…… 太子微微一笑,颔首道:“既如此,孤就应下了,不就是建渡口吗?你建吧。” 宁御史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提醒道:“殿下,此事得户部和工部核准。” 听白善那打算,显然不是一个小渡口,那就不是青州给钱,而是要从国库拨款了。 白善觉得要等国库拨款,那不知要等多长时间呢,因此暗示道:“或许青州可以预支一部分。” 太子果然很感兴趣,身体前倾,“哦?” 白善就顶着宁御史“你个奸佞”的目光和太子道:“现在已是夏天,夏收和秋收在即,过后便是税款,要是国库一时拿不出钱来,可以从青州这边预支一部分。” 也就是说,把青州理应上交给国库的东西先支用了,其实还是算国库出钱,只是省略了一道先送往国库,再由国库拨出来的过程。 太子觉得这个法子不错,于是颔首同意。 当然,是他同意了,实际上能不能做成还得看皇帝和朝中诸位大公的意思,不过白善也争取到了太子不是?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第2916章 心思涌动 出了院子后的郭刺史等人也没闲着,罗巡检和周立威给他们腾出房间来,士兵们互相挤一挤就给他们腾出了一排房间。 他们很幸运,能够和太子住在同一排,就是距离远近的问题。 作为白善的心腹,俩人都不约而同的把距离太子最近的一个房间安排给了白善和周满,所以在除去公主驸马,殷或和唐大人宁御史这些太子带来的人外就是他们两个了。 就是这么巧,郭刺史的房间就紧挨着白善周满的,他带着下属们找到自己的房间想说点悄悄话时,发现隔壁是白善和周满的下人在忙碌。 他沉默了一下后看向路县令。 路县令立即意会,侧身道:“大人,天色还早,不如去我屋里坐一坐?” 郭刺史颔首,其他官员便跟着一起过去了。 到了路县令的房间,安静是比较安静了,光线也更暗了。 郭刺史干脆不进屋了,就站在门前的空地上看着路县令,问道:“路县令,本官记得大家洼盐场一开始还是你做的吧?” 路县令就叹息,左右看了看后道:“大人应该看得出来,前面这里本应该有一堵围墙的,左右两面的围墙都还在,现在这些房间,有一半是我之前建的。” 他伸手指了一下不远处没有拆干净,正在使用的灶台道:“那些灶台是我建了打算煮盐用的,已经被拆了不少,现在就只剩下前面那些没拆了。” 没拆的,有一些还被用起来做饭了,伙房的士兵们正在煮菜。 “所以晒盐法是白县令找出来的法子?”郭刺史这么问不过是再确认一次而已,路县令要是知道这个方法,他早用上了。 路县令点头,同时心里感叹,难怪白善可以这么强势的应对宋家,他手里要是有这个宝贝,也能够毫不惧怕宋家。 宋家在北海县还没那么大的声望和土地,他们能够干涉到县务全是因为掌握了龙池盐场。 白善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把龙池盐场关了,宋家的两条胳膊直接被斩断。 郭刺史也想到了宋家,不过很快将其抛出脑袋,对于他来说,宋家此时不值一提,甚至连和路县令的权力之争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晒盐法出来,加上太子对此的重视,摆在郭刺史面前的无疑是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但道路上的刀子也更多。 机遇与危险共存。 他在迟疑。 不仅郭刺史,站在郭刺史面前的官员们也心思各异。 他们一离开,各自散去后便又自动的三三两两凑在了一起,“这晒盐法一出,我们青州其他近海的县也可以改了制盐方法了。” “还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白善前途无量,他为什么要在这种事上造假?别看宁御史一副不相信,要亲眼看过制盐过程的样子,其实心里早不怀疑了,这么早不过是为了更确定而已。” “那我们青州的天是要变了?” “青州还好,本来制盐的县就主要是北海县,要紧的是江南吧?” “对啊,此法要是传出,那凡是近海的地方都可以晒盐了,江南那边的盐政会不会……” “今天我们都看过晒盐法了,看上去挺简单的,太子不怕我们传出去吗?” “是啊,江南那边也完全可以学起来啊。” 路县令等人一散去,也找来了自己的幕僚。 他和其他官员的幕僚一起留在人群的最后,没有听到前面说什么,但他们有眼睛看啊。 他到现在都还有点儿回不过神来,主要是因为他是跟着路县令一路从北海县到临淄县的。 所以一再确认,“真的是太阳晒出来的吗?” 路县令一再点头,“是。” 幕僚便最后叹息道:“难怪了。” 他觉得这不能怪路县令技不如人,而是,“世家积累到底不一样,大人不用往心里去。” 路县令:“我没往心里去,但白善此法应该也不是来自于世家积累。” 他道:“我虽不知他这晒盐法是从哪来的,但崔杨这样的大家族都不知道,白氏这样一个深居内陆的小世家更不会知道了,而且白善只是旁支。” 幕僚看了看,发现大人面上并没有忧虑,相反,还有些兴奋,“大人?” 路县令原地走了两圈,有些兴奋的道:“这不仅是白善的机会,北海县的机会,也是青州的机会,自然,也是临淄的机会,我们的机会。” 幕僚一想也是,也有些兴奋起来,“大人和白县令还是盟友。” 路县令“嘘”了一声,让他小声一些,“晒盐法肯定瞒不住,今日看见的人太多了,就算加以控制,用不了多久,法子也会传到江南的。所以北海县的时间其实不多。” “白县令一定会与您再合作的。” 路县令也是这么想,他笑着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郭刺史手眼更高,只怕想的更多,未必能和白善完全走到一起去。”这就是他的机会了。 外面天完全黑下来了,只勉强看得到人影。 白善和唐大人就吹着海风慢悠悠的走回自己的房间,俩人就住相邻两间。 因为看到前面的房屋亮着灯,唐大人脚步一顿。 白善便道:“公主他们还没回来,学兄要不要与我同去接一接他们?” 唐大人略一想便颔首,“也好。” 