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就能肯定是七阿哥带过的? “你怎么知道?” “我怎么不知道?我照顾他六年,他身边有什么东西是我不知道的?” 她又细细的抚摸追着平安锁的那根绳子:“这一定也是哥儿亲手编的。” 这次曹寅拿过来仔细瞧了瞧,笑道:“编得太差吗?” “去你的,”李熹嗔怪的瞪他,“哥儿就喜欢这些五颜六色的东西。” 不得不说,李熹是把胤祐的喜好摸得透透的。就算是现在,她做的衣服,也是胤祐最爱穿的。 进入七月,胤祐种下的那盆兰花终于开花了。 其中一盆开的是紫色的花,在阳光下娇艳欲滴。两片原型花瓣合起来宛如振翅欲飞的蝴蝶。连花匠都说,这样的兰花只会在南方温热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在北方很容易冻死。 但是因为有了保温又有足够光照的玻璃房子,所以才能在这时候开花。 小家伙叹了口气:“不知道阿玛回来的时候,花儿会不会已经谢了。” 花匠笑着安慰他:“不会的,蝴蝶兰的花期很长,能开好久呢。” 旁边的太监还给他提了个不错的建议:“主子,要不咱们把这几盆兰花搬去清溪书屋,等皇上回来,第一时间就能看到。” 胤祐点点头,这是个建议的确不错。于是小家伙弯下腰,亲自搬去了那盆蝴蝶兰,还指挥其他人,搬上剩下那几盆兰花。 “走,搬去凝春堂,先让我的乌库玛嬷和额娘瞧瞧。” “……” 有什么好东西,他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太皇太后和皇贵妃,至于阿玛…… 阿玛喜欢什么,不重要。 康熙回来的前一天,胤祐跟他哥正在地里忙活——他们春天种下的水稻和小麦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哪儿能让两位皇子累着,大部分都是别人在干。 尽管如此,一天下来也把胤祐累得不轻,回到阿哥所洗过澡就睡了。 康熙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凝春堂给太皇太后请安,刚坐下就被窗台上那盆兰花吸引了注意。 他也没有去过那么靠南边的地方,种子是外派的大臣回京之后给他带回来的。 瞧了半晌也没认出是什么品种,有些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花儿,哪儿来的?” 太皇太后笑道:“小七搬过来的,说是长在南方的兰花,咱们这儿没有的,可新鲜了。” 这么一说,康熙就来了兴趣,弯下腰看了又看:“那玻璃房子这么管用,还真能种出南方的花儿。” 胤祐说:“不到那能种出南方的花儿,还能长出南方的蔬菜和水果。花匠说,因为暖和又有阳光,所以……” 他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像是在思考什么。康熙倒是被他吊足了胃口:“所以什么?” “所以,咱们应该盖一座玻璃房子住在里面。” “……” 皇贵妃笑道:“不好不好,玻璃容易碎,上次皇上赐的那盏琉璃灯不就被你摔碎了吗?刮风下雨的多不安全。” 她的手有意无意的扶在雕花窗棱上:“你再想想。” 小家伙受到启发:“那就把窗户换成玻璃的吧,这样关上的时候,屋子里也是亮亮的,可以读书。” 康熙屈起手指敲了敲他的脑袋:“行啊,那就先把你书房的窗户换了成玻璃吧。” 他们收获的稻谷和小麦在晒了几天之后,然后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就变成了可以实用的粮食。 拿去一称重,试验田是同样的大小,但今年的收成却比去年好。康熙对此大为满意,还当着所有皇子的面,夸他做得很好,关心农耕就是关心老百姓的温饱。 又给了他不少赏赐,让他明年再接再厉。 接下来就是今年的水患问题。虽然因为靳辅革职,没有再大规模修筑重堤,但该修补或是加强的地方却并没有松懈。 用水泥做成的混凝土修补过的河堤十分稳固,再加上于成龙提议的挑浚下游河道,解决河道淤堵问题,让河水能够顺利流入大海。 今年,即便是在汛期,各地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水患,山东、河南、江苏几个大省都迎来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丰收。 这个消息让帝王龙颜大悦,这才是增加税收的正确打开方式,老板姓能吃饱,国库也更加充盈。 戴梓这个本来极不受康熙待见的汉臣,也因此受到了皇上的重用。 进入八月上旬,天气渐渐凉快下来,他们又要准备回宫了。 