白善便看了身后的大吉一眼,然后和唐大人慢慢的朝海边去,不一会儿大吉就拿了两根火把上来,递给白善一根。 白善接过,和唐大人解释了一句,“海边风大,灯笼的火拢不住。” 唐大人颔首,回头看了一眼夜色中热闹的盐场,微微一笑道:“再来一些人,这地方就能够一直热闹了,将来必定繁华。” 白善笑了笑,“就是进出的路不好走,要想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此,最要紧的便是修路。” 唐大人点点头,笑道:“你胆子倒是大,这是直接想要在青州长久做下去的意思?” 白善道:“又有何不可?在北海县是治理地方,为民办事,去往别的地方不也是治理地方,为民办事吗?”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17章 星星之火 唐大人深以为然,想到了什么,忍不住一笑,“长博去江南了。” 白善一怔,“杨学兄调职了?” 唐鹤微微点头,“现在人应该还在夏州,但我出京的时候听说已经定下他为淮南道巡察使。” 这个调职有些莫名,因为按照杨和书自己的设想,他在夏州做出功绩之后,应该是回京,或者留在河东道,还是以民治为主。 怎么也不可能去江南啊。 唐鹤也一度怀疑皇帝是脑抽了,咳咳,但是皇帝有可能会脑抽,魏知和朝中诸公却不会,所以他在出发前就怀疑事情有异。 此时到了盐场,总算知道皇帝的打算了,“陛下是想用世家料理世家。” 白善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他想了刘尚书、老唐大人,甚至还想了魏大人,唯独没想过皇帝会用杨学兄。 他惊得停住了脚步,不知为何手脚有些发冷,他觉得心脏跳得有些快,快到有些失律。 唐鹤也停下了脚步,微微偏头看他,火光中,他能很清晰的看到他脸上的神色变化。 “害怕了?” 白善回神,没有否认,他有些艰涩的道:“江南……太危险了。” 唐鹤也叹息一声,良久后道:“是啊,但陛下下旨前肯定问过他了,他既然答应了,那便是有信心,至少他认为这样值得去做。” 白善紧紧地抿着嘴角,心中思绪万千,最后纷纷被他压下,他张嘴想说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阵阵笑声从前方传来,白善扭头去看,就隐约见几道人影朝着他们走来,他还能听见周满带着肯定的叫声,“白善!” 然后是白二郎的声音,“不要乱叫啊,是不是还不一定呢,隔着这么远,你看得清吗?” “他举着火把呢。” “那也不一定是白善,我就看到两个脑袋!” “明明是三个!这才几个月不见你眼神都这么不好了。” 明达打圆场,“别吵了,我们就要到了,近前就知道是谁了。” 殷或:“小心脚下。” 白善的心一下就安定了下来,腰背挺得更直了一些,眼神也坚毅起来,杨学兄既然去了江南,那他尽他所能达成目的就是。 脚已经迈出去,身后的路已经断了,脚边就是万丈深渊,他们也只能往前走了。 即便他们当中会有人摔下去,可能会粉身碎骨,也只能继续往前走。 白善闭了闭眼,再睁开时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他扭头和唐鹤道:“唐学兄放心,我知道怎么做了。” 唐鹤惊讶的看着只是一瞬间就大变样的白善,见他举着火把朝着那几个人影迎去,略一思索便也释然的一笑,跟了上去。 周满看到举着火把的白善,仰头哈哈大笑起来,“怎么样,我说了是白善吧,你还不信!” 她骄傲得理直气壮,在此之前她可没有问过科科,科科也没和她说前面是白善,这都是她自己看出来的。 白二郎轻轻地哼了一声,不太想搭理骄傲的周满。 白善脸上带出笑容,将火把往他们身前伸了伸,让他们将脚下的路看得更清楚些,“怎么这时候才回来?” 周满:“他们第一次看海!” 他们就和白善周满第一次看见大海那样,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时就不想动弹了,就这么举目四望好像就你看上一整天。 大海似乎没变化,但其实它一直在变,每一瞬间都是不一样的。 当时夕阳就在山头,天上的霞光却一点儿也没影响到大海,它本来该是什么样子就还是什么样子,有海鸥从海面上掠过,留恋的叫了一声,就算是周满已经不止一次的看见大海,也忍不住抬高了头去追逐它,眼中好似含了泪一样。 这一看就不免晚了,等他们回过神来时间过去得太快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他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往回走。 回到他们住的房子,士兵们来给他们送饭。 其实没有很好的菜色,只有馒头和两道菜,其中一道菜还是全素的。 他们来得突然,盐场里没有准备,现在菜中的鸡肉还是周立威临时从村里买的,让人剁了很小块后煮的。 菜很少,也称不上美味,但就是娇惯的明达都吃得津津有味,觉得今日特别的开心。 她和周满道:“明日我还要去海边。” 周满颔首道:“去吧,我还可以带你去小洼村看一看,上次我来给他们村的人看过病,这次正好复诊一下,他们村里晒了很多咸鱼,村里还有人出海打渔,里面有许多鱼我们听都没听说过。” 明达惊叹,“那他们怎么知道能吃呢?” 周满道:“自然是先辈口口相传传下来的,反正我们至今没有吃过有毒的鱼。” 明达表示很有兴趣。 用过饭,大家各回各屋,殷或和唐大人同屋,他见唐大人似乎睡不着,便问,“江南盐税很难查吗?” 果然,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中间省去了多少步骤啊,唐鹤心中叹息,道:“会死人的。” 殷或躺在黑暗中,闻言沉默了一下后道:“人总要死的,死得有所值,那才不枉来人世一遭。” 唐鹤想到殷或的情况,觉得这个话题不能太深入,不然把人的心病给勾出来怎么办? 周满可是提到过,殷或以前身体那么差,一是身体的确很差,二就是心里的病让身体越来越差。 所以他转开话题问:“殷公子见过草原,今日又见过了大海,觉得是草原好看,还是大海更好看?” 殷或道:“两者是不一样的。” 他顿了顿后道:“我身在草原上,看着广阔的草原时觉得神清气爽,心胸开阔;而我站在海边,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时,直觉沧海桑田,人就和海中的一粒沙子一样微不足道。” 话题好像又被殷或拉了回去,虽然对方声音很平静,但唐鹤依然有点儿头疼,他不介意和白善周满谈沧海桑田,生死无常,却不太敢和殷或谈这些。 隔壁房间里,满宝洗漱过后盘腿坐在床上,小小声的问白善,“所以陛下是要杨学兄去整治江南世家?” 白善也不敢太大声,毕竟隔壁屋住着郭刺史呢,所以只是点头。 周满便也忧虑的皱起眉头,“怎么选了杨学兄?”感觉有些心慌。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18章 暗示 白善也洗漱好靠在了床上,“杨学兄总要做选择的,不是现在,将来也要选择。” 他道:“江南世族势力太大,政令不通,不管是陛下还是太子,都是有雄心壮志之人,他们不会忍耐太久的。” “而且地方豪族势力过盛,不仅朝廷会受约制,普通百姓也很难出头和富有起来,”一定条件内,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世家豪族要是掌握太多的资源,那平民能分到的就更少。 而且对方势大,同时还能逃掉应给国家的税赋,国家财政不济,最后又只能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看过不少野史话本的白善可是看到过好几个王朝皆因此而亡,虽然那些朝代更迭似乎都是杜撰,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但他就是觉得它上面写的都是真的。 大晋的世家豪族若是不加以约束,以后必定也会有尾大不掉的隐患。 不仅世家豪族,还有皇族…… 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也要一步一步的迈,他现在不想去想太高远的东西,只看当下的话,江南的盐税是必要整顿的。 他声音低沉,“我在中书省时看到过江南各地递上来的折子,去年征东之战,因为筹备粮草,我还代陛下去核对过户部的国库银子,其中江南前一年交上来的盐税是应收的五分之一而已。” 周满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这么少?” 白善道:“盐税亏空,户部和御史台好几次都派人去江南查,但都查不到什么实际上的证据,倒是也杀过几个人,流放过几个官员,但都不管用。” “这还是在杨氏出事之后,陛下从杨氏手上接过了一些东西后才有的盐税,听说前几年江南上交的盐税更少,各种借口都有,制盐困难,人口少,盐卤减少,还有运送途中的损耗,还得搭桥修路,反正年年都在亏损。”他道:“杨学兄虽出自杨氏,但也早看不惯这件事,陛下有意栽培他,肯定知道这些事的,所以才特特提了他去江南。” 周满声音低落:“只怕其他家族不会看他出自杨氏就网开一面吧?” “不仅其他家族,就是杨氏族内只怕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白善道:“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那些人早把江南视为囊中之物,又怎么肯轻易交出来?” 周满只低落了一下便精神起来,压低了声音问道:“我们能帮杨学兄做什么?” 白善也压低了声音,“将盐场建得更大些,还要修好渡口,让北海县的海盐可以畅通无阻的到达大晋的每一寸土地上。” 他道:“这不仅是在帮杨学兄,也是在帮我们自己。” 海晏河清,自然是需要众人共同的努力,光靠杨和书一人是不行的,白善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将他的后路铺好,让他不至于在江南里孤立无援。 白善叹息,“不知道等他去了江南我们还能不能安全通信。” 周满:“太子肯定有办法。” 人是他们派出去的,他们肯定要保证通信安全的。 她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今日来看盐场的人这么多,晒盐法肯定保密不住,殿下不做约束吗?” 白善双手靠在脑后,翘起腿来摇了摇道:“殿下故意的,就算有人特意往江南传,要想他们相信也不容易,等江南试出来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长一些的,说不定二三年才弄出来呢。” 他道:“陛下和太子巴不得晒盐的盐场越来越多,市面上的盐越来越多。” 他们不惧盐多,只怕盐少,东西嘛,多了以后才好运作,反正盐税现在也只收到五分之一,皇帝和太子显然很乐意将这五分之一全拿出来和江南各豪族玩一玩的。 这一个晚上许多人都没睡好,倒是周满和白善在聊天过后心情放松了许多,结束话题过后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太子便和白善等人去了海边。 虽然昨天远远的看了一眼大海,但今天站在沙滩上,直接让海水冲到脚边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明达戴上了帷帽,欢快的在海边走着,并不想和这些官员们走在一起。白二郎便拉着她玩去了。 太子只瞥了一眼便收回视线,反正俩人就是来玩的,他早已经接受了这一点儿。 郭刺史捧着太子,笑问:“殿下也是第一次看见大海吗?” “不,”太子想了想后道:“算第二次吧。” 他以前陪同皇帝出行时到过海边一次,不过那时候年纪还小,对大海没有太大的印象。 太子看见海面上有船,微微眯了眯眼问,“那是渔民?” “是,”白善道:“小洼村还是以打渔为主。” 太子点了点头,站在海边四处望,这一条海岸线的确很长,除了山便是一片片荒地,少见人烟,正如白善所言,人太少了。 