四阿哥和胤祐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今年收获的稻米和小麦留下一小部分送去承乾宫,其他就按阿玛去年安排的,分发给畅春园山脚下的老百姓。 他们回宫那一日,沿途的百姓看到皇家出行,远远地跪拜,叩谢皇上。 这里开始建皇家御园的时候,他们还背地里骂官家劳民伤财,现在连续两年得了皇上赏赐,刚搬来的时候,又减免了他们的赋税,恨不得皇上常年住在这里,不要回宫。 他们刚回到宫中就传来一个消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去世了。 他在临终前,让另一位同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安多,将自己毕生的著作都运进宫来,送给了康熙。 这些著作包括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历法、数学、医学等等。 胤祐曾经听过南怀仁讲课,那些周游列国,见过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有曲折离奇的传说,以及不同地方的植物、动物还有人…… 这些都让胤祐深深地向往,小家伙也曾笑着对阿玛说:“我也好想坐着一艘大船,到南大人讲到过的那些地方去瞧瞧。” 康熙对此的态度却颇为不屑:“咱们大清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地方,那些弹丸小国有什么可去的?” 胤祐觉得阿玛说得不对,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去看过了解过才知道。 比如南大人就提过,意大利善于制作玻璃,宫中大块的穿衣镜就是他们制造的。 可见他们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制造大块平板玻璃的技术,值得学习。 还有,荷兰人善于造船,他们能造出有几千个酒桶那么大排水量的船。 据说在遥远的黑龙江,萨布素将军和沙俄开战就要用到战船。 难道他们的造船术不值得大清学习吗? 但是阿玛接下来做的事情,更让年幼的小朋友不解。 他把南大人留下来的那些书籍大部分放进了弘德殿封存起来,尤其是关于天文方面的,不需任何人查阅。 那些书上记载的东西多有意思,为什么阿玛害怕被别人看到? 胤祐还专程向额娘请教过这个问题,皇贵妃只是摸了摸他的头,说:“小七,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时间确实无限的。就像你看到的星光或许是来自千万年以前发出的一样。将有限的生命放进无垠的时空就只是沧海一粟。” 小家伙眨了眨眼:“额娘,我听不懂。” “听不懂没关系。我只是想告诉你,阿玛虽然被称为天子,但他也是凡人。只要是凡人他的生命就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预知千百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不要妄想可以一直掌控别人的思想,到最后只会自食恶果。” “记住,人们要的是富足的生活,安居乐业。自古以来,揭竿而起的老百姓都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而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额娘的话让胤祐思考了很久,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完全没有明白。 但是他知道,每天读那些《四书》、《五经》没法让他们修建出更坚固的河堤,也没法让他们种出更多粮食。 中秋节的家宴上,胤祐终于见到了他大哥的新媳妇。 大福晋祖上并不显赫,她的父亲做到了户部尚书才提高了门第。 福晋也进宫来过几次,都是向惠妃请安,胤祐从未见过。 这次家宴,胤祐才第一次见到了大嫂。这才想起来,人家当秀女的时候,他和五哥就已经偷偷见过了。 只是那时候,大福晋还是个十二三岁,未出阁的格格,现在也十六七了,长成了落落大方的姑娘。 而后,胤祐又看到大福晋身旁还站着两个从未见过,也不认识的姑娘。 他惊讶的问皇贵妃:“她们俩是谁呀?” 皇贵妃说道:“那是大阿哥的两位侧福晋。” 这个胤祐知道的,保泰的额娘就是裕亲王的侧福晋,就跟宫里的嫔妃一个道理。 胤祐好奇,总是盯着他大哥的三个媳妇看。 