白善也在暗搓搓的暗示他们这里人太少,急需人口资源。 本来他觉得慢慢发展也不错,等他的官盐卖出去,有了钱,他就可以派人四处去招募流民,将外面的流民招过来落户,虽然现在没有天灾人祸,外面的流民也少,但肯定是有的。 但昨天听说杨和书要去江南以后,白善就觉得时间紧迫了很多,所以他一直跟在太子身边进言,暗示道:“盐场需要兵丁保护,但也不能只有兵没有民,殿下,若是其他地方人口太多,没有田地划分,不如迁移一些人口过来?” 太子不胜其烦,问道:“别的地方没有田地,难道你北海县就有吗?” 白善略一思考便道:“挤一挤还是有的。” 其实北海县地广人稀,荒地很多,开荒还是能够有很多地的,但问题就在于这里的地不太好,就是开出来了,种植价值也不高,常常赔了人力不说,连种子钱可能都收不回来。 但白善认为问题可以一件一件来,粮食不够,他们可以暂时从外面购进,最主要是先有人,再慢慢想着地的事。 他们有盐场,还是能养活不少人的。 这段时间也走过北海县不少地方的周满便接了一句,“还可以种一些药材,有些地不适合种粮食,但适合种药材。就是需要的年限也长。” 白善道:“没关系,我们如今不缺时间,就缺人。” 说罢还暗示性的去看太子。 宁御史重重的咳嗽一声,不断的从俩人身后经过,眼神警告他们少进谗言。 ※※※※※※※※※※※※※※※※※※※※ 作家的话 晚上七点见 ☆.第2919章 说服 如今能往外迁移人口的只有中原一带,其余地方,江南、岭南、北地和西边都是地广人稀,哪有人口往外迁移? 但从中原迁移的话…… 宁御史抬头四望,不说人离乡贱,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想离乡,就说从中原繁华之地到贫困之地来,许多人不仅心理上不能接受,身体上也不能接受。 太子的性格本来就霸道了,若让他出手迁移百姓,不知道会让多少家人离散呢。 到时候闹出家破人亡的事来就不好了。 所以宁御史对白善谗言太子给他走后门迁移人口的事很有意见。 白善便只能先将此事按下,带着太子和郭刺史逛起大家洼来,顺便再看一下附近的村庄,了解民风民俗。 附近的村子特别少,小洼村是最近的一个,除了小洼村外就还有两个小村子,一个村只有十来户人口,另一个也才二十来户,剩下的土地上都没人。 三个村子因为近海,故都以打渔为生,很少种植庄稼,就是种了,收获也很小。 新盐场开在大家洼,不仅年轻男子可以去盐场里干活儿,妇人也可以,所以他们额外收入多了很多,现在就是不出海,光工钱也能养活家里人了。 当然,为了日子好过一些,除了应征上盐场的人外,家里其他人还是会出海的。 虽然出海危险,但渔民们也自有经验,一般他们会提前一天看天气,决定第二天是否出海。 当然,有时候他们看得不准,这时候就看运气了。 他们的渔船并不足以在海上拼技术,所以只能拼运气了。 太子多留了两天,就看着他们冒着风浪出海打渔,有时天才亮时出海,快天黑时才回来,但带回来的鱼却未必有多少。 而大家洼因为距离县城有些距离,捞上来的鱼能养活的就放在海水里养着,改天送到县城或者青州城里卖。 当然,现在有太子这一行贵人在,没怎么吃过海鱼的人直接包圆了,但在平常,大部分鱼是除了自家吃的以外,剩下的会处理了做成咸鱼,就晾晒在外面。 太子每次走过,还没靠近时就闻到了浓重的味道。 这让太子难得的感叹起来,“民生多艰,这一片露地多,明明可以直接开荒种地,但他们没有开荒,显然对于种地的平民来说,光有地还是不够的,那地还得能种出粮食来才好。” 他提醒白善道:“也不要只顾着盐场,这地还是要治理治理的,若能将这些荒地露地都开垦出来种成良田,那同样是功德无量。” 白善道:“……殿下,您知道这一片地形平坦,为何却种不出足够产量的庄稼吗?” 太子很干脆的摇头,“不知。” “因为这里近海,”他道:“有时候海中风浪大,涨潮时,海水就会倒灌上来,这些泥土都是咸的,所以粮食的产量很低。” 太子:“地还分咸淡吗?” “当然,地有地力,自然也分咸淡。”白善想到了什么,顿了一下后道:“应该是分咸酸。” 太子就好奇的问,“那麦子是喜欢咸土还是酸土?” 白善就踢了踢脚下的土地道:“不管它是喜欢什么土,反正一定不喜欢这硬巴巴的沙土。” 养地可比建盐场和渡口艰难多了,因为它需要的时间更长,在肥力不缺的情况下,这种土地都得小十年才能养出来。 不过这事的确是需要人开始做的,他先干六年,后继者再干四年就差不多养出来了。 于是他在迟疑一番后便和太子点头,“殿下说的是,我会尽力养土的,可这样一来,臣需要的人手就更多了。” 还是需要人。 太子转身就走。 白善悄悄往后看了一眼,见宁御史没跟上来,他估计在盐场里守着那块被拨出来的盐田呢。 白善立即跟上太子,悄悄和他道:“臣也知道,殿下现在不好强硬的下令人迁移。” 昨天晚上被宁御史抓住劝诫了一顿的太子闻言看向白善,“你既知道,何必再提,孤已经答应你给你调拨两百士兵了。” 他强调道:“放心,都是光棍。” 白善:“……殿下,臣不介意成亲的士兵,他们要是愿意拖家带口的过来,臣不仅会给他们分地,还能给他们分钱。” 太子挑眉,“分钱?” 白善立即应是,道:“殿下,这正是臣想说的,不能强逼,我们可以利诱啊。” “臣曾去过岐州,那边因成丁后没有土地而到处给人打短工的青年不少,因为各种原因失地后无以为继,不得不做佃农的农民也很多,若臣愿意给他们分地,还给他们一笔安家费,他们应该愿意来北海县。” 太子:“……你和唐鹤不是收了好大一批地回来,新去的喻刺史把地都分下去了。” 白善:“杯水车薪,岐州失地的人还是很多,而中原像岐州的地方并不少。 中原安定得比较快,加上地好和经济发达,天下太平后很多人都留在了中原,中原的人也特别能生。 世家豪族也多,生的也更多,彼此争地,早些年分永业田时就入不敷出了。 每年天灾没多少,但还总是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土地,为了不纳税,便四处流浪起来,这就是流民了。 太子一听他暗示,眼睛就忍不住一眯,问道:“你想从哪几个地方着手?” 白善觉得这种事要先从熟悉的地方开始,于是道:“京城、雍州和岐州就不错,尤其是岐州。” 柿子捡软的捏。 太子:“喻刺史能答应?或是你让孤和喻刺史结仇?” “殿下,这事是臣所为,您只要居中调停就可,怎么可能让您和喻刺史结仇呢?” 太子:“你先告诉孤,你拿什么和喻刺史换?” 他从人家的地盘上抢人,喻刺史能不恨他? 白善清了清嗓子后道:“我和喻刺史有些交情。” 太子怀疑的看着他。 “好吧,殿下,封宗平外放在岐州太白县里。” 到底同窗好几年,白善觉得这点事还是可以和封宗平商量商量的。 太子恍然大悟,想了想后点头道:“行,你去做吧,喻刺史要是闹起来,孤给你们调停。” 白善大喜,不枉他昨晚和满宝将能抢人的地方和人都列了一遍。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20章 选择 白善和太子悄悄的说定了此事,谁都没告诉,别说宁御史,连唐鹤都不知道这件事。 太子没有问白善这么多安家费从哪里来,白善也没主动提起。 看过盐场,太子还去看了一眼白善捂得严严实实的库房,看到里面积存的盐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带着人离开盐场。 宁御史和一队侍卫留了下来,他们要亲眼看着盐田里的海水晒出盐来才肯走。 明达意犹未尽的和他们回到县城,到周满他们住的县衙里转了一圈后道:“看着还不错。” 周满自得道:“我们搬进来后添置了一些东西,不知道你和白二来,不然我们肯定给你们另外布置一个房间。” 走在前面的太子听见她这话,回头看了她一眼,干脆问道:“周满,你那医署怎么样了?” 周满精神一振,上前去回话。 太子进了正堂,听她汇报过青州医署的进度后便道:“北海县这边的医署既然已经上了正轨,那青州那边也该办起来了,莫要懈怠。” 周满保证道:“是,臣必不懈怠。” 她顿了顿,忍不住小小声道:“殿下,医署发展我暂时不需要人的,我需要钱。” 太子差点儿把才喝进嘴里的茶喷了,他没好气的道:“问白善要去。” 周满瞪眼,“地方医署隶属于太医署,该国库拨钱的。” 太子转了转手中的茶杯道:“白善想要人,不缺钱,而你手中有医术,只要肯下苦力,肯定能帮他留住更多的人。” 他微微抬着下巴道:“介时你还会缺钱吗?” 周满眨眨眼,扭头看向白善。 一旁站着的白善:…… 别被太子忽悠了呀,他给不给钱此时还不知道,但总可以和太子要一些钱呀。 太子却已经起身道:“行了,你这县衙太小了,时间还不晚,我们回青州城去。” 另一边候着的郭刺史闻言高兴起来,立即道:“殿下,车马已经准备好了,此时就能走。” 太子微微点头,叮嘱明达和白二郎,“你们想要留在北海县我不拦着你们,但不准闯祸。” 明达应下,“太子哥哥放心吧,我们很听话的。” 太子当然是相信自己妹妹的,但他不太相信白二郎。 于是警告的瞥了一眼白二郎,再看向殷或时脸色就和缓了一些,他只对殷或温和的点了点头,交代白善好好照顾他,然后就带着唐鹤转身离开了。 “若有破不了的疑难案件,递给唐大人审查。”留下这句话,太子就带着人回青州城去了。 郭刺史见太子和白善终于分开,心内是大松一口气的,所以对送他们出门的白善脸色也好看了许多,他笑着和白善道:“好好干。” 白善恭敬的应下,目送郭刺史带着属下们上马追随太子离开,目光和马上的路县令对上,俩人几不可见的微微颔首,然后路县令带着幕僚去追刺史了。 周满站在他身边,等太子他们一行人彻底消失在眼前时,她大松一口气,“总算是走了。” 白善转身点了一下她的鼻子,“公主还在这里呢。” 周满耸肩道:“明达不会太介意的,是吧明达?” 她回头看向身后的明达。 明达笑道:“其实太子哥哥也很可亲平和的。” 太子再怎么样也很难和可亲平和扯在一起吧? “走吧,我们回去商量一下晚上去哪儿用晚食。”太子他们一走,周满和白善神清气爽,只觉得浑身轻松,总算有心情招待起三个好朋友来。 太子不住在这里,周满他们便又搬回了正院,然后将客房略一收拾就让明达白二和殷或住下了。 不过周满还是问明达,“你们是要与我们住在一起,还是出去租个院子?” 明达道:“买一个吧。” 大家一起扭头看向她。 明达道:“既然你们要在北海县长留,那我们以后肯定还有机会再来的,不如买个院子住下,以后来住也方便些。” 明达说买就买,北海县的房子又不贵,这点花销在她看来不值一提。 她吩咐下去,白善又是县令,房屋信息直接在县衙就可以查到,她又不缺钱,第二天内侍便在县衙附近买下一个院子,然后下人们开始过去打扫布置。 白善和周满自然也派了家里的下人过去帮忙,内侍也开始在县城里采买东西。 宋家的管事小跑着进堂屋,低声和宋老爷禀报道:“老爷,宋主簿到了。” 宋老爷抬起头来。 宋主簿一脸憔悴的从外头进来,抬手行了一礼,“伯父。” 宋老爷微微眯眼,他看得出来这个侄子对他的尊敬不复往昔了。 宋老爷脸上露出淡笑,指着旁边的位置道:“三郎来了,坐下吧。” 宋主簿没坐过去,而是在下面选了一张椅子坐下,一脸着急的道:“伯父,县衙事忙,我是好不容易才忙中偷闲抽出空来的……” 宋老爷一听,微微一笑道:“既然这样,我也长话短说,你上次叫人来传话,说得有些不清不楚,你说京城里来的贵人是太子?” “对。” 宋老爷握紧了手中的茶杯,问道:“不知贵人是为什么来,大家洼那边……” 宋主簿叹气,头疼的道:“伯父,您也知道我身份敏感,县令做什么事都瞒着我,我虽知道来的贵人是县令,却是真的不知道大家洼有什么事。” 宋老爷皱紧了眉头。 四天前,县城突然热闹起来,有贵人来他们北海县,他远远看了一眼,郭刺史都要作陪。 他当天就派人去找宋主簿,但县衙那边却说宋主簿下乡去了。 这理由……让宋老爷心头火起,但到宋主簿家里,他又的确不在家。 没等他打听出什么来,第二天一早青州城那边突然将他们送出去的珊瑚树和银子还了回来,他想要亲自去拜见郭刺史问清缘由,但郭刺史又去了大家洼,那一带都被兵丁戒严,别说进去,连靠近也不能够。 他就只能等着。 但这几天功夫他也问出来了,郭刺史陪同的贵人是皇太子! 