皇贵妃不知道他那小脑袋瓜在琢磨些什么,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在看什么呢?” 小家伙如实以告:“看我大哥的侧福晋。” 皇贵妃嗤笑:“不许看!” “为什么?” “哪有小叔子盯着嫂子看个没完没了的?” 小家伙却说道:“他们三个看起来关系不大好。” 皇贵妃“啧”了一声:“你又知道了。” 胤祐说:“你瞧安嫔和静嫔总是跟大福晋说话,夸她端庄贤惠,还说让她明年就诞下皇长孙,旁边那俩侧福晋表情一直这样。” 他学了个皮笑肉不笑,想翻白眼又不敢的表情,可把皇贵妃笑死了。 “你可真够闲的,”皇贵妃把装着醋汁和螃蟹肉的小碟往他跟前推了推,“赶紧吃饭!” 毕竟宫中好几十个妃嫔,唯一当婆婆的就只有惠妃。 她今天可是众人的焦点,就连宜妃和荣妃也夸她有福气。 儿子大婚之后,正式开始帮着康熙处理一些事物,尤其是这次巡幸塞外,太子没有伴驾的情况下,大阿哥更是出尽了风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皇位继承人。 但是,大阿哥却一改以前张扬的性子,做事稳重了许多。 再加上这儿子出落得愈发英武不凡,康熙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若是以前,看着皇父对大阿哥赞赏有加,太子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现在长大了成熟了,对一些事情想得也愈加透彻。 无论如何,他是皇父昭告天下册立的皇太子。太皇太后生病期间,代替皇父在内阁处理奏章的人也是他。 出尽风头,大加赞赏又怎么样,他才是无限接近权力中心的那个。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总感觉皇父这些时日对大阿哥如此偏爱,是因为朝中要出大事了。 果然,就在中秋节之后不久。才上任左都御史不久的郭绣,又抛出了一个大招。 他又上书直言,弹劾大学士明珠、余国柱等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交通声气、糜帑分肥,指使佛伦偏袒靳辅等罪状。 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与明珠勾结紧密,勒索官员,被人称之为“余秦桧”。 康熙竟然一点也没有感到震惊,并且也没怎么纠结,直接就给明珠定了罪,罢相、革职、抄家。余国柱亦被革职。 这么多年来,明珠一直位高权重,可以说是康熙身边,除了索额图,权势最大的大臣,康熙对他极为信任。 然而,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众人在感慨帝王无情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 没有人知道,其实早在明珠与余国柱对汤斌置之死地的时候,康熙就噌收到过一份来自直隶巡抚于成龙的密奏。 他说:“官已经被明珠卖完了。” 康熙对此大为震惊,他问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弹劾明珠?” 高士奇只说:“人谁不怕死?” 到现在,康熙足足忍了他一年,就是要看看,朝中还有些什么人是跟他一党的,好一网打尽,将明珠一党连根拔起。 靳辅、佛伦、傅拉塔、余国柱……这个庞大的势力渗透到了六部、九卿,他们买官卖官,贪赃枉法。 另康熙颇为惋惜的除了明珠就是余国柱,他在朝为官36年,曾经清正廉明,励精图治,为大清王朝立下不朽功勋。 究竟是什么样的利益关系,能让这样一位官员,变成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样子。 第110章 胤祐是个养在宫里的小皇子, 若不是恰巧碰到或者有人专门跟他提起,他哪里能知道朝堂上的事。 但是,明珠这个事情闹得太大了。别说后宫, 整个京城都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宫外百姓是如何议论这件事情,胤祐不知道, 也无从得知。 不过宫里的流言蜚语他是知道的。 首先是惠妃娘娘,她上了年纪,早已经没有了皇上的宠爱, 能倚仗的外戚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偏执狂
小公子(H)
宣言(肉)
将军宠夫
左拥右抱_御书屋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阴影帝国
媚姑
御用兵王