而随着皇太子来的人中还有两个御史,一位京兆府官员,听说都极为厉害,他们出京巡察,郭刺史显然是不敢顶风作案的。 而且……白善是太子的伴读!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21章 寿宴 大家洼里到底有什么呢? 宋老爷握着手中的茶杯思考,心中有两个人在不断的拉锯,一个说让他不要拿胳膊去与大腿相斗;另一个却说不论来的人是谁,对于北海县来说龙池盐场至关重要,白善不会放弃盐场,那宋家就还有机会。 就在双方拉锯不相上下时,宋主簿迟疑了一下还是道:“伯父,我隐约听董县尉提起,太子殿下要往北海县派一批士兵,不知有什么用,但那些人是给县令用的。” 宋老爷脸色微变,心中的天枰咻的一下往另一边倾倒了。 他闭了闭眼后道:“去年是多事之秋,我寿辰没怎么过,今年便打算大办一次,日子就定在六月十二,那日还请白县令、周大人和县衙里的贵人参加,我一会儿写几封请帖给你,还请你代我转交给白县令。” 宋老爷的生辰在八月,提前到六月,这也太前了吧? 不过宋主簿没发表意见,应了下来后道:“伯父还要请谁?” 宋老爷道:“能请的,我都会请来的,就不知道青州城的路县令和郭刺史肯不肯赏脸。” 宋主簿就听明白了,宋老爷连路县令都要请,显然是打算再退一步了。 宋主簿应下,最后拿了五封现写的请帖离开。 他先给了董县尉和方县丞一人一封,然后才去找白善,将三封折子奉上,“……我伯父不敢贸然来请公主和驸马,因此让下官将请帖带来,还请大人代交,两位贵人那天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宋家坐一坐,也让宋家略尽绵薄之意。” 还有一封请帖则是给周满的。 周满的官职不小,所以宋老爷才单独给她一个请帖,意为看重,但白善和周满觉得他是想多收他们一份礼钱。 白善收下了请帖,回家才把帖子带回家。 周满今天带着明达去医署,让她看她给人看病,这会儿俩人手牵着手回来用午饭。 白善就把两封折子递给她们,道:“宋老爷送来的,寿宴,你们去不去?” 周满想也不想就道:“当然去了。” 她问,“宋老爷是北海县的地头蛇了吧?他过寿,各里里长和富户会不会来参加?” 白善:“应该都会的。” 周满便扭头和明达道:“我们的机会来了,到时候我们和来参加寿宴的妇人们谈一谈,上行下效,有时候只要说服了这些有钱人家的妇人,不用我们再多做什么,平民百姓就会将她们的行为学去。” 明达也有些兴奋,“让我帮忙吗?” “当然了,”周满道:“你是公主,说的话可比我管用多啦。” 她道:“不必要求她们怎么做,就告诉他们京城和皇宫是什么样的,她们就会争相效仿了。” 白善来回看了看俩人,问道:“京城和皇宫是什么样的?” 明达脸色微红道:“这是我们女子的事。” 正想回答白善的周满便将话咽了回去,颔首道:“对,你别问了,你做好自己的事就成,对了,你要威胁宋老爷吗?要不要我们配合你演戏?” “……不必了,”白善拒绝道:“我带上董县尉和方县丞就够用了。” 他朝外面看了一眼,微微蹙眉,“白二和殷或怎么还不回来?” 一个侍卫回来了,回禀道:“白县令,驸马爷让我回来说一声,他和殷公子在外面用饭,就不回来了。” 白善说不出心里是羡慕还是嫉妒,挥了挥手,等他退走后才和明达公主道:“公主既然有心在北海县做善事,何不叫上驸马一起?” 免得他整天无所事事。 明达笑着应下,倒没有拒绝。 此时距离六月十二还有九天,白善依旧将大家洼的事瞒得死死的,宋主簿努力了两天,还是什么消息都打听不到。 反倒是宋老爷从青州城那边隐约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是大家洼里的盐场产出了很多盐,却不是用的传统煮盐法。 再多的宋老爷就打听不出来了,其实不是打听不到,只要他肯出钱还是有人愿意详细以告的。 哪怕此时有御史在青州城内。 但要宋老爷为这么一个消息付出太大的代价他又不愿意了,因此他得到的一直是有些模糊的消息。 而这段时间,青州官场却是荡然一清,因为青州各县县令多是去年出事后新任命的,他们上任不过大半年时间,就比白善早上任几个月,这会儿刚刚适应过来呢。 太子突然带着御史和唐鹤前来巡察,他们……隐隐还有些激动呢。 错误,他们还没来得及犯,也不想犯,所以这时候这么大的顶头上司下来监察吏治,他们还是挺高兴的。 唐鹤则查了一下各县以前的案件,绝大部分都没问题,所以他就听从太子的吩咐,顺便看了一下各县的人口情况。 他直接和太子道:“殿下想从青州其他县迁移人口进北海县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人也不多。” 太子就很嫌弃道:“鲁地士族强盛,齐魏一地都人满为患,怎么青州就这么穷,人这么少?” 唐鹤没说话。 太子便揉了揉额头道:“罢了,我们明日去莱州看一看,白善不是想和莱州抢客商和渡口吗?我们去看一看莱州的渡口。” 唐鹤应下。 夏御史就忍不住问,“宁御史怎么办?” 太子不在意的道:“他还在大家洼盐场里看晒盐呢,待我们看完了莱州再与他汇合就是。” 他道:“若莱州能用,晒盐的地方自然越多越好。” 夏御史一想也是,和太子唐鹤转道去了莱州。 而此时,白善正穿戴一新,让大吉带上他们准备好的寿礼去宋家贺寿。 算起来,这是白善上任以来第一次出面这样盛大的宴会,之前的端午和接风宴都还没这样的规模。 所以白善也很在意这次宴席,特意穿上一套刚做好没多久的便服,一出院门就转弯去找殷或。 殷或也准备好了,见他一人来便问:“满宝呢?” 白善无奈的道:“她一早就跑去找公主了,估计在街上等我们呢,走吧。” 殷或便让长寿捧上礼盒,笑道,“不知道今日过后宋老爷会不会后悔提前两个月办寿宴。” ※※※※※※※※※※※※※※※※※※※※ 作家的话 晚上七点见 ☆.第2922章 迎客 宋家门前宾客络绎不绝,白善他们到的时候,大部分宾客都到了,一行人算压着最后的时间到的。 宋老爷本来是在大堂上见客的,毕竟他是寿星公,而他的儿孙则站在大门处迎客。 但白善他们的马车刚到路口,便有宋家一早安排好的下人跑回去通知,宋老爷便亲自出大门迎接。 宋家在北海县算首富吧,田地又多,所以认识的人也多。 各里的里正,还有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子的富裕人家,每年他过寿都有很多人来的,宋老爷请了这个,便不好不请那个,今年尤其特殊,他不敢露出一点宋家被打压的态势来。 所以往年请了谁,他今年便还请谁。 大家不是不疑惑的,因为谁都知道宋老爷是八月的寿辰,却赶在了六月过寿…… 虽然说是因为去年事多,所以今年补一补,但他们依旧觉得怪怪的。 见宋老爷迎出门去,不少人都跟着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马车到了宋家门前,白善先下马,然后转身扶了周满下车,白二郎从旁边的车上跳下来,转身也将明达扶下来。 等殷或也从另一辆车上下来,白善便侧身请他们三人先行。 宋老爷迎出来看见,便不由先抬头看了一眼站在最前方的明达和白二郎,但他也不敢多看,只一眼就低下头去,他连忙上前跪下行礼,“拜见公主和驸马。” 明达被他的动作吓了一跳,连忙抬手道:“免礼。” 她侧头看向一旁的内侍,内侍便上前将人扶起来,脸上笑眯眯的道:“宋老爷客气了,您今日是寿星,大可不必如此多礼。” 宋老爷连连应是,这才转身去和白善周满行礼,侧身弯腰道:“两位大人能来,真使我宋家蓬荜生辉啊,公主、驸马,殷公子,两位大人快里面请。” 白善笑着应下,一行人跟随宋老爷一起入内。 一进大门便看见院子里摆了不少桌子,许多客人都站起来看他们。 宋家其实不小,但住的人也多,空地其实不多,宴席分内外,男客在外,女客在内,完全的分开来了。 大部分孩子都跟着女客在里面,别说,人还挺多的。 明达和满宝跟着宋家的女眷坐到后面女客的主桌上时,看到一张桌子上只有两三个大人,剩下的全是孩子,一张桌子坐了十四五个人,不由面露诧异。 她小心翼翼的坐在首座上,谢过宋太太上的甜酒,不由悄悄和周满咬耳朵,“怎么一张桌子坐这么多人?” 满宝看了一眼,小声道:“你是想问怎么孩子这么多吧?” 明达公主连连点头。 满宝也扫了一眼屋中坐着的客人,压低声音道:“给了这么多礼钱,当然要多带一些人过来吃够本了。” 明达:…… 满宝道:“大人不好来太多,但孩子多带几个没问题的,别看他们小,其实吃的一点儿也不少,敞开了吃就跟大人差不多了。” 明达从没想过上门吃酒席还要吃够本这种问题。 她怀疑的看着周满,“真的假的?” 那他们要是也追求吃够本,那得吃多少东西才能回本,而且……“不是有回礼吗?” 满宝就叹息一声道:“这儿和京城不一样,比如你和宋家,这次你来了宋家的寿宴,送了礼,难道以后你家办喜酒,还要千里迢迢的给宋家送帖子吗?” 明达摇头,“……我不缺这点儿回礼。” 满宝想了想,也觉得自己这个例子举得不妥当,又小声道:“宋家是北海县里最有钱有势的人家,看他家这次请了多少人,但这些人家真有喜事或丧事却不一定会给宋家送信。” “为什么?” “因为知道他们家不会去吧。”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这样,她努力的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翻了翻,总算翻出来一个恰当的例子,“比如白老爷和绵州刺史,嗯,就是白二的亲爹,你公爹。” 满宝道:“我记得白老爷每年都要去参加绵州刺史府上各种人的寿宴,但白老爷家有什么事从不叫绵州刺史府的人,最多只请到我们罗江县的县令。” 她道:“看,白老爷给出去的这么多礼钱,一次都没收回来。” 明达若有所思起来,看着屋里的人,压低声音道:“所以要吃回来!” 满宝狠狠地点头。 宋太太亲自端了一个酒瓶子上来,和明达公主及周满道:“公主,大人,这是我们家收着的果子酒,也不知道合不合公主的口味,您要是吃不惯甜酒,不如吃这个?” 宋太太的大儿媳立即上前将公主跟前的杯子换了,和婆母一起小心翼翼的给倒上果子酒。 明达略微有些不自在,宋太太婆媳两个年纪都挺大了的,她很不适应被她们如此招待。 周满便笑着和她们道:“我们都尝一尝,交给下人便好,太太快请坐。” 宋太太这才小心翼翼的在椅子上坐下,她也很不自在,尴尬的冲公主和周满笑了笑,听见前面喊开席了,立即道:“快让人上菜,公主,我们家这次特意从海边买了好些海鱼回来,您可得好好尝尝,要是吃得好,回头给您送几条去。” 明达笑着应下,目光却不由看向前面,隔着门和院子,什么都没看到。 明达不由压低了声音问周满,“我们不去祝寿?” 满宝小声道:“我们来了就是祝寿了。” 明达:…… 果然,她全程都是宋太太和她儿媳妇招呼,见不到寿星公。 明达干脆也放松下来,入乡随俗的和周满吃吃喝喝,再和同桌的娘子们聊聊天,听她们说一些织染家务也挺有趣的。 饭到中途,大部分人都吃饱了,众人也不由放松了一点儿,觉得公主虽然长得好看又高傲,但跟她说话也都有回声,大家就不是很害怕了,便开始问起一些京城的事来。 比如京城有多大? 明达不太会吹牛,她只会形容,“挺大的。” 一旁的满宝忍不住抿嘴一笑,和众人道:“只从城门看的话,京城的一个城门有北海县的四个那么大。” 娘子们忍不住惊叹起来。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23章 吹牛和宣传 从小生活在罗江县,第一次进京城时同样被震撼了的满宝对怎么介绍京城特有体会,她道:“城门还是其次,城墙还特别高,有北海县城墙的三倍高,里面也特别大,像前门大街那样的街道,京城不知有多少条……” 不仅他们这一张桌子的人,就是屋里其他桌子的人也不由扭头看过来,一时听迷了。 有孩子不听话吵闹起来,被大人一巴掌拍下去,低声呵斥道:“安静些。” 明达都听呆了,原来京城竟这么厉害,这么有趣和好玩吗? 满宝说完,端起杯来喝了一口果子酒润润嗓子,觉得这酒很一般,甜度不够,还是带了很重的酒气,不似上次在长豫府上吃的果子酒好喝。 那才是甜丝丝的,不闻多少酒味儿,就是后劲挺大,喝的时候不觉得,喝完过了不到两刻钟就晕陶陶的了。 回头得写信问一问长豫,她的果子酒是怎么酿的,她们可以交流一下。 就在她胡思乱想时,听的人已经从震撼中回神,有人见明达和周满还算可亲,便忍不住问道:“那皇宫大吗?” 从小就住在皇宫里,还能偶尔去别宫居住的明达觉得还可以吧,于是道:“还行吧。” 满宝就瞥了她一眼,这话怎么能满足大家呢? 果然,大家没从这三个字中想象出皇宫是什么样的,有些不满足。 满宝就放下酒杯道:“只论宫城的话,和北海县城其实差不多大,但要是再算上皇城,那就要大很多了,大概能延伸出去到赵家村一带吧。” 众人张大了嘴巴,连年纪不小的宋太太都忍不住问,“就是公主的家吗?” 明达正要摇头,满宝已经点头了,“是啊。” 大家看向公主的目光都变了。 明达无奈,忍不住小声和满宝道:“虽说皇宫是我家,但也不只是我的家,那是父皇和母后的。” 满宝却道:“但也是你的家呀,说是你家也并没有错。” 她爹娘的家不就是她的家吗? “是啊,是啊,”边上有听到周满话的娘子立即道:“就算公主出嫁了,那也是您的娘家呢。” 想想就激动,只是家就有整个县城那么大呢? 大家看着公主,眼中既有惊叹又有好奇,问道:“公主家里这么大,那出门去别的房间岂不是要坐车?” 满宝:“有坐辇。” “啥是坐辇啊。” “就是下人抬着的辇车,”满宝道:“宫里……除了皇帝,也就太子能骑马。” 殷礼勉强算一个,但那也是从玄武门进西内苑才能骑马,进了太极宫一样要靠两条路。 大家见周满有问必答,便不由问得更详细了些,“那公主平日里吃什么?” 问完觉得这话题不好,宋太太不好意思的冲明达笑,“主要是怕公主不习惯我们北海县的菜色……” 她不敢说给公主准备她平日吃的东西,谁知道她在宫里吃什么? 万一她吹了牛皮却做不到怎么办? 明达就笑道:“府上菜色不错,我平日吃的和大家吃的并无太大区别。” 满宝连连点头,五谷杂粮加上菜,可不是一样的? 但做法还是有差异的,借着吃的,她们很快聊到了别的地方,比如平日吃什么,生病了吃什么,有孕吃什么,生了孩子吃什么…… 明达很少说话,基本都是满宝在说,她则在一旁点头或者补充。 比如满宝说,“女子就该多吃鸡蛋,就是公主也常吃鸡蛋的,不仅养血补气,还巴拉巴拉……” 明达就点头,“我每日都吃两个鸡蛋的。” 比如满宝说:“女子受孕困难,月事来时很难受,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月事来了以后不知保养,总是触碰冷水所致,公主们就不敢冷到手脚,不仅平时不会碰冷水,那几日还会用暖炉热手。” 明达也点头,“对……” 她也没机会碰冷水呀。 大家听得认真。 再往下就是更私密的话题了,满宝告诉她们女子身上有什么不舒服的,自己可以怎么处理,处理不来的,可以进城找医署。 说到这里,她便提到了皇后娘娘,她叹息道:“太医署一开始能建起来,便是源自皇后娘娘的一片善心。” “这世间我们女人和男人差不多一样多的,但你们看药铺医馆里有几个女大夫?几个男大夫?” 便有娘子道:“周大人,稳婆也可看病的,我们乡下人有些什么毛病,不好和城里的大夫说,就会和稳婆说,她们知道怎么抓药。” 满宝就问她,“有多少人会去找稳婆看病?” 屋里的娘子们左右看起来,不时有人小声道:“我看过……” 但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人而已,剩下的人都是靠熬,熬到足够严重了才请大夫。 满宝就叹了一口气道:“可见女子看病的还是极少,娘娘就是想着你们有诸多不便,不想女子连看病都要受人非议,所以才开办太医署。” “太医署不仅收男弟子,也收女弟子,所培养出来的女弟子也会和男弟子一样前往各地医署治病救人,是为女医,所以以后你们要是身上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来医署看一看,”满宝道:“各地医署对前来问诊的病人,尤其是女子多少会有一些优惠,不仅在于诊费上,还有些在药材上。” 连宋太太都感兴趣起来,隔壁桌的一个娘子忍不住问,“周大人就是太医署出来的女弟子?” 明达忍不住一笑,第一次在满宝前面开口道:“她不是女弟子,是女先生。” 她扭头看了一眼周满,眼中盛着星光道:“她可是京城有名的小神医,青州能得她亲来不知是修了多少的福分。” 明达清清冷冷的,这是她第一次开口说这么多的话,屋中便是孩子也不敢喧闹,听她说完,心中没有一丝怀疑,反而信服得很。 大家再看向周满时,目光也变了。 满宝察觉到她们目光的变化,忍不住扭头去看明达。 明达也扭头看她,俩人目光对上,她便不由抿嘴一笑。满宝就心中叹息,压低了声音道:“我若是也和你一样威严肃穆是不是能让她们更早顺服?” 她上山下乡这么长时间的成果可能还比不上明达说的这两句话。 明达就小声道:“才不是呢,你与我不一样,你是医者,你和蔼可亲,病人才能更信服你,也更愿意找你看病。” 满宝恍惚了一下后立即道:“可亲也就算了,和蔼算怎么回事?” 宋太太不太能听到她们的悄悄话,见她们说完了就连忙道:“公主,我家也有个小花园,不然我们去花园里坐坐?” 实在是吃完饭了,总不能对着一桌子的残羹冷炙说话吧?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24章 如鱼得水 到了花园里,大家就更自在了,大家直接围在公主身边说话。 明达在京城时就没少被人簇拥,却还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近的围在一起说话,她不由看向满宝。 满宝却很高兴,这样才有唠嗑的感觉啊,正巧,她还有许多话想和大家说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我的傻白甜老婆
村夜
开局成了二姐夫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虎王的花奴(H)
女奴的等价替换
猛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